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東
從司法部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筆者也參加了《法律援助法》制定的一些會議,在這幾年通過的法律當中,筆者認為《法律援助法》是一部少見的、比較令人滿意的法律。這部法律歷時時間比較長,有些問題的研究也比較透徹,最后呈現的條文有71條,而且方方面面規定得還是很不錯的。
《法律援助法》應該說是一項民生工程,立法的本意就是為了保護貧困群眾和其他弱勢群體獲得法律上幫助的權利,在當下共同富裕的理念下,這部法律更增強了特殊的時代精神。關于這部法律的創新點,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擴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圍
第一,《法律援助法》在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基礎上,把死刑復核案件納入了強制辯護的范圍,要求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擔任辯護人,這就彌補了死刑復核階段法律援助的空缺。
第二,普通程序案件也被納入指定辯護的范圍。對特殊案件之外的其他普通程序案件,法律規定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擔任辯護人,在受援主體上實現了從特殊主體向一般主體的全覆蓋。法律制定中在條文上還是有一些變化的,筆者記得最早寫的是無罪案件,后來改成了普通程序的案件,其實很多情況下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大部分涉及無罪案件,因為有罪的案件可能通過簡易程序、速裁程序就已經解決掉了,很多是無罪的案件納入普通程序,當然也不盡然。后來對這種普通程序案件的法律援助,在考慮法律援助機構實際承受能力的基礎上,法律上用了“可以”沒有用“應當”的表述,但是能夠有這樣的一種規定,也是一個很大的創新。
第三,申訴案件和再審案件被納入法律援助的范圍,當事人本人及其近親屬均可提出法律援助申請等等。這樣一些變化,在法律援助范圍、受援主體、案件類型和程序覆蓋等多個方面實現了整體擴大,貫徹了“應援盡援”的法律援助方針,切合了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的改革訴求,體現出法律對人權保障這一訴訟法原則的有效遵循。
二、明確了公檢法機關法律援助的履職程序
法律援助能不能夠順利推進,特別是在具體案件辦理的過程中,在某種意義上就取決于公檢法機關在辦理過程中,對于法律援助這些問題的重視,為了使法律援助能夠在刑事訴訟中落實到位,《法律援助法》對公檢法機關的履職程序作了明確具體規定。對于公檢法機關,《法律援助法》提出了保障當事人依法獲得法律援助,為法律援助人員開展工作提供便利的總體性要求,并且在具體程序上作了細化規定,比如相較于刑事訴訟法的保守規定,《法律援助法》明確了值班律師的閱卷權,要求公檢法機關為值班律師行使閱卷權提供便利,有助于值班律師更好地行使法律幫助權。
再比如為了解決實踐中頻發的履職懈怠問題,《法律援助法》在執法期限上作了明確規定。對于符合強制法律援助情形的,要求公檢法機關應當在3日內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對當事人提出法律援助申請的,辦案機關應當在24小時內將申請轉交法律援助機構。通過明確的期限要求,督促辦案機關依法履職,保障當事人及時受援的權利。
另外該法第27條也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擔任辯護人時,不得限制、損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辯護人的權利。這在最近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中也作了相應的規定,也就是說在發生沖突的情況下不能以指定辯護強制地限制委托辯護,需由當事人作出選擇,特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這個規定有助于解決實踐中辦案機關以提供法律援助為由剝奪或者限制被追訴人自行委托辯護律師的不當做法,是非常有針對性的。
三、強化了法律援助的質量保障機制
《法律援助法》在法律援助質量保障機制上有所突破,這是針對過去多年來法律援助案件質量不高的普遍現象所作出的。
第一,對特殊案件的法律援助律師設定了準入門檻,也就是辦理無期徒刑、死刑及死刑復核案件的法律援助辯護律師要有3年以上相關的執業經歷。將人命關天的大案交由經驗豐富的律師辦理,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既是出于謹慎對待重罪案件的目的,也是出于提升法律援助質量的考量。
第二,豐富和完善法律援助的監督與保障手段,要求建立法律援助工作投訴查處制度,制定法律援助服務質量標準,建立法律援助信息公開制度,將律師事務所律師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的情況納入律師協會年度考核內容,綜合運用旁聽庭審、案卷檢查、征詢司法機關意見和回訪受援人等措施,提升法律援助質量。
第三,明確了法律援助的經費來源,對補貼標準作出要求,實行動態調整,充分調動律師等主體參與法律援助的積極性。《法律援助法》正式實施后的關鍵問題就是法律援助的質量問題。雖然《法律援助法》針對幾類重罪案件設置了律師準入門檻,但我國法律援助案件的承辦在整體上依然依靠年輕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來完成。《法律援助法》盡管完善了法律補貼標準,明確法律援助補貼免征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但他們得到的補貼依然偏低,受援人能否得到合格的法律援助,辦案質量能否得到保證,這些問題難免受到公眾的質疑。鑒于此,政府需要不斷加大法律援助經費支持力度,切實提高法律援助辦案質量。此外在實現法律援助覆蓋后,如何建立科學有效的法律援助工作監督評估機制,也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
良好的法律制度引領規范的司法實踐,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援助法》的出臺不是制度創新的終點,而是實踐發展的起點,因此相關配套細則與實施機制的跟進不可或缺。任何一部法律在與實踐相磨合的過程中,都會暴露出新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如何有效地發現和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業界同仁的持續關注與一致努力。筆者期待這部法律能夠在服務司法、服務人民、服務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征程中持續發光發熱,也期待我國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越發健全,人權司法保障工作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