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政 付紅梅
摘 要:知識產權犯罪案件呈逐年增加態勢,表現出侵權網絡化、商標犯罪團伙化、侵權領域不斷擴展和知識產權犯罪與食藥品安全疊加的特征。在推進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同時,檢察機關面臨企業內控不嚴,侵犯網絡著作權保護查辦難度大,知識產權案件偵辦的證據固定難、犯罪數額認定難、法律適用難等問題。檢察機關應充分利用涉知識產權網絡平臺,推進重大案件聯合查辦形成制度,完善知識產權刑事案件證據標準,推進知識產權案件認罪認罰工作,進一步探索訴前調解,提高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獲得感,積極延伸,自覺、主動為知識產權保護提供檢察保障。
關鍵詞:知識產權 刑事犯罪 訴前調解 行刑銜接
檢察機關強化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對于促進企業健康有序發展,保障國家經濟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2018年以來,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浦東新區院”)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為動力,積極服務保障上海“五個中心”建設重大國家戰略,圍繞“加大保護力度、打造精品案件、創新體制機制”的部署,為浦東新區經濟社會穩定提供了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浦東新區院辦理知識產權案件的基本情況
(一)辦理知識產權犯罪案件的數據情況
1.知識產權犯罪案件呈逐年增加態勢。2018年度,浦東新區院受理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75件120人,其中審查逮捕案件35件59人,審查起訴案件40件61人,同比上升84.2%。2019年度,辦理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171件329人,其中審查逮捕案件77件165人,審查起訴案件69件144人,同比上升128%。2020年度,辦理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377件609人,其中審查逮捕案件255件430人,審查起訴案件122件179人,同比上升121%。(2016年至2020年知識產權案件受理變化見圖一)


2.罪名較集中,侵犯商標權類案件仍居首位。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占知識產權類犯罪案件比例最高,達76.25%。位居第二的是假冒注冊商標罪,占比15%。與傳統的攤販式銷售假冒奢侈品牌產品不同,制假售假的犯罪手段明顯呈現出高技術含量與規模化、產業化。
(二)辦理知識產權犯罪案件的主要特點
1.侵權網絡化趨勢凸顯。近90%的知識產權犯罪案件涉及互聯網。一方面傳統銷假類知識產權犯罪與網絡平臺結合,低端仿冒、設攤銷售的案件減少,一些具備企業運作經驗、有一定反偵查能力的犯罪分子,通過微信等平臺制假售假。另一方面網絡侵犯著作權犯罪仍時有發生。雖然當前公民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逐步增強,但仍然存在認識不清、法律意識不強等問題,離職員工將自己在任職期間獲取的知識產權自行用于牟利,從而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案件時有發生。
2.商標犯罪團伙化、鏈條式特征突出。商標犯罪已從零星、單個攤販式低端銷售向團伙作案轉變,部分人員曾從事注冊商標生產或銷售的工作,對被侵權商品有一定了解,因同鄉或熟人關系而聚集,制假售假行為容易在一定區域內傳播。在周某某等人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案中,行為人因送水結識,并逐步形成人數眾多的“同城送水工”微信群,相互傳遞制售假冒品牌桶裝水的信息,引發更多人加入違法犯罪隊伍。商標類犯罪鏈條式屬性突出,鏈條式精細分工,規避法律風險。如假冒某知名品牌化妝品注冊商標系列案件,王某某同龐某某等10余人,經事先共謀,從偷盜香精到研制、包裝、運輸及銷售,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3.侵權領域不斷“拓展”。近年來,浦東新區院辦理的侵犯知識產權案件除涉及傳統的假冒商品商標、復制發行盜版小說、計算機軟件等,還出現了制售假冒地理標志商標、復制銷售網上培訓平臺題庫、侵犯立體美術作品著作權等新領域新類型案件。如諸葛某某假冒注冊商標案,諸葛某某在未獲得地理標志集體商標所有權人授權或者許可的情況下,授意灌裝公司貼標地理商標的紅酒,非法經營額達人民幣20萬余元。專利用作“碰瓷”道具,演繹“高知版”“敲竹杠”。不法分子假借知識產權工具實施傳統犯罪,行為的迷惑性和隱蔽性更強,給偵查取證及法律適用帶來困難。如李某某等人敲詐勒索案,李某某等人獲悉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處于籌備上市的關鍵時期,利用實際控制的2家公司,多次以科技公司侵犯其公司專利權為名發起惡意訴訟,向證監會惡意舉報,并以拖延和影響上市為名,要求對方簽訂所謂“專利實施許可協議”,勒索人民幣一百余萬元。
