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丹
摘要:“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山海關。明代,山海關隸屬于北直隸管轄,是北邊地區重要的軍事政治關口。太祖時,開始重視儒學的發展。當時統治者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重視選拔人才,力圖教化民眾,所以儒學開始發展起來。至正統時期,是地方儒學發展的興盛時期,山海關儒學則就是這一時期發展起來。本文從山海關儒學建置時間、規模、管理方面來進行對地方衛學的理解。經筆者研究發現,當時地方儒學的發展效果不佳,這主要與當時的財政有著直接的關系,但是其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
關鍵詞:山海關;儒學;教育
一、山海關儒學的建制
“學校自漢武時始于太學,唐始立郡縣學,宋始置路州學,官代有增設而法未之具也,迄明天下府州縣及衛所皆建儒學。”此外“洪武二十三年置北平,始衛儒學。”這是明代儒學發展的最早時間。然山海關則是“洪武十四年,命大將軍徐達建山海關”。史載:“國朝建學之始,惟府州縣有之,越自正統改元之詔諸戎衛始得置學,而山海衛學實與建焉。”由此可見。山海儒學是在正統元年時開始。
初置時期,十分簡破。“儒學在衛治之右,中為明儉堂堂之東西。一為文成,一為武備,后改為崇德、廣業”。對于當時衛學的規模,史載“天順六年,指揮劉侯剛復鞲東西廡十間,學舍六間。”多為破舊,需為修葺。至成化年間才得以較為完善。“成化七年,兵部主事雎陽桐來守山海,建欞星門及制祭器若干”這是當時山海關儒學規模真實寫照,當時的雖然建學很早,但是規模并不是很大。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則為很多,重要原因則為財政的匱乏。當時山海關的財政收支一直是處于較為拮據的情況,這種在北方的州縣中并不是個例。明代山海衛隸屬于北直隸地區,在地理劃分中,屬于北方地區。在經過相關資料的查詢中,學術界認為當時的山海衛地區的財政一直是窘迫的狀態,雖然靠鄰京師的地位,但是由于當時明代總體的財政收支出于嚴重的偏斜,即中央收入過多,地方留存有限。另外,山海關自身的重要性,地方財政支出多達七十多項。雖然當時“邊鎮衛學的軍費大多與軍費捆綁在一起,并不單獨列支。”但是正統以后的時間里,明政府的財政問題已經開始出現,但是軍費開支是重中之重,則為首選。所以用到學校的則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當時的學校的修筑多由地方政府所開。財政不足是限制當時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還應考慮到當地民眾學習意識薄弱,惟祖宗以武功定天下,使得眾多生員尚武厭文。“山海稱畿內郡偏僻在東北,自洪武間設以來,有衛無學,人惟事武而不知文。”這使得當時該地區的生員入仕十分困難,也說明山海關的教育意識十分落后,人人善武而不知文。史載“正統皇帝詔衛立學,選武職子弟與軍余致后秀者......閱六科未聞有一賢能......”此外,對于考取進士的文人更是寥寥無幾,例如“亦或是蕭生果以已經裒然,中順天府鄉士第二名,蓋山海致發舉自蕭生始誠破天荒也。”這也是說明當時的教育程度薄弱,對于當時山海衛來說,考取鄉士,已是破天荒也。
二、山海關儒學生員的來源及政策
地方儒學生員的限制。“洪武一十七年,令武官舍余年十五以下許入附近府州縣學”。當然政策也是不斷發生變化,“宣德七年,令衛所官舍軍余俊秀者許入附近府州縣學聽本處鄉試”。山海關儒學大致實在正統年間設立的,當時的生員一些則是以武官子弟為主,輔以衛所官軍舍余這類人。當時的生員數量并不是很多,至多幾十人。隨著衛學的不斷發展,在成化十七年,令土官嫡子許入附近儒學。當然這個政策是針對當時西南地區,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再贅述。
明朝對“生員”有著特殊的優勢照顧。生員期間,無需繳納賦稅,對于考舉之路,還會有一定的補貼。對于儒學學校的膳食規定,洪武初,令師生廩食月米六斗,后復令日米一醫升魚肉鹽醢之類皆官給之。十五年令廩饌月米一右。正統元年,令師生逐會饌有司僉與膳夫”。雖然山海關地區生員的廩膳不一定完全貼合洪武時期制定的政策,但我們至少可以知道,明代對于生員的廩膳是不差的。不過,當時的作為生員也并非沒有任何要求,“洪武年廩膳十年之上學無成效,增廣年二十不通義理者皆充吏”和“正統元年廩膳六年以上不諳文理者充吏,增廣六年以上不諳文理者為民”或“至成化九年奏準北直隸考退生員免追廩米”。不過政策也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對于以疾病罷黜者就免追廩米。另外也有個別情況,也是酌情處理的。
三、山海關儒學的影響
山海關儒學的出現與軍事息息相關。“山海隸京師,為瀕海祭邊之地,連引長城控制夷虜,實屬東北重鎮也。故設重關以限內外列戎,衛以嚴捍御其所任者,將領所臨者,卒伍所閑習者,戎武之備黌序初未有設也”。山海關志中的一段話,說明了山海衛的軍事地理作用。在山海關設置衛學的目的之一則是為了培養生員力量。例如“正統間奉目詔,建廟學于城之東,禮遇武胄之子弟游業其中,不數年建蜚英楊輝掇科目賓貢途代相望也”。此段說明對于當時武官的是一種優待的作用,提出其是一些武官后代們在廟學學成后,則由地方向朝廷推舉。其中的“賓貢”就是如此。另外,衛學開始招收衛文武職子弟,授詩書禮樂御設六科,江孔孟之道,程朱之學,鼓勵諸生再入國學。按照明朝法制,生員只有入國學才又機會做官,反之,則沒有入關的可能。從這一角度來看當時的衛學的確是國家培養后備生源的官學。
當然,儒學則僅僅是明代地方學校其中之一。當時地方學校的還有社學、義學及書院。儒學在當時屬于官方自上而下支持的一種學校形式,諸多學院的興起無疑促進了當時北方的教育發展。首先,衛學的六科,從基礎來講,起到了教化民眾,移風易俗的作用,有利于地方的穩定發展。其次,為明王朝儲備了大量的統治人才,從當時的山海關志中職官志中記載,當時鄭已在成化年間官至監察御史,蕭顯則官至福建按察司。這些生員通過衛學中考取功名,為當時的明王朝提供了一批懷才之官,對于當時封建統治起到了促進作用。最后,山海關的獨特地理位置,對于當時與蒙古韃靼接觸密切,當時儒學的發展,所宣揚的華夏一統,有利于加強民族意識。對各民族來說,這都是一種極大的思想進步。衛學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當然其影響更應用一種長遠的眼光來看待,當然這都是當時的封建統治者為維護穩定常見的一種手段。在當時的文化教育中,無疑不體現著中央集權、大一統的華夏一體觀。但終在封建主義的鉗制下,并未達到理想效果。
參考文獻
[1](明)《山海關志》詹榮著,明嘉靖乙未年
[2]《山海關志》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3]《試論明代地方學校的類型及功能》譚清宣、王麗瓊,重慶社會科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