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慧 李 梅 伍 娜
廣東省韶關市粵北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廣東韶關 51202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以氣流阻塞為特征的呼吸系統疾病,隨病程進展引發呼吸衰竭等嚴重肺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生命質量[1]。COPD 患者發病期會出現呼吸急促、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癥狀,主要采取支氣管擴張劑、祛痰鎮咳等藥物急性對癥治療,雖能緩解部分肺功能癥狀,但無法根治疾病,加之老年患者機體耐受力差,可能出現多種不良反應,涉及多個系統,難以保證預后效果[2]。在COPD 患者治療期,給予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功能訓練措施對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目前單學科護理模式在呼吸科應用較多,雖有一定效果,但單學科護理模式缺乏整體性、規范性[3]。多學科協作護理指與疾病相關學科的專業人員協作,發揮各領域專業優勢,為患者提供專業的護理服務,以促進患者身心康復[4]。本研究探討以專科護士主導的多學科協作護理對老年CODP 患者預后的影響。
選取2020年1月至6月韶關市粵北人民醫院收治的160 例老年COPD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80 例)和試驗組(80 例)。對照組中,男44 例,女36 例;年齡60~70 歲,平均(65.40±2.94)歲;體質指數(BMI)19.6~29.3 kg/m2,平均(25.47±2.08)kg/m2;病程1~9年,平均(4.46±0.73)年。試驗組中,男45 例,女35 例;年齡60~70 歲,平均(65.76±2.52)歲;BMI 19.2~28.8 kg/m2,平均(25.65±1.78)kg/m2;病程1~9年,平均(4.82±1.13)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5]中COPD診斷標準,有反復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史;②急性發作期;③年齡60~70 歲。排除標準:①肺結核、肺心病等其他肺部疾病者;②嚴重呼吸衰竭、肺性腦病者;③精神疾病者。患者及家屬均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本研究經粵北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
兩組均接受吸氧、支氣管擴張、止咳平喘等內科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如下。①病情評估:監測心率、血壓、呼吸、脈搏等;②協助完成相關檢查;③指導戒煙、合理飲食,叮囑按時服藥,保證充足睡眠等。觀察組實施專科護士主導的多學科協作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建立多學科協作小組:由1 名呼吸內科主任醫師、1 名呼吸及危重癥專科護士、2 名高級內科專科護士,2 名老年專科護士,1 名ICU 專科護士,1名臨床營養專科護士,1 名精神心理專科護士和1名呼吸內科護士長組成,組織小組成員培訓,包括本研究目的、 各成員職責與分工以及專科管理內容等,專科護士主導的多學科協作護理團隊對該組患者的入院情況、 營養狀況、 心理狀態等情況進行全面、綜合、系統評估并制定個性化護理、肺康復方案出院后隨訪方案。②專科護士指導的多學科協作護理內容:a.建立檔案。入院后,內科專科護士收集患者基本資料,協助呼吸內科醫生、營養專科及精神心理專科護士評估患者病情、肺功能、營養及心理狀況,記錄在患者檔案中;b.健康宣教及心理護理。根據精神心理專科護士評估結果,給予適當心理干預,主動與患者溝通,對患者心理進行調試,根據其文化水平、情緒表現等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心理干預;呼吸內科護士長協作制作健康教育視頻,小組成員發放健康教育手冊和視頻,對患者進行一對一宣教,包括COPD 基礎知識、健康生活方式、功能鍛煉等。c.飲食護理。呼吸內科、 老年專科、ICU 專科護士與營養專科護士共同制定患者膳食方案,為患者及照顧者講解營養狀態對COPD 病情轉歸的影響,指導患者戒煙酒,低鹽低油清淡飲食,加強營養支持。d.功能鍛煉。專科護士根據循證依據聯合為患者制定肺功能鍛煉方案,包括基礎呼吸和呼吸功能運動2 部分,如運動訓練、呼吸肌訓練、腹式呼吸訓練、縮唇訓練、指導正確排痰和自我呼吸控制等。e.用藥護理。主任醫師根據患者情況適時調整診療及用藥方案,專科護士每日向患者發放當日用藥量,監督服用,用藥期間觀察有無不良反應。f.同質化培訓。專科護士主導的多學科護理團隊對患者及1~2 名照顧者進行健康教育,包括衛生指導、心理調節方法、藥物治療機制、運動鍛煉等,培養患者康復技能,便于出院后管理自身疾病。g.院外隨訪。專科護士負責進行為期6 個月隨訪,以電話隨訪、門診隨訪為主,強調COPD 健康知識、遵醫用藥,解決問題等。兩組均干預至出院,出院后隨訪觀察6 個月。
比較兩組干預前、干預后6 個月的肺功能指標、生活質量、呼吸困難評分、6 min 步行距離,并統計6 個月內急性加重次數及患者滿意度。①肺功能指標:應用肺功能儀(意大利科時邁PFT-4 型)測定患者用力肺活量(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 秒用力呼吸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to the predicted value,FEV1%)和最大呼氣流速(maximum expiratory flow rate,PEF)。②生活質量:采用圣喬治呼吸問卷(St.George′s finger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6]評估,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差。③呼吸困難評分:采用呼吸困難量表(dyspnea scale,mMRC)[7]評估,總分0~4 分,評分越高,呼吸困難癥狀越嚴重。④6 min 步行距離:采用6 min 步行試驗(6MWT)[8],記錄患者在平坦地面6 min行走的最大距離,距離越大,運動耐力越佳。⑤6 個月內急性加重次數: 統計6 個月內患者COPD 急性發作情況。⑥患者滿意度:采用醫院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包括專業技能、服務態度等,其Cronbach′s α 系數為0.845,重測效度為0.857,滿分100 分,分值越高越好。
