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紅環 張寒玉 王英
摘 要: 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對幫教和辦案具備獨有的價值。2020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法律文書格式樣本》對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格式、內容等進行了較詳盡的規范,解決了實踐中呈現出的信息零散、片面,缺乏必要的綜合分析與評估等問題。為切實解決幫教工作中被調查對象真正的失足原因及其感化點等深層次問題,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尚需增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長經歷和成長過程中重大事件為調查的獨立款,增加未成年人的朋輩交往情況作為個性特點中的調查項,合并分散在兩款中的未成年人對涉罪行為的主觀認識項,增加未成年人主觀方面項補全幫教條件中相關調查內容加以完善。
關鍵詞: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制度 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 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制作與完善
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制度是《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所確立的一項基礎性少年[1]司法制度。[2]社會調查為個性化的司法處遇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少年刑事案件實施個案性質的社會調查,是各國少年司法制度中普遍規定的一種做法。作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處理的必經程序,“許多國家的法律甚至明文規定,少年案件非經社會調查,并提出調查報告,不得宣告刑罰。”[3]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79條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據情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就是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社會調查后所做的書面報吿,對幫教和辦案具備獨有的價值。由于刑事訴訟法對社會調查制度的規定較為簡單、原則化,導致司法實踐中的執行相對混亂,如有的調查報告信息零散、片面,缺乏必要的綜合分析與評估;有的則泛泛而談,沒有把被調查對象真正的失足原因挑明,也沒有找到感化點,等等。因而,辦案實踐中制作的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對辦案和幫教的參考價值不大。為此,2020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法律文書格式樣本》(以下簡稱《樣本》),《樣本》對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格式、內容等進行了較全面的規范,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問題。但通過對《樣本》中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具體內容的研析,筆者認為目前的《樣本》中規定的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還有細化及補充的必要,可進一步完善。
一、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概述
從《樣本》中規定的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整體結構看,大致可以分為7個部分:文書名稱、基本信息、調查內容、調查補充情況、評價意見、文書落款和附件。文書名稱在此不贅述。基本信息包括3個方面:一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簡要情況(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公民身份證號碼、聯系方式、戶籍地等);二是涉嫌案由;三是社會調查方式。調查內容包括5個方面,詳細列為5款,“一、家庭背景;二、個性特點;三、與案件有關情況;四、對涉案行為的認識;五、幫教案件”。調查補充情況即“六、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評價意見包括兩類:一類是單項評價,散見于5款調查內容中;另一類是綜合評價,即“七、綜合評價意見”。文書落款,包括3個方面:一是制作本文書的調查員簽名;二是文書制作日期;三是加蓋調查員單位的印章。附件即“附:(走訪座談的相關調查筆錄或談話記錄等)”,就是將能夠印證社會調查方法、程序、社會調查報告內容的調查筆錄或談話記錄等材料作為附件。其中,第3部分調查內容是整個社會調查報告中最核心的部分,這部分的5款調查內容對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利和不利的材料均應完備,以體現調查的全面性和充分性,在制作時應當不吝筆墨,越詳細越好。如此,才能使“該款內容與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再犯可能性的聯系程度評估”更為客觀。調查補充情況和評價意見,這兩部分內容不屬于客觀的調查內容,是基于調查員對調查內容的補充以及對整個調查過程和內容所作的結論性評價,評價意見是整個報告的點睛之筆。
