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佳浩 張建珍
摘 要:教師專業素養是開展地理戶外教育的基本保障。本文通過預設地理戶外教育教師專業素養量表,結合因子分析建構地理戶外教育教師專業素養體系,并實施問卷調查,以獲取地理戶外教育教師專業素養發展現狀特征及存在的現實問題。最后從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兩方面提出策略與建議,以期推動地理戶外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地理戶外教育;地理師范生;教師專業素養
一、地理戶外教育研究進展
地理戶外教育是指在教室以外的場所進行的地理教學活動。具體地說,它是指學生在地理教師或專業人員指導下,在自然或社會環境中運用地理科學方法探究地理事象、提升地理核心素養的過程。
戶外教育是英、美、澳等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各國已形成特色鮮明、體系完善的戶外教育模式。筆者前期對國際地理戶外教育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發現實施策略、育人價值等是其熱點議題(圖1)[1]。再對國內代表性期刊有關文獻進行關鍵詞分析(表1),發現地理核心素養尤其是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是國內地理戶外教育的研究重點(圖2),地理研學課程開發、地理戶外教學設計成果較為豐碩。分析國內外研究進展,筆者發現研究視角尚未聚焦于教師專業素養。教師專業素養是地理戶外教育的基本保障,地理戶外教育教師專業素養(以下簡稱專業素養)影響地理戶外教育課程實施與教學效果。因此,有必要開展教師專業素養研究。

二、專業素養研究過程
1.調查工具設計
陳澄[2]認為地理教師素養由地理知識與能力組成,夏志芳[3]以知識、能力、情感劃分地理教師素養,劉蘭[4]提出地理教師應具備本體性知識、實踐性知識、條件性知識與文化知識。地理戶外教育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挑戰性的特征,其專業素養應涉及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層面。因此,筆者從觀念意識、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內在傾向、道德品質、個人經驗六方面預設量表(李克特五點量表)。并對其作信度、效度檢驗,結果表明,量表信度系數為0.95,內部一致性良好。量表得到地理教師普遍認可,內容效度較好。經KMO值和Bartletts球形度檢驗后,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五個主成分,總方差解釋率達68.10%,結合旋轉后的成分矩陣刪除不合格題項,再次進行質量檢驗,發現量表信效度均較高。
2.素養體系構建
結合因子分析,本研究將專業素養確立為價值觀念、基本理念、專業知識、實踐能力與個性品質五方面(圖3、圖4)。


3.問卷基本情況
本研究以職前(地理師范生)與在職地理教師(中學地理教師)為調查對象,在若干所高師院校、中學發放問卷263份,得到有效問卷259份(地理師范生136份、中學地理教師123份),回收率為98.50%。
三、專業素養發展現狀
1.結果分析
(1)總體現狀分析。專業素養平均值為3.43分,基本理念、價值觀念素養較高,表明地理教師對地理戶外教育的認可度較高,而實踐能力與專業知識素養相對較低(圖5)。以滿分5分為參考值進行單樣本T檢驗,存在顯著差異,反映了當前專業素養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現狀。

(2)群體差異分析。一是地理師范生與中學地理教師。地理師范生的專業素養略高于中學地理教師,中學地理教師的價值觀念與實踐能力素養高于地理師范生,地理師范生的基本理念、專業知識與個性品質素養方面更好,但兩者專業素養總體水平差異不顯著(P=0.78),在價值觀念(P=0.63)等方面也無顯著差異(表2)。


二是不同學習階段的地理師范生。本科階段地理師范生的專業素養高于研究生,兩者差異非常顯著(P=0.00),在專業知識、實踐能力方面的差異也較顯著(表3)。學習階段差異體現在培養方向、課程體系等方面,表明本科階段基礎而全面的課程設置有效促進專業素養發展。

三是不同專業背景的中學地理教師。地理師范專業中學地理教師的專業素養遠高于非地理師范專業(表4),且兩者差異非常顯著(P=0.00),這表明師范生背景對中學地理教師的專業素養影響較大,師范生學習經歷為專業素養發展夯實了基礎。

