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玲
摘 要:基于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一核四層四翼”視角,本文著力從“知識、能力、素養和價值”四層分析2020年和202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涉及“地球運動”的四組試題。據此提出以必備知識為基礎構建知識框架、以關鍵能力為重點鍛煉解題能力、以學科素養為導向培育地理素養和以核心價值為引領塑造地理價值觀的模塊化進階教學建議。
關鍵詞:一核四層四翼;高考地理試題;教學建議;模塊化進階;地球運動
“地球運動”單元一直是高中地理傳統的教學重難點。《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地球運動”的內容要求是“結合實例,說明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1],強調了地球運動知識服務于分析現實世界的應用價值。與老版教材相比,2019版地理新教材選擇性必修1“地球運動”單元,人教版、中圖版、湘教版和魯教版四版本教材都給予了很大篇幅,說明教材編寫專家認為“地球運動”占據重要地位,具有較大的課程價值和教學意義。
縱觀近年浙江省高考地理選考試卷,選擇題Ⅰ的第19、20題均以地球運動知識考查為主,且所選題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對全國高考地理試題關于地球運動知識的考查有較大的示范性。因此,本文選取浙江高考地球運動試題,從高考評價體系“一核四層四翼”視角分析,并提出以必備知識為基礎構建知識框架、以關鍵能力為重點鍛煉解題能力、以學科素養為導向培育地理素養和以核心價值為引領塑造地理價值觀的模塊化進階教學建議。
一、真題呈現
例1.(2020年1月浙江選考真題)月球與八大行星一樣作自西向東公轉,在地球上的觀測者可以觀測到月球、地內行星經過太陽表面的天象,且前者比后者經過日面時間短。讀甲地觀測到的正午、子夜太陽高度年內變化示意圖(圖1),回答1~2題。

1.若h為11°,則該地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為
A.18°? ? ? ? ? B. 23. 5°? ? ? ? ? C. 29°? ? ? ? ? D. 34. 5°
2.若觀測者在甲地某日先后觀測到月球、水星經過太陽表面的天象,則第二天正午三大天體在星空中的位置可能是

A? ? ? ? ? ? ? ? ? ? B? ? ? ? ? ? ? ? ? ? C? ? ? ? ? ? ? ? ? ? D
例2.(2020年7月浙江選考真題)圖2左圖為某飛機在甲、乙、丙間沿地球大圓周飛行軌跡示意圖。右圖為飛機飛到乙地時,其垂直下方所示的經線、緯線和晨昏線位置關系圖,此時丙地地方時為17點。據此回答3~4題。

3.若飛機勻速、等高飛行,則在甲—乙—丙間單位時間內飛過的緯度差
A.持續變大? ? ? ? ? B.先變大,后變小
C.持續變小? ? ? ? ? D.先變小,后變大
4.當日,甲地日出的地方時為
A. 5點? ? ? ? ? B. 6點? ? ? ? ? C. 7點? ? ? ? ? D. 8點
例3.(2021年1月浙江選考真題)我國某中學生發現,在書桌的固定觀測點上,每年僅有一天通過窗戶既可觀察到日出也可看到日落。讀該日日出、日落的位置示意圖(圖3),回答5~6題。
5.若乙為該日日出位置,則該窗朝向
A.正南? ? ? ? B.東北? ? ? ? C.正北? ? ? ? D.西南
6.若該日日出為北京時間6點56分,日落地方時為18點59分,正午太陽高度為83.8°,則該學生所在地最可能是
A.濟南? ? ? ? B.廣州? ? ? ? C.? 武漢? ? ? ? D.拉薩
例4.(2021年6月浙江選考真題)我國某中學組織學生對直立物日影變化進行觀測,具體做法是:先在一塊平坦的地面上直立一根標桿,再以此桿直立點(甲)為圓心,以桿長為半徑繪一半圈。讀某日桿影變化圖(圖4陰影部分為標桿影子范圍),回答7~8題。

7.甲地位于
A. 東北平原? ? ? ? ? B. 華北平原
C. 四川盆地? ? ? ? ? D. 珠江三角洲
8.若從甲地垂直上方朝下看,年中某時刻地面上晝夜狀況與經緯線位置關系最有可能是

A.①? ? ? ? ? B.②? ? ? ? ? C. ③? ? ? ? ? D. ④
二、“一核四層四翼”視角下的試題分析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一核四層四翼”內容。“一核”為核心功能,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四層”為考查內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翼”為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
2020年和2021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試題,題目結合特定情境,對設問加工轉換,關注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情境與問題均會引發學生從地理視角思考客觀世界,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探索未知。依據一核,結合四翼,重點從四層的知識以及能力素養價值對其進行分析。
1.知識分析
地球運動的主要知識點包括地球兩種主要運動的基本特征及影響,涉及自轉影響和自轉、公轉共同影響。2020年和2021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試題,主要考查時間換算、晝長、太陽高度計算、日出日落等基本知識點,如表1所示,體現試題的基礎性。學生無法依據知識記憶簡單得出答案,必須將知識點相聯系,通過多次推導才能解決情境問題,體現以知識為基礎但又高于知識立意的考查特點。

2.能力、素養和價值分析
四組地球運動試題,均考查學生面對相關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情境整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設置體現高考評價體系考查的綜合性,利于促進跨學科、大概念教學的新理念推行。
具體而言,2020年1月試題,以天文觀測為情境,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要求較高,也激發學生天文觀測意識。2020年6月試題,以地球大圓航線為背景,結合經緯網圖,重點考查學生對球面立體幾何的理解。2021年1月試題,借助學生習以為常的書桌和窗戶,考查學生觀察、發現和探索地理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2021年6月試題,選擇學生較為熟識且可操作性強的實驗——“立桿成影”,考查學生地理實踐力,并結合地球光照圖的辨識,有效關注了學生知識遷移及識圖析圖的能力。

這幾組試題以情境為載體,圖文結合,考查學生對地球運動知識記憶、信息獲取、知識遷移、現象解釋等能力。符合國家高考評價體系“一核四層四翼”的要求,既考查了必備知識,又檢測了能力、素養和價值,具有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符合高考選才育人的核心功能。通過對比分析可以更深地理解國家高考評價體系對高考及中學教學的新要求。
三、“一核四層四翼”視角下的教學建議
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為國家選拔人才,引導教學[2]。國家高考評價體系中,“一核”說明為什么考,“四層”說明考什么,“四翼”則闡明了怎么考。因此,教學活動需依據國家高考評價體系,圍繞四層考查內容,結合四翼考查要求,層層深入。據此提出以下高中地理模塊化進階教學建議。
1.以必備知識為基礎——構建知識框架
地球運動學習只有先從必備基礎知識入手,才能更深層次地提升能力、培育素養和形成價值。自然地理知識學習不能松散無序,而應理清邏輯,構建知識框架,全面系統地學習。例如,地球運動的各種現象之間存在一定因果關系,甚至可以說環環相扣。如果只是簡單地記憶知識點,將變成無效學習,學生不僅沒學懂,也不會實際運用。所以必須在掌握其中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構建知識框架,才能真正地理解運用,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根據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建議,將地球運動章節必備知識構建框架如圖5所示。

2.以關鍵能力為重點——鍛煉解題能力
高考評價體系確立了符合考試評價規律的三個關鍵能力群:知識獲取能力群、實際操作能力群、思維認知能力群。而對于這些關鍵能力的考查,主要通過高考試題來實現。學生有了必備的地理知識后,就該落實到如何去析題、解題。具體建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