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
摘 要:近年來,隨著“具身”思潮的興起與擴散,在教學領域出現了對傳統“離身”教學的反觀與思考。以身體為主體、與心智及環境交互協同,共同創設身體在場的具身課堂提供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本文以“水循環”為例,在分析具身課堂的活動設計要素、明確具身課堂三要素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探索具身認知視角下的課堂活動設計方法和實踐路徑。
關鍵詞:具身課堂;學習環境;身體意識;人際互動
課堂活動的根本目的是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課堂。如果忽視從學生角度設計活動,那么活動就是形而上的,沒有落地。然而有的課堂看似學生不斷在討論、觀察、思考,但是教師拋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或者困難,學生只是被動參與,這樣的課堂活動是低效的。如何將課堂活動設計成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發現地理現象,激發學生在地理知識的海洋里上下求索?本文嘗試從具身認知視角出發摸索課堂活動設計的方法和思路。
一、具身課堂的概念
具身認知理論是一種新的認知方式,它將身體這一主體引入人們的認知過程。該理論認為認知是身體、心智及環境交互活動、協同作用的結果,其關注點聚焦于身體感受、身體體驗和情境交互上。地理教師可將具身理論借鑒到教學中,以身體為主體、共同創設身體在場的具身課堂[1]。
二、具身課堂的構成要素
具身觀點認為,認知是身體及身體活動方式在與環境的相互對話中形成和發展的,所以具身課堂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學習環境、身體意識、人際互動三個部分[2]。每一部分皆是具身課堂在設計和實施時所必須考慮的。
學習環境:是從具身認知的角度看學習者的生活世界,即他的身體在環境、在學習活動中處于核心的位置,因為環境構成了認知。學生作為身心合一的主體存在,其主體性能否得到充分實現,他們的具身認知水平發展得如何等問題,總是與他們身體所處的生活世界,包括物理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和心理環境等直接關聯。
身體意識:關注課程的身體實踐,將身體放回教學情境中,使學習者通過具身觀念建構自身與他人、社會世界的直接聯系,因為一切的認知皆深深地根植于身體與世界的交互之中。
人際互動:是從身體之間的交互聯系構筑他者和世界的概念。教師可以利用身體實踐與時空的聯系來進行學習環境的創新和設計。主體之間不僅可以擴大身體的時空感知性,也為身體之間的行動、情感交流提供了真實在場的保證。[3]
由此可見,為學習者創設和提供一個信息豐富的學習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同時,在信息豐富的環境中,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活動,這需要在教學設計中明確活動任務,提出有效問題,豐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解決問題,形成新知,三者之間的關系參見圖1。

三、具身課堂的活動設計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水循環”為例,講述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本節課的活動設計依托具身課程的理論指導,創設情境、構建故事、設計情節,重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身體實踐,生成新認知。
1.創設情境,體驗式學習
水循環存在于現實生活中,但學生通常只注意到“風”“河流”等水循環的部分環節,對水循環并沒有整體認知。本文從學生認知經驗和興趣出發,讓其觀看模擬水循環的視頻,找到水循環的環節,并簡單繪制出整個水循環過程。這個過程簡單易行,動手繪圖可以更好地構建出水循環是由諸多環節組成的龐大系統(參見活動設計一)。
【活動設計一】觀看視頻,繪制水循環示意圖
【活動目的及方法】運用情境法、演示法,組織學生觀看圖2水循環動態視頻,讓學生繪制圖3水循環示意圖中的主要環節,認識水循環概念。

