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略 李筱蟠 郭玉梅 魏良艷
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西吉安 343000
母乳喂養是指用母親的乳汁喂養嬰兒的方式,母乳喂養有利于嬰兒認知和感覺的發育,防止嬰兒患傳染病和慢性疾病,也可以降低嬰兒因腹瀉或肺炎等常見兒童期疾病的死亡率,并且幫助嬰兒在患病以后快速康復[1]。母乳喂養不僅可以幫助拉近母親與孩子的距離,還可降低母親患卵巢癌和乳腺癌的危險。母乳喂養雖然是一個自然行為,但也同樣需要學習,通過學習更能夠科學喂養,增加母乳喂養率[2]。在分娩前產婦對母乳喂養知識的掌握熟練,是保障母乳喂養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孕婦學校作為圍生期保健的重要環節,可傳播健康生育觀點,幫助產婦掌握孕產期的相關保健知識[3]。孕婦學校教育可通過為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的知識,指導如何正確進行母乳喂養,提高產婦對母乳喂養相關知識和技巧的掌握能力,提高母乳喂養率,促進嬰兒的健康成長。本研究旨在探討孕婦學校教育對產后母乳喂養的影響。
選取吉安市中心人民醫院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 例孕檢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0 例)與試驗組(50 例)。對照組中產婦年齡23~37 歲,平均(31.98±4.07)歲;孕齡231~280 d,平均(257.95±20.79)d;初產婦29 例,經產婦21 例。試驗組中產婦年齡22~38 歲,平均(32.12±4.13)歲;孕齡224~280 d,平均(258.79±19.81)d;初產婦28 例,經產婦22 例。兩組產婦的年齡、孕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母乳喂養促進策略指南(2018 版)》[4]關于產婦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孕齡>30 周者;③單胎妊娠者。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者;②溝通及認知功能障礙者;③同時參加其他研究者。本研究經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且經吉安市中心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對照組給予常規教育,包括引導產婦定期進行產檢,講解母乳喂養優勢及知識,出院后定期電話隨訪詢問情況,解答產婦心中疑問。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孕婦學校教育,包括:①為產婦和家屬講解關于妊娠階段的相關保健知識,告知胎兒在不同時間的生長和發育特點和對應的監測方法。產婦不僅要對胎兒情況給予關注與監測,還需要掌握自身的護理技巧,包括科學飲食、適量運動、注意休息和合理穿衣等,并了解分娩的相關征兆,要提前做好分娩的心理準備,準備分娩時所需要的物品。②為產婦及家屬講解影響分娩過程的相關因素,介紹不同分娩方式的優劣處,同時讓他們了解剖宮產的優劣和自然分娩的益處,并介紹每個產程的特點和注意事項,向其告知在分娩時與護士和醫生進行配合的技巧。在分娩之前,鼓勵產婦建立自信心,向其告知緩解分娩疼痛的方式和用力技巧。提醒產婦注意保存力量,向其告知在分娩期間增加力量的方法。分娩可由家屬陪同,以增強產婦安全感,減少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而減少不良情況的發生。③醫護人員安排產婦參加關于母乳喂養知識的培訓,每次培訓時間60 min,至少培訓3 次/月,對于不方便來醫院學習的產婦可以進行遠程講解,保證每個產婦都可以接受并理解所講解的知識。④醫護人員利用講課、模型示范、看VCD、發放相關宣傳資料、提問互動式教學等方式,對產婦及其丈夫和家人進行宣教,講解母乳喂養優點、母乳喂養技術(喂奶體位、含接姿勢、拖乳手法和擠奶方法)、新生兒疾病(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產后乳房疾病(乳汁淤積、乳腺炎)等相關知識,耐心解答疑惑,進行重點指導。⑤嬰兒出生后要盡早開奶,出生后半個小時就可以開始喂奶,這能夠刺激乳汁分泌,有利于母乳喂養的順利進行。在病房內,要盡量保證嬰兒在產婦身邊,以便醫護人員對產婦進行母乳喂養相關動作的指導,使產婦可以熟練掌握母乳喂養的正確方式,主要是按需哺乳,讓嬰兒勤吸吮,首次哺乳時先使用一側乳房進行哺喂,當乳汁不夠時再讓嬰兒吸吮另一側乳房,下次哺乳時從另一側乳房開始,若兩側乳房哺乳依舊不夠,再使用配方乳進行加喂。⑥醫護人員針對母乳喂養后續可能遇到的乳頭破裂、吸吮疼痛、乳頭脹痛等情況進行指導,以避免出現這些情況,或告知出現后的處理方法。兩組產婦出院后,可通過上門、電話、微信等方式其進行隨訪6 個月。
