王向榮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檢驗科,福建福州 350005
泌尿生殖道病原體感染多會引起性傳播疾病,近年來感染率呈上升趨勢[1],目前我國重點監測的性傳播疾病有艾滋病、梅毒、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尖銳濕疣和生殖器皰疹,其中艾滋病、梅毒、淋病屬乙類傳染病[2]。生殖道病原體感染可引起女性宮頸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等,甚至導致不孕,嚴重危害女性健康,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已成為需要密切注意的公共衛生問題[3],其中對生殖道病原體的檢測是很重要的方面,以往對生殖道病原體的檢測手段多以病原培養為主,一些病原體由于一般實驗室不具備培養條件無法檢測,現在可通過PCR 技術,用少量樣本一次檢測多種病原體核酸,大大提高了檢測的效率。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本院”)進行的生殖道病原體核酸檢測包括七種病原體,其中解脲脲原體(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及微小脲原體(Ureaplasma parvum,UP),盡管目前已經將進行了區分,但大多數學者仍然將UU 和UP 作為一種微生物,由于微小脲原體和解脲脲原體系統發生和在生物學特性上存在一些差異,因此探討微小脲原體和解脲脲原體的檢測及其與臨床疾病關系有一定臨床意義[4]。臨床上常用的UU 檢測試劑盒均檢測總體脲原體,因此有關UU 和UP 的分別檢測和研究報道較為少見[5]。現對本院417 例門診及住院患者送檢的女性患者樣本生殖道病原體核酸檢測的結果進行分析,了解病原體的感染情況。
選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本院417 例送檢生殖道病原體核酸檢測的女性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年齡21~73 歲,平均(34.3±9.8)歲;初診癥狀:月經不規則109 例,泌尿生殖系統感染94 例,不孕癥61 例,婦科腫瘤58 例,流產19 例,腹痛11 例,其他65 例。納入標準:①不孕癥、婦科腫瘤、流產經影像學或病理學等其他檢查證實,癥狀符合臨床診斷標準;②患者無全身慢性疾病和免疫相關疾病;③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非初診病例;②在送檢樣本前用過藥物治療。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標本采取宮頸拭子,均由臨床醫師按規范采集,取材前常規外陰消毒,暴露宮頸口,用無菌棉擦除宮頸外分泌物,將無菌拭子置于宮頸管口內1~2 cm 處稍用力轉動,保留10~15 s 后取出,置于無菌拭子管中備用。
所采集樣本采用實時熒光恒溫擴增技術檢測。采用美國ABI-7500 型熒光定量PCR 儀進行測定,試劑盒生產廠商為上海之江生物有限公司,所有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及結果判讀均按照試劑說明書進行。
檢測患者的淋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沙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CT)、生殖支原體(Mycoplasma genitalium,MG)、人型支原體(Mycoplasma hominis,MH)、單純皰疹病毒Ⅱ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Ⅱ,HSV-Ⅱ)、UU 及UP 七種病原體,分析核酸檢測總體陽性率,并比較不同年齡段、不同初診癥狀的感染情況,分析同一患者同時感染多種病原體的情況。
采用Excel 2007 對數據進行整理,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17 例患者中,230 例的病原體核酸陽性,占比55.2%,各病原體陽性情況見表1。七種病原體核酸陽性率總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41.911,P<0.05),其中UP 的陽性率最高,其次是UU(表1)。
表1 七種病原體感染的陽性率情況
將患者分為21~<31 歲,31~<41 歲,41~<51 歲,≥51 歲四組,送檢樣本主要集中在21~<41 歲年齡段。41~<51 歲年齡段患者的陽性率最高,各年齡段患者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各年齡段患者生殖道病原體核酸檢測總體陽性率
不同年齡段患者7 種病原體核酸陽性的分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不同年齡段患者七種病原體核酸陽性的分布情況[n(%)]
根據癥狀出現的頻率及相關性,大致分為月經不規則、泌尿生殖系統炎癥、不孕癥、婦科腫瘤、流產、腹痛及其他,各組陽性結果情況見表4。送檢樣本數最多的臨床癥狀是月經不規則,陽性率較高的是婦科腫瘤和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各癥狀的病原體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807,P<0.05)。陽性率較高的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和婦科腫瘤的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不同臨床癥狀患者的病原體陽性情況[n(%)]