2.設計故事情節,提出問題鏈
本課根據“一滴水經過麗江”的文本素材,把雪融化為水,然后下滲為地下水,再從地下水變為泉水, 匯集成麗江古城水源黑龍潭等一系列過程,制作成一部水墨風格的視頻,從視聽的角度激發學生興趣,為整堂課搭建故事情境。
在黑龍潭作為麗江古城千年水源到黑龍潭缺水的矛盾沖突中,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線索,提出植被減少這個假設,通過實驗等具身性的體驗活動,驗證缺水的影響因素之一是植被覆蓋率降低。繼續通過查找資料,構建“植被覆蓋率增長,水資源卻依然短缺”的沖突,推翻原有結論,激發學生繼續查找缺水的其他因素。在課堂活動中設計故事情節中的問題沖突,有利于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參見活動設計二)。
【活動設計二】分析黑龍潭斷流的原因
黑龍潭位于麗江古城象山山麓,主要由玉龍雪山冰雪融水下滲為地下徑流后在低處涌出的泉水形成,隨后流入玉河。
【活動目的及方法】運用案例法、啟發法、實驗法設計故事情節,提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和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本文結合活動設計二,擬將學習任務分為5個步驟:產生問題情境;分析情境并提出問題;以假想的方式尋找方法解決問題;論證假想或者頓悟;利用實驗進行驗證。該過程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呈現了創設情境、設計情節沖突的方法和步驟[4]。
材料一:20世紀40至70年代,黑龍潭發生斷流超過60天的次數為11次,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就有兩次,分別是1995年和1998年。
材料二:自1994年以來,位于玉龍雪山保護區的黑白水林業局不合理采伐,導致90年代末期玉龍雪山森林覆蓋率僅43.1%,為云南省自然保護區中森林覆蓋率最低。
問題一:根據材料一、二,說明黑龍潭斷流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實驗1? 植被覆蓋率對下滲的影響
材料:兩堆土壤墑情、體量等均一致,且都放置在坡度相同的支架上;相同大小的兩個燒杯;相同流速的兩瓶注水器;苔蘚
步驟:將苔蘚鋪設在土堆1上同時向兩個土堆表層注水;觀察兩個土堆下方的燒杯的水量并記錄,參見圖4,完成實驗報告一(表1)。

問題二: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植被與黑龍潭斷流的關系。
材料三: 在十二五期間,麗江積極建設“森林麗江”,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8.48%。但黑龍潭于2015年1月17日斷流至2018年8月8日,跨年斷流長達1 299天。
材料四:2012—2018年麗江市國內旅游人數、收入情況(圖5)。

問題三:根據材料三、材料四,分析還有什么原因導致黑龍潭斷流。
收獲小結:一定時空條件下水循環實現水體更新。
3.重組教學方法,獲得具身新知
學生的體驗和反饋,促進教師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和設問方式。如何讓學生理解水循環的意義?筆者整理了情境法、實驗法、案例法、啟發法、演示法等教學方法。以上教學方法都是從教師和學生的身體實踐出發,豐富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感性和理性相互交融的地理學習方法獲得具身新知(參見活動設計三)。
【活動設計三】認識流水對物質搬運和地表形態的影響
【活動目的及方法】利用實驗法、案例法認識水循環的意義。
實驗2? ?流水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材料:兩堆土壤墑情、體量等均一致,且都放置在坡度相同的支架上;相同大小的兩個燒杯;不同流速的兩瓶注水器
步驟:同時向兩個土堆表層注水,觀察兩個土堆表面的侵蝕情況及下方的燒杯中水的含沙量并記錄,完成實驗報告二(表2)。

圖片材料展示(圖6)。

收獲小結:水循環實現物質搬運、塑造地表形態。
【其他活動設計】認識水循環其他的地理意義
【其他活動的設計目的及方法】觀察圖7,說明在太陽輻射作用下,地表水體蒸發,再受重力作用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又從高處流向低處,在這個過程中能量得到了轉換,熱量也在不同地區間傳輸。學生通過親自計算,認識全球水體的收支平衡。最后運用案例法讓學生學以致用,搜集家鄉某條河流的資料,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并對該河流的治理和開發提出自己的設想。
參考文獻:
[1] 董喬生. 中學地理“具身”教學范式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8.
[2] 夏靈,蘇迎春,黎明.單元教學設計理念下的地理教材分析方法研究——以人教版新教材“水循環”為例[J].地理教學,2021(04):16-20.
[3] 陳樂樂.具身教育課程的內涵、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向[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0):11-18.
[4] 梁鋒.基于問題鏈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和實踐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