采用SPSS 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者轉換為正態分布后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的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FVC、FEV1%、PEF 高于干預前,試驗組的FVC、FEV1%、PEF 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的比較(±s)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 FVC(L)干預前 干預后FEV1(%)干預前 干預后PEF(L/s)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80)試驗組(n=80)t 值P 值1.78±0.26 1.72±0.31 1.326 0.187 1.97±0.28a 2.28±0.35a 6.186 0.000 52.20±6.47 51.94±5.48 0.274 0.784 55.67±4.12a 60.37±3.45a 7.823 0.000 3.35±0.51 3..22±0.62 1.448 0.150 3.70±0.28a 3.97±0.31a 5.781 0.000
干預前,兩組的SGRQ、mMRC 評分、6MWT 距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SGRQ、mMRC 評分低于干預前,6MWT 距離長于干預前; 且試驗組的SGRQ、mMRC 評分低于對照組,6MWT 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GRQ、mMRC 評分、6MWT 距離的比較(±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GRQ、mMRC 評分、6MWT 距離的比較(±s)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 SGRQ 評分(分)干預前 干預后mMRC 評分(分)干預前 干預后6MWT 距離(m)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80)試驗組(n=80)t 值P 值62.21±10.43 63.17±12.38 0.530 0.597 54.79±6.52a 45.20±5.75a 9.867 0.000 2.25±0.76 2.40±0.58 1.403 0.163 1.82±0.50a 1.07±0.23a 12.189 0.000 253.37±42.56 251.89±44.35 0.215 0.830 286.49±40.32a 304.27±32.48a 3.072 0.003
試驗組6 個月內急性發作次數少于對照組,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6 個月急性發作次數及滿意度的比較(±s)

表3 兩組6 個月急性發作次數及滿意度的比較(±s)
?
COPD 的發生、發展與肺組織和氣道對有害氣體或顆粒的慢性炎癥反應有關,分為穩定期和急性加重期,臨床對于穩定期COPD 以康復鍛煉為主,急性發作期COPD 以藥物治療為主[9-10]。由于COPD 有反復發作特點,藥物治療雖能在短時間內改善患者癥狀、體征,但COPD 患者仍需加強病情管理,輔以科學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改善預后[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干預后的FVC、FEV1%和PEF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SGRQ、mMRC 評分低于對照組,6MWT 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6個月急性發作次數少于對照組,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專科護士主導的多學科協作護理利于提高老年COPD 患者肺功能,改善預后,降低COPD 急性發作次數,并獲得患者較高滿意度。專科護士主導的多學科協作護理是聯合呼吸內科、內科專科、老年專科、營養專科、精神心理專科等科室人員,為促進患者生理、心理健康,制定規范化、專科化護理方案,取得較好護理效果[12]。在該護理模式下,各學科人員崗位分工明確,團隊成員相互協調,將各領域專業知識全程應用于患者的護理管理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護理干預作用。在專科護士指導的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下,呼吸內科醫師根據患者病情調整治療方案,專科護士協助用藥管理,保證患者用藥準確,提高治療效果;專科護士根據循證依據共同指導呼吸功能訓練,不僅能改善肺功能,還提高患者運動耐量[13-14]。呼吸內科、老年專科、ICU 專科護士與營養專科護士根據患者營養狀況評估結果給予營養支持,促進患者合理飲食,減少不良飲食對呼吸道的刺激。專科護士還定期隨訪為出院患者提供用藥、康復等指導,在多科學團隊共同幫助下,不僅在住院期提高患者康復效果,出院后仍給予延伸護理,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利于患者病情穩定,減少疾病復發[15-16]。COPD 患者不僅存在嚴重軀體癥狀,因反復發作的胸悶、氣促等癥狀,患者伴隨一定的心理障礙,影響生活質量[17]。本研究中,精神心理專科護士對患者心理狀況評估使護理人員及時了解患者存在負面情緒,通過針對性心理護理消除或減輕其緊張、焦慮等,而提高生活質量,取得較高護理滿意度[18]。由于本研究選取觀察有一定主觀性,且隨訪時間較短,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未來還需采用更多客觀性指標,如血清指標,并延長隨訪觀察時間,探究專科護士主導多學科協作護理在老年COPD 患者的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專科護士主導的多學科協作護理有助于改善老年COPD 患者肺功能、呼吸困難癥狀及運動耐力,提高生活質量,減少疾病發作次數,并提高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