二、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制作
《樣本》中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調查內容、調查補充情況和綜合評價意見。只有準確、全面地把握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主要內容的具體內涵和外延,才可制作出有價值的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
(一)調查內容
1.“家庭背景”。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列舉的“家庭背景”方面需要調查的內容有6項。“1.父母的基本情況”。一般包括父親和母親的姓名、年齡、公民身份證號碼、民族、黨派、宗教信仰、文化程度、職業、住址、健康狀況、個人喜好、文化娛樂休閑情況、受過何種獎勵、是否受過行政、刑事處罰等。“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家庭情況”。一般包括家庭成員人數、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庭成員對未成年人教育保護的觀念、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消費情況、家務承擔情況、作息時間安排等。“3.父母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監護情況”。一般包括父母的撫養照料情況、安全保護情況、親情呵護情況、行為養成情況、學業教育輔導情況、家庭教養的方式,如屬于放養型、驕縱型、控制型、民主型、虐待型等多種情形中的哪種,與未成年人的學校、教師溝通情況等。“4.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對家人的態度”。通常是指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對家人禮貌、體貼、理解、熱愛還是無禮、蠻橫、疏遠、反感等。“5.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居住情況”。一般是指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居住條件、居住環境、是單獨居住還是與家庭成員共用房間等。“6.與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最有感情的人基本情況”。一般包括所了解人的姓名、年齡、公民身份證號碼、民族、黨派、宗教信仰、文化程度、職業、住址、聯系電話、與該未成年人的關系、本人健康狀況、個人喜好、文化娛樂休閑情況、受過何種獎勵、是否受過行政、刑事處罰等。
家庭特別是父母之于未成年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將父母(家庭)確定為未成年人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實踐中絕大多數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都與父母(家庭)養育方式、監護、教育意識和能力存在著種種密切而復雜的聯系。家庭結構或家庭功能不健全,家庭不和睦、未成年人淪為父母泄私憤、打壓對方的工具,家庭監護缺失、不足、教育缺位,“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當”,甚至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等等,往往是未成年人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因此,這方面內容的調查,尤其是“3.父母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監護情況”與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再犯可能性的聯系程度非常密切,需要引起調查人員的足夠重視。關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家庭情況與其再犯可能性的聯系程度評估,一般而言,首先需要評估家庭結構是否完整,系單親家庭、雙親家庭還是隔代撫養,雙親家庭的監護教育能力一般高于單親家庭或者隔代撫養,相應的再犯風險會顯著降低;其次需要評估家庭功能是否健全,父母的監護教育意識和監護教育能力如何,如果父母沒有監護、教育意識和能力,再犯風險顯著升高;再次需要評估親子關系和親子溝通模式,需要從幫教對象和父母雙方的自評和他評入手評估,如果缺少溫暖和諧的親子關系和良好的親子溝通模式,再犯風險顯著升高,因為不良親子關系和不良朋輩關系正相關,如果未成年人和家庭的鏈接和關系不好,那么在不良朋輩中尋找溫暖的可能性大大升高,再犯風險顯著升高。在司法實踐中,涉案未成年人如果是留守、流動或者隔代監護等情況,需要了解與未成年人情感密切聯系的他人(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因為這是能夠感化教育的重要他人。
2.“個性特點”。“個性特點”方面需要調查的內容有:“1.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健康狀況及有無不良行為、嗜好;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心理情況;3.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受教育情況;4.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思維及行動情況;5.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社會交往情況;6.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個人愛好及是否受過表彰情況”。