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燕
摘要:素質教育理念的滲透與實施,為當下教育形式帶來了新的可能。對中學生未來發展而言,合格人才的標準是需要學生在具備良好道德素養、心理品質之中,還需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實現心理素養的全面發展。所以,在中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需要借助心理教育的滲透方式,強化對中學生心理品質的引導,形成具有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中學生;素質教育;心理素質
一、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和諧發展
對中學生發展而言,中學學習階段不但能夠豐富學生知識閱歷,還能夠通過對其身體素質和心理素養的引導,使學生形成較為科學化與合理化的人格,具備個性化特點,在關注某一具體事件中能夠擁有自主思想,從而學會拒絕“填鴨式”與“灌輸式”的學習模式。因此,中學教師應盡可能在日常素質教育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教會學生如何自控、判別等基本的生活與學習技能,擴大學校教育對學生生活的影響,從而避免心理問題影響學生未來科學化發展之路的情況產生。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很多時候會發現中學生情緒波動很大,無法與中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遭到重大失敗或成績不好、學習任務繁重、自尊心受到傷害、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等,造成許多不該發生的后果。這些問題如不及時得到幫助和解決,就會嚴重影響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對此,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必須注重加強對中學生的心理品質教育,指導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這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積極開展健康心理品質的教育
在中學素質教育理念之中,心理品質教育是符合素質教育與心理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思路,也能夠充分發揮課堂素質教育的基本價值,進而采取多元化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關注學生心理品質的發展,指導學生通過正確的思維和角度觀察生活、學習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在解決問題之時能夠使學生心智得到磨煉,從而正確看待人生之路,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然,中學教師也需要根據中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態與發展規律,選擇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掌握學生在不同教學方法中心理變化的規律,消除學生的負面情緒,確保心理品質教育獲得良好的發展。
三、營造群體心理環境
1.學校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素質教育應盡可能針對全體學生進行有效開展,通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在素質教育過程中的學習潛能。在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道路上,教師應結合多元化和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實現對學生思維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激發,從而將自己的想法勇敢表達出來,讓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暢所欲言、無話不談,營造一個良好的交流氛圍,使心靈教育獲得可能,加強師生與生生間的情感回答,避免環境壓抑造成學生產生負面情緒。
2.中學教師在開展日常素質教育活動時,應該學會如何熱愛學生、關愛學生,并將公平性與客觀性融入教學體制。比如,在“三好學生”評比之中,不應該將學生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而應該學如何將多元化指標融入其中,觀察每一位學生的潛能,給予學生發展和進步的動力。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在素質教育與心理素質教育相結合的道路之中,中學教師可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畢竟對中學生而言,實踐活動能夠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時刻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魅力。中學教師應盡可能將社會實踐類活動融入課堂,使學生在接觸社會之時能夠產生良好的認知,形成正確的人文精神,使素質教育對學生心理素質產生良好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從容應對所遇到的問題。
五、通過實踐活動進行素質教育,深化素質教育內容
班主任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非一朝一夕,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教育過程。在以往的素質教育工作中,對學生的教育場所主要是在課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將良好的行為道德落實到實際生活中,班主任可以通過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從課堂走出社會,了解生活中的行為法則,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在素質教育中的參與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能夠將素質教育的理論知識由抽象化為具體,幫助學生在實踐的同時進行感知,有利于幫助中學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使素質教育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六、通過班會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
班會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班主任可以定期舉行班會,強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首先,在舉行班會時,班主任要明確班會主題和班會內容,確定班會的方向。其次,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注意觀察學生,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開展班會教育,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最后,中學階段的學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社會中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一旦受到不良思想的誘惑,很容易誤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班主任可以針對社會中的熱點現象,或者中學學生比較關注的問題進行班會教育,疏導學生的心理,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生活軌道,彰顯素質教育的重要價值。
七、在班級管理中滲透素質教育,重視學生主體地位
在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素質教育要求班主任的教育工作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主動接受教育。在以往的班級管理中,比較重視班主任的重要作用,主要是通過班主任制定班級規則,學生遵守的模式。長此以往,管理模式僵硬,管理內容陳舊,管理效果不佳。對此,班主任可以讓學生共同參與到班級管理中,經過討論班級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共同的討論和交流中優化和完善班級規則。一方面,能夠使學生明確班級管理中的規則,知道自己的職責和義務,有利于提高班級凝聚力,促進班級的團結和諧。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參與班級管理,能夠使學生感受到來自班主任的尊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支持班主任的工作,有利于提高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效果,保證素質教育的順利進行。
總之,在中學素質教育體制之中,關注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是素質教育開展的目標之一。因此,學校與教師在日常教育活動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應選擇行之有效的方式,逐步解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確保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成為新時代最為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宋雙雙.中學生素質教育與圖書館的職能發揮[J].山東教育科研,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