①比較兩組產婦對母乳喂養相關知識的知曉率,按照科室自制的調查問卷[5](經信效度檢驗,信度:Cronbach′s α 系數為0.82,問卷回收率為100%),包括母乳喂養優點、母乳喂養技術、新生兒疾病、產后乳房疾病等項目,滿分100 分,52 分以上為了解,34~52分為基本了解,34 分以下為不了解,其中知曉率=(了解+基本了解)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產婦出院后產后母乳喂養率、新生兒疾病發生率、產后乳房疾病發生率,其中新生兒疾病包括腹瀉、肺炎等消化道、呼吸道疾病,產后乳房疾病包括乳腺癌、乳頭凹陷、乳頭皸裂、乳房腫脹等,對產婦相應情況進行隨訪了解并統計。
應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產婦的知曉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產婦對母乳喂養知識知曉率的比較[n(%)]
試驗組產婦的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而新生兒疾病發生率、 產后乳房疾病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產婦母乳喂養率、新生兒疾病、產后乳房疾病發生率的比較[n(%)]
母乳中的蛋白質以乳清蛋白為主,適合嬰兒的消化和吸收,有助于嬰兒健康成長,增強嬰兒身體免疫力,減少被周圍環境或身邊人感染的情況。母乳中含有多種免疫蛋白,可增強嬰兒免疫力,減少嬰兒過敏情況的發生,且母乳喂養可以增進母子的感情,有利于嬰兒的智力發育和身心健康[6]。因此,母乳喂養也越來越被大眾接受,但是由于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工作節奏較快,孕產婦尤其是初產婦缺乏育嬰知識,通過孕婦學校教育學習一些相應的知識和技巧,可以提高母乳喂養的水平[7]。
孕婦學校是產婦獲取產前及產后相關知識的可靠平臺,通過開展孕婦學校教育,宣傳產后母乳喂養的優點及產后乳房疾病的預防方法,增強產后母乳喂養信心,有利于普及產后母乳喂養[8]。國內外研究表明,積極開展孕婦學校教育,明顯提高母乳喂養的成功率,減少新生兒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及產后乳房疾病的發生[9]。母乳喂養益處繁多,應大力宣傳和提倡,所以應積極開展及鼓勵參與孕婦學校教育,讓更多父母和孩子受益。為產婦講解婦幼相關保健知識,對健康醫學知識進行傳播,可以減少醫學相關知識缺乏或傳統思想觀念不正確等社會因素對產婦心理觀念的影響[10]。目前我國推行優生、優育、優教的觀念,對產婦進行學校健康教育,可有效調動產婦的主動性,增強自我管理能力,也能提高孕產婦對純母乳喂養優點的認知,從而提高喂養率,減少新生兒發病情況,保障產婦的產后身體健康[11]。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部分產婦缺乏醫學知識,對于在網上看到的關于產后喂養相關知識的科學性難以甄別,還有產婦會認為產后母乳喂養會導致身體發胖,為了保持體型而拒絕母乳喂養。大多家庭認為產婦生完孩子正是比較虛弱的時候,對其進行大補,進食高熱量食物,甚至為了給嬰兒排毒喂食飲用糖水和黃連水,這些錯誤的喂養觀念會在孕婦學校教育中得以修正,從而為正確的母乳喂養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使產婦能夠更科學的喂養嬰兒[12-13]。孕婦學校教育通過在產前對產婦進行分娩知識、母乳喂養知識等相關教育,緩解產婦產前焦慮情緒,使產婦做好新生兒哺乳的心理準備,掌握新生兒的哺乳方式和技巧,從而盡早實現母親角色的適應與轉換[14]。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產婦對于母乳喂養的知曉率和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而試驗組產婦的新生兒疾病發生率、產后乳房疾病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過孕婦學校教育,可提高產婦母乳喂養率和對母乳喂養知識的知曉率,降低新生兒疾病發生率、產后乳房疾病發生率,促進嬰兒和母親的身體健康,與倪華[15]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孕婦學校教育通過對母乳喂養知識及技能進行教育,可提高產婦母乳喂養率和對母乳喂養知識的知曉率,降低新生兒疾病發生率、產后乳房疾病發生率,促進嬰兒和母親的身體健康,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