一般而言,反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個性特點的上述情況與其再犯可能性的聯系程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種情形:(1)如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成長發育過程中罹患重大疾病,或者本身有抽煙、酗酒等不良行為和嗜好,都會對其情緒控制能力、正確認識和行為能力等造成危害后果,無疑會增大其人身危險性,反之則不同;(2)未成年人的心理情況,包括情緒狀態(案發前后對比)等,會對幫教難度和再犯可能性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憤怒情緒較多、心理不穩定會造成攻擊性增加,尤其是故意傷害、聚眾斗毆、尋釁滋事等暴力沖動型犯罪,如果不良情緒管理難以及時矯治到位,再犯風險會增高,反之則不同;(3)未成年人受教育程度如何與看待問題的單一視角或者多元思維有一定的關聯,如果受教育程度低,對于毒品危害性的認識、對被別人欺凌后正當方式防衛的認識等就會受局限,再犯風險會增高,反之則不同;(4)未成年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往往與認知偏差和行為偏差有關,影響再犯風險;(5)未成年人的社會交往主要是同伴和朋輩的影響,13到18歲的未成年人最容易受不良朋輩的影響,或者被教唆或者引誘犯罪,如果未成年人身邊有不良朋輩,再犯可能性會增高,反之則不同;(6)未成年人的個性特征與是否曾經受過表彰等情形,對于未成年人是內向還是外向、是否合群、是否容易被影響和矯治等有一定的影響,如果曾經受過各種表彰,人身危險性和再犯難度一般會降低,反之則不同。社會調查的關鍵在于收集相關資料認定罪犯的人身危險性和主觀惡性,從而評判其人格特點,對其再犯的可能性進行預測;調查的內容也就應當圍繞能夠有效反映罪犯人格的因素進行。罪犯人格是由罪犯的性格、心理特征、家庭與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共同決定的犯罪傾向。因此,有時需要由心理專家對涉罪未成年人進行心理測評,評估其社會人格健康狀況,并提出相應的心理疏導和矯治的對策建議,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保護以及處遇措施的采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進行心理測評的,可將情況在此部分表述。
3.“與案件有關情況”。“與案件有關情況”方面需要調查的內容有3項,其中“1.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受處罰情況”包括其曾經受過的刑事、行政、紀律處罰的所有種類,并應當寫明受處罰的時間、原因等;“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此次涉案主觀因素”主要是指其系故意還是過失,動機目的是什么等;“3.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此次涉案客觀行為”一般包括行為方式、手段、情節等。這部分內容主要側重于未成年人一貫行為表現,有無前科劣跡,實施本次行為的動機、目的、手段等,這些是評估人身危險性和再犯可能性的重要依據,也是精準幫教工作開展的重要起點。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涉案情況與其再犯可能性的聯系程度評估主要體現在以下情形:(1)未成年人受處罰情況,尤其是曾被刑事處罰或者行政處罰,其人身危險性和再犯風險會加大,因為其習慣于漠視規則。(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此次涉案主觀因素如果是故意,則無疑人身危險性和再犯可能性都會比過失要高;如果是侵財類犯罪,那么未成年人主觀動機是牟利或者生活所迫或者為其他情形(比如為女友還債等)就直接關系到幫教難度和方向性選擇;如果是故意傷害類犯罪或者聚眾斗毆、尋釁滋事等聚眾型犯罪,是出于哥們義氣還是報復心強也關系到人身危險性和再犯可能性高低。(3)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此次涉案客觀行為則主要需要考量涉案行為的后果、犯罪前后的行為變化等,從而對未成年人的悔過自新等有所把握,判斷再犯可能性大小。
4.“對涉案行為的認識”。“對涉案行為的認識”方面需要調查的內容有:“1.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對涉案的消極認識情況;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對涉案的積極認識情況”。這部分內容主要調查未成年人對待自己觸法行為的認識和態度,包括對于行為是否違法、對自己和家庭的危害性、對被害人和家庭的危害性、對社會秩序的危害性等有無認識,是否有認識但存在僥幸心理,對于犯罪原因是單一視角還是多元視角,對于涉案行為是內歸因還是外歸因等。其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對涉案的消極認識情況”,主要需要收集未成年人在涉案后對于自己和家庭、對被害人和社會造成的影響和危害性后果有無認識,自身是否存在自殺、自傷、他殺、他傷的想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對涉案的積極認識情況”,主要需要收集未成年人在涉案后改過自新的積極愿望和行動,對于未來是否抱有希望和樂觀想法,是否能夠從多個角度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于自己和被害人的家庭、對于社會的影響和后果,具有上述情況,無疑有助于其人身危險性和再犯可能性的降低。