四是已參加與未參加地理戶外教育的地理師范生。參加過地理戶外教育的師范生專業素養較高,但參加與否未對專業素養產生顯著影響(P=0.16,見表5)。進一步分析數據,筆者發現多次參加地理戶外教育的師范生專業素養相對較高(圖6),但參加次數與專業素養尚無顯著關聯(表6),這表明僅關注相關課程的數量,尚無法有效提升專業素養。

五是已開展與未開展地理戶外教育的中學地理教師。已開展地理戶外教育的中學教師的專業素養較高,且差異非常顯著(P=0.00,見表7)。此外,還發現已開展地理戶外教育的中學教師群體的專業素養在所有調查對象中最高,這充分體現了地理戶外教學實際經驗的重要性,為專業素養的培養模式提供了重要啟示。


(3)相關要素分析。實踐能力與總體水平相關性高,其次是個性品質與專業知識,兩兩比較后發現實踐能力與個性品質、專業知識相關性也較大(表8)。因此,實踐能力是專業素養的核心要素,個性品質、專業知識是其重要內容。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儀器設備理論知識、GIS應用技能最為缺乏。個性品質素養為地理戶外教育發展提供不竭的情感動能,引領著教師積極實踐、創新、發展地理戶外教育,品質塑造也將是專業素養提升的重要方向。

2.研究結論
結合上述分析發現:地理師范生、中學地理教師的專業素養尚有較大提升空間,要重視塑造品質觀念、強化必備知識與技能;師范生階段對于專業素養發展具有重要價值,要對該階段的培養計劃予以更多關注;專業素養培育亟需綜合性課程載體,課程設置要保質保量;開展地理戶外教育、積累戶外教學經驗有助于提升專業素養。
四、專業素養提升策略
1.構建知情意行融合、多學科交叉的地理戶外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
隨著研學旅行、勞動教育的持續推進,地理戶外教育的育人價值不斷彰顯,強化師范生階段專業素養培育變得尤為重要。專業素養涉及認知、行為、情感等多個層面,對地理師范生的培養計劃、課程設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科學基礎課程、地理信息技術課程、野外實習課程、教育研究課程等均與專業素養相關,相關課程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價值理念是專業素養的形成基礎。因此,筆者建議整合課程資源,從地理戶外教育的理論內涵與哲學基礎、本土探索與國際前沿、課程開發與活動實施、保障體系與評價方法等方面構建知情意行融合、多學科交叉的師范生專業課程,保質保量地落實專業素養的培育。
2.推行“高師+中學”“田野+工作坊”“教+研+踐”培養模式
“雙減”為地理戶外教育帶來發展契機,地理教育走向“田野”的呼聲日漸高漲[5]。積累戶外教學經驗對專業素養提升大有裨益,因此要扎根“田野”,即基于野外實習基地等戶外場所開展地理戶外教育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索。針對中學地理教師提升專業素養的迫切需求,筆者建議由高校教師、中學地理教師、師范生共建“地理戶外教育工作坊”。高校有關教師負責地理戶外教育理論輸出,引導中學地理教師、師范生探究學生的戶外學習心理等關鍵問題;再由中學地理教師與師范生根據戶外環境特色,合作開發相應的地理戶外教育課程,共同實施地理戶外教學;最后三方共同反思、評價地理戶外教育相關內容。“高師+中學”“田野+工作坊”“教+研+踐”的特色模式,使高校與中學緊密合作,在發展地理戶外教育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參考文獻:
[1] 葛佳浩,張建珍. 近十年國際地理戶外教育研究進展與啟示——基于Web of Science期刊文獻的可視化分析[A]. 浙江省地理學會.浙江省地理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環境與健康高峰論壇論文摘要集[C].2020.
[2] 陳澄,江曄.地理課堂教學技能訓練[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夏志芳.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 劉蘭. 新課程背景下地理教師知識結構及發展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5] 張建珍.地理教育走向“田野”[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18(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