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2月1日,原山西省文化廳紀檢書記張亞彬先生,轉讓我一本無名碑帖。我見該拓本紙墨在嘉道之間,原裝原裱,拓本后有上世紀50年代時任山西晉祠古跡所所長劉永德題跋,還有曾經在山西大學擔任教師、省博物館館長、圖書館館長以及故宮古物陳列所所長的柯璜之印,便欣然納入手中。經祥查文字,發現是比較稀見的《劉仁愿紀功碑》,現存韓國忠清南道扶余市國立扶余博物館院內,是見證中韓歷史關系的難得實物。
關鍵詞:《劉仁愿紀功碑》
《劉仁愿紀功碑》,原立于韓國扶余市境原百濟都城泗沘城王宮遺址所在地扶蘇山城內,現韓國扶余市文物當局已將紀功碑接合維修,并移至該博物館大院,設置圍欄、碑亭加以保護。據研究者調査考訂,紀功碑碑高237.9㎝,厚30.9㎝,寬133.3㎝,螭首高113.6㎝,碑文字徑2.42㎝,楷書。題額字徑6㎝,篆書陽刻,無撰刻者姓名。全碑共有34行,每行69字;現第20行內文字可以判讀,第21行有18字能夠判讀,第22行以后的絕大部分文字不能夠判讀。《社會科學戰線》2017年第2期刊出中韓關系史研究專家拜根興的文章,《朝鮮半島金石碑志研究的現狀和展望——以七至十世紀為中心》。根據文章介紹,七至十世紀,朝鮮半島經歷了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時代到統一新羅,分裂的后三國,以及重新統一的高麗的過程。拜根興先生強調提出,公元660年唐朝聯合新羅滅亡百濟,涉及百濟的金石碑志遺存很是少見,《劉仁愿紀功碑》即是少見的碑志之一。早在2003年拜根興先生出版了《七世紀中葉唐與新羅關系研究》專著,第七章專講劉仁愿的活動與行跡,列出六個小節,分別是劉仁愿及《劉仁愿紀功碑》,唐留守軍和劉仁愿的作用,劉仁愿和劉仁軌,羅濟會盟中的劉仁愿,《劉仁愿等題名》中所見劉仁愿的行跡,劉仁愿的結局。由此可見,在研究唐史的專家,尤其是研究東亞史、中韓關系史的專家那里,劉仁愿是一個無論如何不可忽視的人物。可是,這樣一位重要人物,《新唐書》《舊唐書》卻沒有為劉仁愿立傳,其事跡只有從《新唐書》《舊唐書》劉仁軌傳中,從作為劉仁愿下屬的劉仁軌的相關資料里,可以得其端倪,可也述之不多。
作為與七世紀中韓關系史密切相關的重要人物,劉仁愿的有關情況有賴《劉仁愿紀功碑》研究。20世紀初,日本人控制的朝鮮總督府曾對當時朝鮮境內的文物古跡,進行了全面的調査統計,并將重要的古跡拍照,編成《朝鮮古跡圖錄》一書。該書第二冊即收錄了當時紀功碑身首異處、棄置荒山曠野的圖片。因此碑遠在海外,長期以來,中國歷代學者多未聞知,現存《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冊府元龜》諸史書均未有提及或征引。韓國現存最古的史書,高麗時代人金富軾主持編纂的《三國史記》一書也不知何故,未見提及。清代嘉慶中葉之前歷代的金石集錄,唐文總集類書籍亦未見任何著錄,故長期以來不為研究者所知。最早是清代學問家董誥(1740-1818)刊印的《全唐文》,卷990收錄了《劉仁愿紀功碑》。嘉道年間金石名家劉喜海撰有《海東金石存考》一卷,對此碑有簡單考證。光緒年間始刊行劉氏所輯《海東金石苑》卷1錄有該碑,并附有劉氏所寫跋文。此后,朝鮮總督府編輯的《朝鮮金石總覽》《韓國金石全文(古代)》《百濟史料集》《譯注韓國古代金石文》等書中均收錄此碑。日人葛誠末治《朝鮮金石考》《朝鮮金石文》兩書,以及胡口靖夫《鬼室福信和劉仁愿紀功碑》文中均專有論考。紀功碑前半部分依據拓本還可以辨認,后半部分則受損嚴重,難以辨認。這樣,此碑前半部分,成為學者研究劉仁愿赴百濟之前事跡的最權威資料,彌足珍貴。
歷史是昨天的政治,而政治又是今天的歷史。《劉仁愿紀功碑》碑帖拓本,是七世紀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資料,也是今天認識理解中韓外交關系的重要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性。拜根生先生講到,“曾利用《劉仁愿紀功碑》及其他石刻、文獻史料,發表三篇論文,探討劉仁愿其人在朝鮮半島的生活事跡,以及悲慘的人生歷程,這可能是現在唯一探討劉仁愿其人的習作。”我們相信,無論是研究唐史的學者,還是研究中日關系史抑或是研究東亞史的學者,終究還會有人對劉仁愿這個傳奇歷史人物發生興趣。1997年嘉德拍賣會拍賣過一冊有“臣印文田”“滂喜齋”“吳潘祖蔭審定”印章的《劉仁愿紀功碑》清中期拓本,標價5萬至5萬5千元;2016年6月嘉德拍賣會一紙拓本標價為1.5萬至2.5萬元,拍賣價是17250元;2019年北京文津閣拍賣翁方綱劉仁愿碑釋文軸做了這樣的介紹,“劉仁愿碑傳世稀有……是七世紀中期唐朝與朝鮮半島關系中值得重視的人物之一……在朝鮮半島辛苦鏖戰前后八年,后因罪流配遙遠的姚州。由于各種原因,《舊唐書》《新唐書》都未為劉仁愿立傳。存世的《劉仁愿紀功碑》便成為了解其身世大概的主要資料來源。”
《紀功碑》記曰:“君名仁愿,字士元,雕陰大斌人。”劉仁愿出身雕陰劉氏,據《元和姓纂》記載,雕陰劉氏為西晉時匈奴右賢王劉豹之后,可知劉仁愿這位唐初將領是少數民族血統。
作者簡介:孟兆森,男,1975年出生;漢族,山西平遙人,大學,太原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兼職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籍碑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