4.知識產權與食藥品安全疊加。侵犯商標犯罪的商品種類呈現多樣化,如煙、酒、飲用水、保健品、汽車品牌配件、名牌服飾箱包等,其中涉及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占28.6%,如曹某等4人假冒多個品牌注冊商標飲用水案中,被告人從淘寶網上購買商標標識,在垃圾站回收桶裝水水桶,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直接用自來水灌裝并對外銷售。
二、浦東新區院的主要做法:創新機制,構筑知識產權保護高地
(一)積極推進權利人參與刑事訴訟工作
全面落實訴訟權利義務告知工作,繼續擴大知識產權權利人訴訟權利義務告知的案件范圍和訴訟階段,確保權利人的知情權、訴訟參與權,提升司法公信力。鼓勵和引導權利人參與配合案件調查,以出庭作證、參與庭審指控及旁聽庭審等方式參與到庭審中來。
(二)探索知識產權刑事案件訴前調解工作
與浦東新區知識產權局簽訂《關于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訴前調解合作協議》,對浦東新區院辦理的有調解意向的侵犯知識產權案件,委托國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浦東分中心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調解,開展訴前調解工作,達成和解協議的在量刑時予以酌情考慮。如在某網絡公司高管侵犯著作權案中,檢察機關促成行為人認罪悔罪、積極退賠,提起公訴前3名被告人向被害單位賠償1.3億人民幣。
(三)繼續推進知識產權案件的行刑銜接工作
暢通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立案標準協調銜接,完善案件移送要求和證據標準;充分利用設立在知識產權局的檢察官辦公室的橋梁紐帶作用,發揮區知識產權局與區檢察院的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效能;積極探索案件跨部門聯合查辦和移交。如諸葛某某侵犯地理標志著作權案中,浦東新區院依托知識產權局的檢察官辦公室,積極參與案件會商,發現案件可能構成刑事犯罪,遂制發線索移送函,要求將本案移送公安機關。突破以往僅是由行政機關向檢察機關提供犯罪線索的單向流動,將辦案中發現的不構成刑事犯罪但有行政處罰必要的違法線索,通過制發檢察意見的形式,移送給有關行政機關。如在辦理吳某某偽造國家機關公文案中,對涉案單位及業務員違法但尚不構罪的,通過制發檢察意見書,將違法線索移送知識產權局,有效形成案件辦理的閉環。
(四)加強與自貿區版權服務中心的協同保護
上海自貿區版權服務中心主要開展版權快速登記、快速監測預警、快速維權等業務。2018年,上海市制定“擴大開放100條”行動方案,建設自貿區版權服務中心列入了第62項任務。浦東新區院向版權服務中心提出了平臺完善版權刑事保護的建議,具體包括對涉刑事案件證據標準的要求,電子證據相似度鑒定的要求等,有利于及早固定證據,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三、案件中反映出的問題
(一)企業內控不嚴助長侵犯知識產權現象多發
1.涉及公司核心利益的知識產權內容未嚴格控制獲知范圍,防泄密等級不高。如張某等人侵犯公司題庫著作權案中,張某原系該公司技術人員,可以接觸題庫內容,但在不從事技術工種后,仍可繼續訪問公司題庫,未經公司許可有意復制公司題庫均未被發現。
2.“跳單式”侵犯企業知識產權。杜某等人假冒漢高公司注冊商標系列案中,以杜某等人為首的犯罪團伙,有漢高公司現任或離職的產品設計、研發人員,有質檢、倉庫管理人員,在長達3年的時間里,分工明確,形成生產高仿他人品牌膠水和專門制作印有該品牌注冊商標的容器、貼紙的專業團伙,并將仿制膠水灌裝、加貼標識,假冒注冊商標膠水對外銷售。
3.技術秘密物理隔離不到位,商業秘密保護舉措形同虛設。如李某等人侵犯商業秘密案中,被害單位雖然盡力控制了接觸商業秘密的人員范圍,并簽訂了保密協議,但李某等人經自己工作電腦可直接進入系統下載相關涉密圖紙,而后通過互聯網郵箱將技術秘密帶出公司。
(二)侵犯網絡音頻著作權保護查辦難度大
近年來,通過云盤實施盜版侵權、傳播侵權作品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大量盜版視頻、音樂、小說等內容被非法上傳至各大云盤,供網絡用戶觀看、下載以及轉發、分享,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打擊面臨取證、轉化、鑒定“三道關”。由于電子數據容易發生改變、音頻作品監測技術要求較高、不同主體收集的證據轉化問題不明確等原因,對此類案件的打擊存在一定難度。如張某某侵犯著作權案中,張某某將上海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享有著作權的音頻,上傳至本人百度云盤,供他人有償下載。鑒定過程中,由于音頻監測依靠語音識別技術,各地方言和網絡用語均為非常棘手的干擾因素,抽取鑒定的音頻只能通過人工方式逐一聽取,費用高昂且費時費力。
(三)知識產權案件偵辦面臨諸多困難
1.知識產權網絡犯罪案件證據固定難。如在假冒注冊商標類案件中,存在假冒商品已經全部銷售完畢,無法找到買家或賣出的商品已經被消耗使用完畢的情況,無法扣押假冒商品的實物,導致證明犯罪嫌疑人假冒注冊商標或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的證據難以形成證據鏈條。如在侵犯著作權案件中,尤其是未經權利人許可,通過信息網絡傳播他人作品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往往會第一時間將侵權作品從服務器中刪除,導致無法將侵權作品與被侵權作品做作品一致性比對,影響侵權認定。
