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馬別克·沙合巴
摘要:詞匯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發展最活躍、最迅速的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和文學的快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的繁榮,促進了漢語詞匯的繁榮。大量新詞不斷涌現,不僅豐富了漢語詞匯體系,而且影響了漢哈翻譯中術語處理問題發生。
關鍵詞:漢哈翻譯;術語;處理問題
前言
新興的新詞匯主要是在語言、詞匯等最活躍、最敏感的詞匯中凸顯出,并涌向各個民族的詞匯。它真正反映了一個國家在經濟、社會、科學、技術和文化領域取得的進步,以及各種民族語言的豐富和發展。哈薩克語中,大量新詞從漢語或外語翻譯成哈薩克語。在當今信息時代,正確認識、翻譯和規范新詞的使用,對于傳播和普及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全面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詞翻譯工作的重要性
新詞的翻譯是一個很難攻克的難題。術語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夠反映一個國家的科學和文化發展水平、與其他國家的交流以及自己的語言優勢。隨著國內外信息流通的不斷發展,新事物層出不窮,大量新詞出現在政治經濟學、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準確和標準化地翻譯這些新詞是特別緊迫的。哈薩克語新詞翻譯的標準化和規范化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首先,統一和規范哈薩克語新詞的翻譯,對于哈薩克人正確理解國家的語言和文字政策,對于民族區域的信息化和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第二,統一和規范哈薩克語新詞的翻譯,有利于提高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科技領域、社會服務等領域信息交流的頻率和速度,有利于哈薩克人準確、快速地接受和掌握新的信息和技術,從而提高哈薩克人的精神文化水平和民族文化素養;第三,規范和統一哈薩克人的新詞的翻譯,有利于哈薩克人的文化發展、民族的發展和民族之間的交流。
二、漢哈翻譯中術語處理措施
(一)標準化的翻譯
新詞的標準化要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更多的調查研究要充分發揮本土語言的有機成分,在此基礎上豐富和發展本土語言。語言和文字的標準化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標準。在科學的基礎上,應根據哈薩克語制定一套語音、詞匯和語法標準。任何取代主導意識形態和強加不尊重民族語言內部結構的規則的企圖都將阻礙民族語言的繁榮。因此,標準化只有在國有化的前提下才能做好。例如,`fire‘一詞不能按字面或直接翻譯,因為其含義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相反,這個詞應該放在它的原始語言環境中,并在充分理解它的含義和文化內涵之后進行翻譯。
(二)創造和借用詞匯
語言發展受環境的影響。不要改變習慣使用的中、外文詞匯。在新詞標準中,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漢語詞匯的借用。其次,考慮使用的語言的兄弟民族詞匯。在借用外來詞時,必須直接借用,避免使用。只要字典里沒有現成的單詞來形容我們生活中的新事物,我們就必須創造新的詞匯,賦予新的事物和新的概念適當的稱謂。翻譯新詞就是給一個國家的語言增添新的品質。這項工作應從語言學、符號學、語音學、詞匯學、語法、文體學、語義學和語用學的角度來考慮,不能操之過急。這里應避免兩種傾向,即要么強調捍衛語言的純潔性和盲目排外,并將所有新詞和術語翻譯成自己的民族語言;要么采取虛無主義態度,不注意開發本國人民豐富的語言資源,而提倡所謂的`大規模借用‘、`大膽借用’,造成新詞術語混淆。新詞的翻譯有兩個前提:一是看新詞的翻譯是否符合社會的需要,即在一個民族的原有詞匯缺乏對應詞的情況下,是否能表達一種新事物、一種新觀念、一種新現象,同時又不能創造一個新詞借入;二是看合理的使用,即現有的民族詞匯的意義或修辭能否達到一種明確的意識形態或修辭效果。
(三)保證科學性
語言是“以言語為物質外殼、以詞匯為建筑材料、以語法為結構規則所形成的符號系統和信息載體”。在新詞的翻譯中,如果聽者和讀者都不能理解新詞本身的意思,這種交流就不能繼續下去。語言具有社會性,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有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語言。人類要想去世界,就必須走語言的道路。約定俗成”是語言的特征之一,沒有它就不能討論交際功能。在任何時候,定義的新詞都必須為社會所接受和承認,但同時,語言及其意義、用法和結構必須嚴格科學和合乎邏輯。現代電報通信、人機對話、機器翻譯、信息傳遞、計算機的使用,都要求語言達到標準的音質、標準的語言。因此,在規范新詞術語的過程中,科學和大眾都必須綜合考慮,不能過分強調和忽視。新詞的翻譯、鑒定和統一也要注意新詞的科學性、針對性和靈活性。如果新創建的新詞的術語簡明易懂,就會被廣大讀者所接受。
三、當前存在的問題
一般來說,術語標準主要包括三種類型的術語表及其定義或詞匯的解釋,術語表與術語表和只作解釋的方法,術語表與術語表和術語表。對這三種術語的條款和條件的解釋逐漸減少,對用戶專業知識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也就是說,只有具有較高專業知識的用戶或公眾,才能用藝術的語言文字準確地進行閱讀標注。它是從兩個方面發展起來的:為新的專業領域開發新的術語;協調舊專業領域中已確立的技術語言。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哈薩克語新詞的編制往往跟不上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差異給新詞的編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可取的做法是制定有關專業的國際共同概念體系,然后在該概念體系的基礎上,制定不同領域的專業新術語,這將產生倍增效應。在提出標準時,應說明規范工作應遵循的方法和原則。其目的是使術語專家能夠根據同樣的基本原則開展工作。這樣,工作就會更有成效和效率,而不必無休止地根據不同的方法原則進行爭論;同時,不需要對術語表作重大修改,因為術語表的格式不同,因此難以交換數據。
結語
在新詞的翻譯中,遵循國際慣例尤為重要。許多來自西方語言的技術術語在各國間很常見,沒有必要翻譯它們。哈薩克語和印歐語屬于不同的語系。由于不可能直接音譯哈薩克語的所有術語,因此有必要避免機械音譯,并考慮哈薩克語的發音特點和拼寫方法以及敘事表達習慣。同時,由于術語和條件的使用受國家語言和書寫系統的政策和規章的制約,不能將中國哈薩克語的術語和條件復制到哈薩克斯坦的術語系統中
參考文獻
[1]王鐵琨.新詞新語的規范問題[J].天津師大學報,1989,(2);新詞語的判定標準與新詞新語詞典編纂的原則[J].語言文字應用,1992,(4).
[2]姚漢銘.試論新詞新語與規范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1).
[3]周一農.漢語規范中的觀念問題[J].語文建設,1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