同時感染兩種及以上病原體的病例數共82 例。在同時感染兩種及以上病原體的患者中,最多有6 種病原體檢測結果為陽性,有1 例,占0.2%。此外,有1例患者同時有5 種病原體結果呈陽性,占0.2%。混合感染中最多的是同時有2 種病原體檢測結果為陽性,共54 例,占12.9%。同時感染3 種病原體有21 例,占5.1%,同時感染4 種病原體有5 例,占1.2%。同時有兩種病原體核酸為陽性的結果中,最多的組合是UP+MH,有12 例,其次為CT+UP,有9 例。同時有三種病原體核酸結果呈陽性的最多的組合是UP+MH+HSV-Ⅱ。
泌尿生殖道感染是發生在泌尿生殖系統的感染性疾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對患者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尤其是女性生殖道感染,可引起急性尿道綜合征、盆腔炎、宮頸炎等癥狀,妊娠期間感染導致不良妊娠,包括早產、流產、不孕,低出生體重兒等,嚴重威脅女性生殖健康,是重大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6-7],隨著我國“二孩”政策開放以來,生育需求增加,但是不孕不育率也逐漸上升,對育齡期女性進行性病病原體篩查具有重要意義。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常見病原體有NG、CT、MG、UU 等。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后,可存在臨床表現不典型或無癥狀攜帶等現象,僅依靠患者臨床癥狀往往不能正確診斷,目前泌尿生殖系感染常用的檢測方法包括涂片法、培養法和免疫法等,但這些方法都有靈敏度差、可靠性低、檢測時間長等缺點。2007年,國際細菌學分類學會將UU 中的生物Ⅰ型作為一個新物種,稱為UP,由于UP 和UU 在生物學特性、系統發生學等存在諸多差異,有必要單獨考慮UP 在泌尿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及相應檢測方法,隨著診斷技術的不斷發展,分子診斷已普遍應用于臨床,包括DNA 檢測和RNA 檢測等技術都為診斷這些病原體提供了更好的方法[8]。本院于2020年12月正式開展的生殖道病原體核酸檢測包括了NG、CT、MG、MH、HSV-Ⅱ、UU 及UP 等七種病原體。根據統計結果,陽性檢出率最高的是UP,與UU 等其他病原體陽性率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陽性率與Cunningham 等[9]檢測的陽性率(38.52%)相似。其中UP 為泌尿生殖道中的條件致病菌,致病性尚存在爭議,分子生物學方法能夠分型檢出UU 和UP 之后,很多學者都致力于研究二者致病性之間的差異,目前沒有明確證據證明UP 的致病能力強于UU,僅有大量證據證明UP 易于被攜帶[10],因此UP 核酸陽性患者不一定都有泌尿生殖系統感染的癥狀,可引起無癥狀感染,除因其他疾病或原因篩查生殖道病原體外,不一定能夠發現,但也需引起重視,是否需要臨床治療,需進一步探討[11]。在對不同臨床癥狀進行分組統計七種病原體總陽性率時,發現婦科腫瘤患者陽性率最高,與泌尿生殖系統感染組的陽性率相仿,可能由于在本研究的婦科腫瘤分組患者中,絕大部分是宮頸癌或宮頸上皮內瘤變的患者,根據報道,發現單純HPV 感染并不是導致宮頸癌的發生的唯一條件,其他因素如生殖道感染也參與了宮頸癌的發生[12-13]。有研究認為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患者CT 及UU 陽性率均顯著高于正常婦女[14-15],目前雖然還不能表明CT、UU 等能直接誘發宮頸癌,但是它們引起的宮頸炎性病變是宮頸癌的高危因素,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須加強對生殖道常見病原菌的檢測,進行多區域、大樣本的調查研究,這對預防女性各種生殖道病原體感染、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女性生殖道病原體的混合感染較為常見,以往因受限于傳統檢驗方法,生殖道感染的檢出率在相關人群中被低估,直到引入不依賴培養、血清學的分子技術,尤其是能夠同時檢測多種生殖道病原體的多重PCR 技術的使用,使得生殖道感染的診斷能力得到了提升[16],對女性生殖健康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根據本院送檢的女性生殖道病原體核酸檢測陽性情況分析,各種病原體總體陽性率較高,其中UP 陽性率較高;各年齡段患者陽性率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在泌尿生殖道感染及婦科腫瘤患者中病原體總的陽性率較月經不規則、不孕癥、流產等疾病時高; 同一患者同時有多種病原體陽性的情況并非少見,提示在女性群體中,應當加強生殖道病原體的篩查與防治,以減少由此引起的宮頸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甚至腫瘤、流產、不孕等嚴重結果。除育齡女性外,年齡偏大的群體生殖道病原體感染問題也不應忽視。利用先進的檢測技術可發現同時感染多種病原體的患者,對臨床診斷治療提供重要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