2.假冒類案件犯罪數額認定難。一方面,近年假冒商標類案件呈現出有組織、跨區域、上下游作案的特點,涉及人數眾多,過程復雜,犯罪嫌疑人在收付款時往往有準備地使用他人賬號,在公安機關對犯罪數額取證時,主要依靠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賬號,真實的犯罪數額難以查清。另一方面,對公安機關調取的犯罪嫌疑人的交易明細或賬簿,犯罪嫌疑人往往有各種辯解,如其中有非侵權商品的款項、其中有刷單的交易等,由于刷單機構本就隱秘,無法向其核實,真實情況難以查清,通常從對犯罪嫌疑人有利的角度,只能按照其辯解將相關數額予以扣除。
3.部分案件法律適用難。(1)涉知識產權的某種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往往要依據前置法的相關規定進行判斷,但是知識產權相對獨立和專業,法律適用較難。如浦東新區院辦理的全國首例網上培訓平臺題庫被侵權案中,對于題目是否屬于作品、題庫是否屬于作品的判斷是核心也是難點,檢察官曾先后咨詢多名專家并提請全市知識產權聯席會議進行討論。(2)假冒類犯罪案件中,檢法兩家對雙同認定存在不同的認識。犯罪嫌疑人有意識規避法律,將注冊商標進行改動,如將“DAZZLE”改為“DVZZLE”等,此類改動是否屬于“視覺上無差別”還存在爭議。另外犯罪嫌疑人將正品商品分裝于自己制造的假冒包裝盒中,是否構成侵權,在民事和刑事領域都存在爭議。(3)部分案件量刑存在不平衡的情況。如在鏈條式假冒類犯罪案件中,非法制造注冊商標的標識罪以標識個數入罪,而假冒注冊商標犯罪往往以非法經營額入罪,對假冒商標單價低于2.5元的案件,往往存在假冒注冊商標罪與標識類犯罪量刑不均衡的情況。侵犯著作權類案件中以侵犯著作權的個數和銷售金額從一重處罰,如單個侵犯著作權犯罪對象的銷售金額非常小,以侵犯著作權件數進行量刑,存在量刑畸重的情況。
四、完善建議:優化兩法銜接,打造快速協同保護體系
(一)充分利用涉知識產權網絡平臺,推進重大案件聯合查辦形成制度
充分利用中國(浦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上海自貿區版權服務中心等知識產權服務平臺的相關數據,建立知識產權執法信息共享機制,加大信息集成力度,提高各部門綜合研判和宏觀決策水平。檢察機關積極派員參與知識產權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在查辦的重大知識產權案件。在知識產權局查處地理標志保護類案件、文化旅游局網絡執法及查處音像制品、印刷、書報刊出版物類案件、農業農村委查辦侵犯品種權和制售假劣種子案件時,涉及知識產權違法犯罪線索的,均可以通知檢察機關指派檢察官參與案件研判。對可能構成刑事犯罪的,由檢察機關制發線索移送函,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辦理。
(二)完善知識產權刑事案件證據標準,推進知識產權案件認罪認罰工作
檢察機關通過制定涉知識產權犯罪的相關罪名的證據標準,著重細化對多環節、全鏈條的侵權模式的查證標準,注重規范行政執法階段電子證據的取證、大量侵權復制品的抽樣等,提高案件的偵辦質量。推進知識產權案件認罪認罰,全面系統梳理近年來本區知識產權犯罪案件量刑情況,形成自貿區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量刑規范,規范量刑建議,避免捕后緩刑率過高及輕刑化傾向。
(三)進一步探索訴前調解,提高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獲得感
在《關于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訴前調解合作協議》的基礎上,深化知識產權保護三合一理念,立足打造典型案例,邀請專家擔任調解員,對有調解意向的雙方當事人開展訴前調解工作,積極推動建立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合理賠償機制,努力在刑事訴訟中全面、充分保障權利人的權利救濟。依托區工商聯民營企業家法律服務站為企業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編制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指南,重點研究制定傳統品牌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網絡版權、音頻音像版權等知識產權保護辦法,為相關企業量身定做風險防控機制,持續優化創新環境。
(四)積極延伸,自覺、主動為知識產權保護提供檢察保障
部署研究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后可能發生的金融犯罪新動態、新風險,嚴厲打擊干擾注冊制改革的證券犯罪和金融腐敗犯罪。積極會同有關主管部門研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研究對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內幕交易、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操作證券市場等嚴重違法犯罪的司法尺度。完善金融風險防控檢察機制,注冊制例外情形的司法政策運作,服務對接科創版,積極為科創企業提供有力司法保護和有效司法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