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洛-龐蒂在對胡塞爾的“意識現象學”進行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身體現象學”。他通過分析身體意向性和身體圖示、身體-主體、語言和言語的關系、身體間性以及肉身理論等問題,建立了知覺世界理論,打破自笛卡爾以來的主客二分的認識問題。[1]實現了對于“先驗自我”的超越,真正躍入了“生活世界”。而石濤的尊受說也強調個人在面對自然時直接產生的感受,而不是帶著一種先入為主的經驗與情感去觀照世界。二者在知覺世界的方式上都強調主體與客體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開放的狀態。有所區別的是,石濤的“尊受說”更強調心受,其認為眼耳鼻舌身等諸根對外在對象的感受,是一種差別之受,認為其并沒有達到一種純而不雜的境界。二者各自都對中西方后期美學理論思潮的產生和發展了重大而直接的影響,其體悟世界的方式也對創作者有所啟發。
關鍵詞:身體現象學;知覺;一畫;尊受
一、梅洛-龐蒂的思想概況
梅洛?旁蒂的身體現象學是在繼承胡塞爾身體、意向性等主題后,對“我思”原則的進一步還原與展開,其從重塑“身體”開始,主張從“我思”到“我看”,通過“看”進入一個自身顯現的存在之宇宙,居住到對象之中,根據面向事物的那一面來把握它,來達到我們通過身體與事物相互開放形成的共有關系。
梅洛-龐蒂所批判的傳統哲學的超越性認識關系認為,主體的先驗經驗能為我們正確認識世界提供幫助,其正表明了主體與客體是相互對立的狀態。而梅洛-龐蒂認為認識的這種超越性結構是不存在的,在他看來,視看、觸摸等知覺,作為與世界相互交往的方式能使我們回到一種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沒有分化的原初狀態。也就是說,“身體是作為真實處世的基點”,決定我們與世界的彼此嵌入、彼此開放,而不是相互分別、相互排斥。
梅洛-龐蒂指出,被知覺世界不是我們思想的對象,而是我們在生存處境中經驗到的世界的統一。知覺是身體與世界的聯結,而不是認知行為。在知覺運動中,世界不是身體的對應物,正如身體是心靈的肉身化,世界則是身體的肉身化。在這一過程中,世界不是被給予和創造的,知覺也不是完全的主動或被動的。世界與身體之間沒有內在與外在的對立。[1]
二、石濤的尊受說
石濤的尊受說是“一畫”論的一個分支。“一畫”是其在禪宗的影響下,形成的一個重要美學概念。
石濤“一畫”的思想,在個人感受上,它是一種不分你我、從容自由、即悟即真的純粹的體驗境界,主張從世界的對面回到世界之中,達到天人、物我合一,解決其互相沖突的關系;在認識方式上,提倡悟法,其是一種超越名相、超越身觀、超越尋常的認識方法,強調要在“念與不念”之間遵循直覺的洞見;在繪畫法度上,它是一種至法,但不代表有確切的、具體的法規,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法,每個時期也有不用的法,其代表的是玲瓏活絡之悟心,強調個體的創造力。
一畫之法,源自性起。每個人都有其根性,就是指純一不雜的本性,也叫自性,根性不同,則靈明不同,畫就不同,在繪畫創作時主張個人靈明的顯現,要以真性去作畫,而不是心存他人之法,成為他人的傀儡。正所謂:“畫由性起,性隨畫生。一畫之法,乃自悟出。”[2]
“悟”的基礎,就是要尊重當下的感受,即石濤所述的“尊受”。尊受形成的條件,其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世界,也就是在強調個人在面對自然時要重視當下直接產生的感受。這里的“直接”指的是不假思索,不夾雜任何知識、情感的自然而然的感受方式,強調使心回到和自然萬物平和無差別的境界中,而不是先入為主,帶著傳統、習慣與理性去觀照自然。這與梅洛?旁蒂的思想有著不謀而合之處。
其次,“受”又有授予與接受的意思。在天與人的關系中,授予的一方為天,接受的一方為人,天授予人的即天的創造精神,人則要自強不息得接受天的賦予,創造不已,才能合于天的精神。心與物應,物與心合,人與自然的交流,是一個交相往復的活動,人在觀照自然的同時,自然也同樣給予人一定的反饋,因此,不同的人對相同的自然就有不同的感受。從而就有不同的創作方式方法。
三、二者的聯系與區別
梅洛-龐蒂從“知覺”入手,拋棄思考的成分,也即拋棄了主體原先的經驗與感受,用“看”的方式,來與世界建立正確的聯結,試圖去證明我們與世界之間的關系不是超越性的認識關系而是結構性的存在關系。[1]認為對世界的關照應該是返回到科學認識之前的世界,即回到身體知覺本身。石濤的尊受,也是主張不夾雜任何知識、欲念、情感的體悟客觀世界的一種方式,認為在對世界關照的過程中也是對個人本性的洞見。二者都強調主體本身當下的對客觀世界的參取。
二者的區別在于梅洛龐蒂強調用“知覺”來認識世界,強調感官的作用,這在石濤看來是屬于“小受”,是錯受,是感覺之受,是諸根對外在對象的受,沒有達到純而不雜的境界,是一種差別之受。石濤主張在關照對象時要把握住對象的內在精神,而其也只能通過用心去統領感官,以心靈的眼去打量外物,以心靈的耳去諦聽外物的聲音來體悟客觀世界,其是對小受的“擴而大之”,是本質上的提升,是由表層感受過渡到本然感受。
小結
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人們對于各種信息資源的獲取已十分便捷。一方面可以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一方面也被各類信息轟炸得失去了自我判斷能力。再加上藝術已經作為一門學科,在教育體系里擁有著一套體系化的培養方式。大量知識的、經驗的信息被“填充”至學生的思維中,從而形成了套路式、概念式的創作惡習,甚至在功利心的膨脹下逐漸迷失了自我。
通過簡要對比梅洛.旁蒂的身體現象學和石濤“一畫”論中對世界的感受方式,強調人們在對面物象時,要注重感官對物象當下的參取,在通過“知覺”來把握物象的不同性質的基礎上,更要注重對物象精神性的把握,才能避免造成藝術的“僵死”,藝術才能在歷史的發展中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陳長杰.梅洛-龐蒂的知覺世界理論的意義[J].學理論,2020,(10):54-57.
[2]朱良志.“一畫”新詮[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6):46 -55.
作者簡介:林玉婷;女;1997年7月;福建省福州市;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