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它是人類生活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學前兒童生活、學習和成長所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在幼兒學前教育階段,音樂教育是幼兒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內容。為了使音樂活動成為幼兒喜歡、樂于參與的活動,教師應努力選擇、采用適當的教學策略,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內心感受,從而培養其音樂素養。
關鍵詞:音樂教學;活動策略
《綱要》中指出“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的”。所以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充分運用教學策略,促進幼兒主體性發展。在活動中,教師和幼兒都是能動的角色和要素,互為主體、互相配合。因此,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與幼兒是交互作用的雙邊活動。經過多年的音樂教學活動經歷,我深深感受到,音樂活動中不同的教學策略的運用,定會給孩子們帶去不一樣的音樂感受,還能更好的讓幼兒走進音樂,感受音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學習的動力主要來自于興趣,且年齡越小,學習和興趣的關系就越大。因此,只有通過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才能讓他們喜歡上音樂,樂意主動地參加與各類音樂活動。
一、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音樂
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都能唱會跳;一個以歌傳情的地區,歌聲響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可見社會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要讓幼兒對音樂感興趣,就要為他們創設一個音樂的環境。如:早上來園時播放一些輕松愉快的音樂;早鍛煉時做一些有精神的韻律活動;進餐時播放一些抒情優美的曲子;午睡前、起床后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每天下午利用離園5分鐘播放兒童歌曲,讓幼兒自由的隨音樂唱唱跳跳;在區域活動中設置音樂角、小舞臺;隔段時間利用功能室觀看兒童歌舞表演等。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陶醉在優美的音樂中,慢慢喜歡上音樂。
二、制作有趣的音樂教具,在身臨其境中體會音樂
1.化抽象為具體。
幼兒的思維形象、直觀,有的音樂比較抽象。把抽象的音樂歌詞用直觀的圖片、教具表現出來。如:學唱《打電話》時,借助平時幼兒比較熟悉的棉線電話,讓幼兒在玩“打電話”的理解打電話的歌詞,體驗這首音樂的樂趣所在。在打擊樂《小鼓咚咚響》中,制作直觀形象的圖譜,幫助幼兒找到節奏點,有效促進活動的進度,激發幼兒學習打擊樂的興趣。
2.化靜狀為動態。
單調的圖譜只能幫助幼兒理解歌詞,未見著能夠幫助幼兒真正感受音樂的內涵。在此,只有讓幼兒動起來去感受,才能讓幼兒真正的走進音樂。在小班的《拔蘿卜》中,憑借著圖譜,幼兒迅速記住了歌詞,通過肢體動作的互動,他們感受到了“拔”字的力量感,因此,學唱中,他們懂得了因為蘿卜太大,一個人的力量不夠,拔不動,大家一起來幫忙才能拔起來。
三、設計彈性的音樂環節,在你學我導中學習音樂
音樂活動中,教案的設計是致關重要的,我們常常在活動前就會進行過程設計,教學思路基本就是憑借自己的經驗,以及他人的優秀案例來設計,雖然會比較精美,可以說在教學過程中基本能做到萬無一所,但是卻顯得老師占著主導作用,忽視孩子的是有思想的個體。新《綱要》精神指出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在音樂活動中,只有引導幼兒作為一個主動的參與者來進行音樂的感知,想像、再現、創造等活動,才能真正發揮幼兒的主體性。
1.更新教育觀念,重“過程”輕“結果”。
以往我教孩子學習律動、舞蹈,單純的要求孩子模仿,要求他們動作整齊劃一。在創編舞蹈時,最好孩子們的設想都不超出我所預先設計的軌道,使孩子變得機械、呆板、失去自我。但現在我明白了,作為教育者的我應更新兒童觀、教育觀,明白幼兒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他們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我們應尊重孩子音樂學習的興趣與需要。
傳統音樂活動中,讓幼兒傾聽音樂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我覺得教師更要傾聽幼兒對音樂的感受,關注幼兒在音樂活動中提出的問題。只有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真正的把音樂還給幼兒。而不是一味高控,按著教師設計的軌跡走。在《粉刷匠》中,我像往常一樣,讓幼兒傾聽再拋出預設的問題。誰知,聽完音樂后還沒等我提問,個別幼兒就提出:什么是粉刷匠;為什么小鼻子變樣了?我尋思著怎么把幼兒往我的設計教案上帶時,突然發現,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怎么能讓孩子真正理解這個音樂吶。于是,我放下教案,通過圖片做了解答,并在解答中巧妙融入該音樂的歌詞,一個歌唱活動就這樣在幼兒的歡聲笑語中結束。即興出來的教案雖然沒有那么完美,卻達到了預設教案的目標,也讓幼兒成為了整個活動的主導人,真正成為音樂的小主人。
為孩子們提供一個能促使其主動性更好發揮的環境。孩子們在理解、感受音樂的基礎上,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下發揮主動探索自主創新的精神。如:在教授采果子舞時邊傾聽音樂,邊講解圖畫:“美麗的秋天到了,果子成熟了,我們高興地去摘果子。啟發幼兒想象怎樣果子?怎樣來做摘果子的動作呢?我們怎樣去表達快樂的心情呢?活動中幼兒隨音樂展開豐富的想象。“有的挎個籃子單手摘果子,有的背個筐兩手一起摘果子,有的兩人一塊摘果子。有的用拍手表現快樂,有的用跳躍表現快樂,還有的用轉圈表現……”。不管怎么做,他們都很快樂,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音樂中歡快的情緒。在音樂活動中還不斷鼓勵幼兒開動腦筋,激勵他們的求異思維。“有沒有新的動作?”“有沒有新的唱法?”漸漸的他們的膽子越來越大了,變得越來越自信了。
2.音樂滲透綜合活動,促社會性情感提升。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手段,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使人們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兒時經常哼唱的歌曲《一分錢》至今還記憶猶新,這首曲子曾在幾代人中吟唱,使我們從不就懂得撿到東西要交公。德育綜合活動中,歌曲《讓座》表現助人為樂的好思想。“三?八”綜合活動中,歌曲《好媽媽》表達了小朋友對媽媽的關愛等……教師通過這些歌曲,幫助幼兒建立積極的情感體驗,豐富幼兒的情感世界,造就美好的心靈。俗話說:世界各國人民的語言是不同的,但音樂是相通的,這說明了音樂對溝通人的心靈,促進人際交往具有積極作用。
幼兒的音樂活動,不僅開發幼兒早期音樂潛能,而且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使他們在愉悅的環境中獲取知識,得到鍛煉。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為孩子們創設接受音樂的環境,開發他們的音樂潛能。
作者簡介:姓名:鄭燕,性別:女,出生年:1983,籍貫:浙江省寧波市,民族:漢,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