5.“幫教條件”。“幫教條件”方面需要調查的內容有4項:“1.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自身生活、學習、工作情況”,主要需要調查其是否正在堅持學習和工作,或者有積極的愿意入學和堅持工作自食其力的想法和愿望,這種情況下再犯風險顯著降低,反之則增高。“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家庭幫教條件情況”主要是指父母、家庭成員的賠償和解的態度和努力,以及有無監護能力和監護意愿,平時和未成年人聯系是否緊密、關系是否和諧、溝通是否順暢等,是則再犯風險低,反之則增高。“3.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所處環境情況”主要是指未成年人周圍的生活環境如何,是否存在不良誘惑或者致罪因素,是否存在不良朋輩圈子等,是則再犯風險低,反之則增高。“4.受害者的態度”主要反映了被害者是否獲得情感和經濟撫慰、獲得賠償后是否表示諒解,是則會顯著降低未成年人的再犯可能性和人身危險性,反之則增高。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幫教條件,除了注意家庭監護條件,也要注意家庭監護意愿和監護能力等實質因素,未成年人自身存在的對于改過自新的愿望和向往,個性特征中的喜歡和擅長等,外部環境的朋輩群體和社區、學校、工作環境中的有利幫教的因素和不利幫教的因素的收集。
(二)調查補充情況制作
調查補充情況是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中的“六、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一般指社會調查報告其他部分無法涵蓋而調查員認為需要說明或者報告的事項。辦案實踐中主要包括如下兩種情況:(1)心理測評情況。《人民檢察院刑事檢察工作指引》第35條規定“社會調查過程中,根據需要,經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可以進行心理測評”。罪犯人格是由罪犯的性格、心理特征、家庭與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共同決定的犯罪傾向。因此,有時需要由心理專家對涉罪未成年人進行心理測評,評估其社會人格健康狀況,并提出相應的心理疏導和矯治的對策建議,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保護以及處遇措施的采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2)調查人員意見不一致的,應當在這部分中報告。調查員一般為數人時,各調查員就調查事項和內容進行討論,共同作出一份統一的報告。當意見不一致時,應該如實在“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報告中記載并說明。再如對未能調查的事項,說明未能調查的原因等。
(三)評價意見創作
評價意見中的單項評價意見是綜合評價意見的基礎,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中的“七、綜合評價意見”,是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畫龍點睛”部分。綜合評價意見是調查員在社會調查后,根據調查的情況,基于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未成年人進行全面、綜合、客觀、公正的評價,一般包括對犯罪原因、回歸社會的需求、再犯可能性以及回歸社會的有利條件、不利因素的等進行綜合的、科學的、深層次的、專業的分析判斷,找出教育、感化和挽救未成年人的“感化點”和“矯治點”,從而能夠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處遇和幫助教育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一般應當從認知偏差、行為偏差、不良情緒管理、不良人際關系管理、心理創傷等方面去找,這實際上也是“矯治點”,當存在多個“矯治點”時,需要指出主要“矯治點”。“感化點”實際上也是未成年人回歸社會的需求,如基本物質生活條件的滿足,就學、就業方面愿望和目標的實現,以及學業進步、勞動技能提升等。未成年人回歸社會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需要從未成年人自身、家庭、同伴群體、學校和社區等多個層面進行綜合評價。
三、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完善
為切實解決幫教工作中被調查對象真正的失足原因及其感化點等深層次問題,結合辦案實踐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還需要進行以下完善:
(一)增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長經歷和成長過程中重大事件為調查的獨立款
從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成長的縱向角度來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長經歷和成長過程中重大事件應當單列。未成年人的成長經歷包括0-6歲(學齡前)7-12(小學階段)13-18(初高中階段)3個主要的階段。這3個階段的學習和家庭生活情況、同伴交往情況各有不同,所以成長經歷的搜集對于判斷未成年人生活環境、與周圍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師、同學、同伴等關系的變化有重要作用。在這3個階段中,有重大事件發生,如重要親人離世或者父母離異、被送養、留守流動、被父母家暴、卷入校園欺凌、被性侵害或者遭受其他侵害或者變故等,極容易造成未成年人的心理創傷,進而導致其思維模式、行為模式、情緒反應模式的變化,從而造成看待世界、看待他人、看待自己的認識發生變化甚至扭曲。因此,建議在列舉需要調查的內容中,將“成長經歷和成長過程中重大事件”單列,作為第2款需要調查的內容,即“一、家庭背景;二、成長經歷和成長過程中重大事件;三、個性特點...”。這部分內容具體包括“1.圍產期母親有無發生流產或者其他事件;2.學齡前成長經歷,分為0-3歲、3-6歲兩個階段成長經歷;3.小學階段成長經歷;4.青春期成長經歷,可以分為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或者打工或者工作階段);5.有重大影響的大事件”。
