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仁 管蘭雪 曲新宇
摘要:環境教育,是環境中的教育。我們將學校環境本身視為一個學習的有效資源,著力于匠心的營造,充分挖掘其充厚的育人功效;讓學生走進環境——意識喚醒,環境教育的基礎;讓學生關注環境——責任生成,環境教育的本真;讓學生保護環境行為實踐,環境教育的追求,從而不斷走向本真的、人文化的“環境中的環境教育”。
關鍵詞:環境教育;教育環境;意識喚醒;責任生成;行為實踐
我校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前瞻性地緊扣世界所關注的焦點——環境與環境問題,在學生中廣泛地.創造性地深人開展各種環境教育活動,在社會上深具影響。與此同時,我校的環境教育之特色建設歷程,正是我們成就環境教育的文化歷程,從而形成了“環境中的環境教育"之行動理念。它固守于教育起點的人的生命,著力于校園環境的營造及其文化提升,它是一種環境渲染,更是環境育人的喚醒和引領,由此讓我們的孩子成為有環境意識.有環保責任和環保行為的人。
一、讓學生走進環境——意識喚醒,環境教育的基礎
我們的“環境中的環境教育”,是將學校環境本身視為一個學習的有效資源。它首先是一種營造。走進我們這所國家級綠色學校,一股濃濃的綠意撲面而來。它除了因校園優美、溫馨的環境而令人感嘆外,更因學校獨具匠心的環境育人而使人嘆服:既有透露歷史印記的“分湖百草園”,又有勃發現代氣息的“地球之友”環保園;既有鋪面的,又有立體的……學校注重了校園環境的綠化以及布置的生態化。置身其中,一種人與自然不可或缺的情愫油然而生。當然,它的營造,更是在匠心中透露——它以吸引孩子親近,從而喚起人的環境意識。
1.立足生活以喚醒
現代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即人生實踐,即生命有目的的創造。只有在生活中,個體才能形成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創造價值,形成內在精神。校園是孩子們學習、生活的空間,應是一個“快意的場所”,一個“富有吸引力的樂園”。我們的“環境教育的環境”營造,正是融合了生活的元素:屋檐下的“節水缸”(用于儲存雨水,便于澆灌)微縮的“保護濕地”(濕地形成及其作用現場介紹)以及標有“沙漠進一小步,人類退一大步”的“土地沙漠化現場”等等,讓人感受到環境的重要,感受到環境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諸如花壇.園地周圍圈埋的廢舊輪胎,讓孩子們在課間彈跳玩耍中感受到廢物利用的妙處。殊不知,廢棄的輪胎,還能為我們帶來如此的快意,從而喚醒孩子們的環境意識。
2.關注細節以喚醒
在倍受推崇的“讓每一堵墻都能說話”的嘖嘖贊譽之外,我們同時更關注“環境教育的環境”營造的細節:諸如環保園的六根柱子、五個門洞,寓意六·五世界環境日——廊柱轉角、園畦苗面,無不浸潤著環境及環保的因子,真正昭示著我校“環境中的環境教育”的潤物細無聲于每一個細節。
3.注重動態以喚醒
我們學校的“環境教育的環境”內涵是充實的.豐富多彩的,置身其中,滿目“環保”。然而,它又是動態的:隨時序季節變更有亦化—教室書如上的岔花在更換:隨年級升遷有變化—廊壁上的環保裝飾畫在撤換——整個校園是一個變化著的.移步即景的“環保園”,是一首流動著的.寓意雋永的“環保詩”,它深深告誡著我們的孩子:“保護環境,始終如一;保護環境,任重道遠。”
二.讓學生關注環境——責任生成,環境教育的本真
“人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關系性存在”,“必定是與他人相互聯系”。同時也與自然聯系,成為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和最活躍的存在。人在關系中承受和承擔責任,人的發展是一個責任生成的過程。我們的“環境中的環境教育”,本著“環境”是一個載體,是一個環境教育之責任體驗.責任實踐的承載物:
1.在“對話”中生成
“所在學校最有價值和最能獲得的資源是環境本身。”校園環境以其充實的內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生,它們是陶冶之源。我們的校園里,有一標志性的園地,那就是長約一百五十米的“環保長廊”。它辟建有“動植物珍奇館”“滅絕動物紀念館”“變廢為寶作品館”……里面的有關環境及其環境問題,內容豐富,以真實的數據,抓人眼球的圖片和詳盡的文字資料,深深地沖擊著我們孩子的心靈:學生在與之無聲的“對話”和無形的“交往”中獲取環保知識,潛化環保意識——“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保護環境已刻不容緩”……由此,一股強烈的環保責任感,油然而生。
2.在“參與”中生成
責任,在今天常被用于指某種外加于人的職責,但本真意義的責任乃是“一種自愿,是一種能隨時準備的穩定的責任意識”。為此,我們學校的以“環境”為主題的校園環境布置,也更大程度地讓我們的孩子參與,讓其在參與中“不由自主”,更讓其在參與中“理性自覺”。我們學校每一教室廊壁上有一固定的裝飾,那就是“孩子的畫”。它還是以“環境”為主題,左邊部分是“蘆墟山歌”形式的童謠、詩詞,右邊部分則為以諸如廢舊碟片、塑料泡沫.絲瓜巾等材料加工而成的美術作品。這些都是我們孩子的杰作,它倡導的是一種環保,一種廢物利用,一種變廢為寶、變廢為美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1]成尚榮主編.構建生活的課堂,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周培植.走進高品質教育生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周光禮.校園物質文化景觀的教育學斷想,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1)
[4]宋曄.“學會關心”與責任生成,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3)
[5]祝懷新.英國綠色學校發展策略分析,外國中小學教育,2001(3)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張力仁,2000年3月,本人丹東市,本科學歷,在讀
第二作者:管蘭雪,女,2001年3月,本人所在本溪市,本科學歷,在讀
第三作者:曲新宇,女,2001年2月,本溪市,本科學歷,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