(二)單列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朋輩交往情況為個性特點中的第4個調查項
從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成長的橫向角度來看,應當將未成年人的朋輩交往情況突出出來。目前未成年人的社會交往情況放在“二、個性特點”項下。從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角度來講,6歲以前最重要的他人是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7-12歲則是老師等;13歲以后最重要的社會交往是同伴交往。同齡人群體的交往對于未成年人了解世界、認識自己,進而發展出自我有重要意義。從司法實踐看,大多數失足未成年人都受到來自周圍不良朋輩的影響。同時不良朋輩交往又和親職教育不力、親子關系不良、親子溝通模式不暢成反向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如果涉罪未成年人的家庭缺乏溫暖和親子交流互動,則他會到朋輩甚至是不良朋輩處尋求溫暖和認同。鑒于朋輩交往情況對于未成年人的重在性,建議將其從“二、個性特點”中單列,作為第4項需要調查的內容。即“二、個性特點”中增加,“4.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朋輩交往情況”。
(三)未成年犯罪人此次涉案主觀因素并入對涉案行為的認識中
未成年人對于涉罪行為的主觀認識決定了精準矯治點和矯治難度大小的判斷。從“三、與案件有關情況”中的“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此次涉案主觀因素”與“四、對涉案行為的認識”內容看,應當將二者合并。從本質上說,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此次涉案主觀因素和對涉案行為的認識(包括消極認識和積極認識),都是根據涉罪未成年人的行為呈現情況以及未成年人和周圍人的敘述,來判斷未成年人主觀上對于自己行為所涉違反法律、危害社會秩序以及對自己和家庭、對被害人和家庭的危害性有無認識、認識是否到位。可以說,未成年人對于涉罪行為的主觀認識決定了精準矯治點和矯治難度大小的判斷。如同樣涉嫌在共同盜竊犯罪中的望風行為,如果未成年人僅僅出于哥們義氣和不好意思拒絕同伙的邀約參與犯罪,與明知盜竊行為涉嫌犯罪但為了分得贓款、贓物等而參與盜竊,其精準矯治點就有很大區別。前者存在認知偏差(對行為的違法性和社會危害性無認識或者雖有認識但有僥幸心理),后者則根據不同情況有可能是好逸惡勞、無法堅持自食其力的行為偏差;從矯治難度來說,后者明顯要大于前者。因此,無論從內容來講還是從更有利于尋找犯罪原因和有針對性的幫教角度來說,都應當將“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此次涉案主觀因素”與“對涉案行為的認識”合并,即刪除“三、與案件有關情況”中的“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此次涉案主觀因素”。
(四)增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主觀方面在幫教條件中
從《樣本》中未成年調查報告列舉的幫教條件具體項看,需要補足主觀方面的條件:1.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否愿意改過自新,是否有重新做人的愿望和努力等,雖然前面“個性特點”中有未成年人心理狀況的描述,但此處是從幫教條件的角度側重于評估其改過自新的愿望和重新做人的努力,而這決定了幫教難度的大小;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對自己行為的違法性和危害性(包括對自己和家庭、對被害人和家庭、對社會秩序)的認識,這一點在前面“三、與案件有關情況”“四、對涉案行為的認識”中都有涉及,但在此處作為幫教條件的評估側重于未成年人思想認識和法治觀念的變化,也是評估幫教難度大小的依據;3.案發前后、司法社工介入幫教后未成年人的態度變化和行為變化,比如對待父母和家庭的態度,對待老師和同學的態度,對待不良朋輩的態度,對待被害人的態度等等有無改變等,也是幫教條件的重要部分;4.未成年人對于自己未來就業、就學等目標是否具體,就學就業計劃是否翔實可行等等,是未成年人回歸社會復學、復工的主觀能動性大小,也是開展幫教的重要條件。因此,“幫教條件中”應增加“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主觀方面的條件”。
另外,基本信息中“社會調查方式:走訪談話(走訪居委會、村委會、家庭、學校、工作單位、派出所等)、查詢檔案、電話聯系等”,應當根據其具體內容修改為“社會調查的方式和過程”更為確切。社會調查方式的科學性和具體操作過程的規范性是保證社會調查報告客觀、準確的基礎。寫清楚社會調查的方式和過程非常重要。如每次會談的時間、地點及內容等,有關的人員與機構的名稱、住址等,應當如實、準確、詳細地進行記載,作為附件。一般而言,能夠印證社會調查程序、社會調查報告內容的材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反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家庭環境、成長情況的材料,如法定代理人、親屬和未成年本人的相關陳述以及戶籍檔案、醫療檔案等;(2)反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學校、工作單位表現情況的材料,如教師、同學、同事的相關陳述及學校檔案、單位檔案等;(3)反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社區表現情況的材料,如鄰居、伙伴的相關陳述等;(4)反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個性特征、心理狀況等方面的材料,如心理評測報告、相關人員分析評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