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我們一說“易”字,就想到“容易”、“變換”的意思,但其本義并非如此。現在的“易”字已經很難看出其構形理據了,僅僅是個符號化的存在,借助古文字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古人造此字的意圖。下面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易”,分別是字形演變、構字理據、字義演變。
一、字形演變
易,漢語一級字,讀作yì,最早見于甲骨文,是會意字。
最早出現的甲骨文像雙手持器(有手柄)向另一器(無手柄)傾注液體之形。該字構形的發展可以分為繁簡二系。繁系包括圖1-圖5各形,其通行時間為商代到西周,其中圖2(省去雙手形)、圖3(省去雙手形及有鋬器之圈足形)、圖4(省去雙手形及無鋬器形)各形是圖1逐步簡化的結果,而圖5則是圖1的直接繼承,只是雙手的位置放在兩器的正下方,與初文放在有柄之器下者有所不同。簡系包括圖6-圖12各形,其存在時間為商代至今。其中圖6或圖7形應看成由圖4形所代表的有柄之器經過截除性簡化而形成的,即截取器形中靠近把手的部分和器中的液體,而省去其他部分。圖12則是簡系中為追求美觀而有意繁化的結果。
二、構字理據
這種形體最能體現“易”字的構字理據,其左側下方為左右兩只手,兩手上方為一裝水的容器,右側亦為一容器,整個形體表示用兩只手舉起一裝滿水的容器注入另一容器中。
這種形體較之第一種形體有兩處不同,一為左右兩部分位置互換,二為省去了容器中表示水形的點。其構字意圖仍很容易看出。
這形體則將左右兩只手省去。
這種形體更加簡化,只是截取了表示水形的點和容器的部分形體(容器的提把)。如沒有前兩種形體的對照,已很難看出其構形理據了。
從甲骨文“易”字的形體來看,“易”字一形可表三義,現以第一種形體為例來分析:
1. 手舉裝有水的容器注入另一容器中,對于右側的容器來說是得益,所以“易”字有得益之義。從這個層面來講,“易”、“益”二字同源。
2. 手舉裝有水的容器注入另一容器中,對于左側的容器來說,是對右側容器的賜予,因此“易”字有賜予之義。從這個層面來講,“易”、“賜”二字同源。
3. 水由左側容器注入右側容器中,表現了一個更易變動的過程,故“易”字有變易更易之義。這個意義是我們現在常用的。
三、詞義演變
對于“易”的本義,與很多爭議。許慎的《說文解字》把易字解為蜥蜴是有相當歷史影響力的,“易,蜥易,蝘蜒,守宮也。象形。《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一曰從勿。”后人也一直沿用,直到現代學者提出不一樣的。郭沫若先生根據金文《德簋》中的古字形 解釋易字是益字簡化,最早的意思是增益。楊樹達先生在他的《積微居甲文說釋易》中認為,“易”的意思應該是更易、更換的意思,例如“甲子卜觳貞王病齒無易”這里的“齒易”猶言換牙,是更換的意思。徐中舒先生把“易”字的本義認定為:“像兩酒器相傾注承受之形,故會賜酒之義……。”比如:“不葬易貝二朋一月。”(《南坊》三、八一)。
我們從構形上看,像是兩只手托起一個容器向另一個容器倒液體,對于被倒液體的容器來說,倒液體的容器是把自己的液體分給它,既能說賜予義,也能說給予義;從歷史文化角度看,商代當時已經有請客的習俗,如果液體時酒的話,猜測是在宴會上上位者賜酒或者是同位者之間的斟酒,可能是賜予義,酒在當時很珍貴,平民百姓可能得不到,考慮下“易”的使用廣泛程度的話,“賜予”的意思可能還不準確,如果液體是其他東西的話,給予義更好一點,由給予義引申到賜予義更符合邏輯吧。平輩之間的“賜予”是給予,我猜測本義是給予義,給予賜予的意思。
“易”最初的構字意圖應該是把較大的器皿中的液體傾注入另一較小的器皿物體中,意思為給予賜予,后代一般用“賜”記錄這個意義。例如在旅鼎中“公易(賜)旅貝十朋。”臣卿鼎中“臣卿易(賜)金。”
東西給出去了,雙方都會發生有多有少的變化,所以引申為改變變動,如:王疾齒,亡易;同時也引申為古代陰陽變代消長的現象,如:陰陽轉易,以成化生。
由“改變變動”引申為“替代”。如《易?系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替代”是單方面的變化引起的,引申成雙向改變,即交換。如《列子?湯問》:寒暑易節。雙方交換之后混成一片,就有了蔓延的意思。如《后漢書》中:將吏士嘗大病瘧,轉易至數人。
伸手給、交換的動作和蔓延的過程都是輕松不費力的,引申為容易不費事。如《國語:晉語七》中:貴貨而易土。不費事的事做起來就快,引申快、急速。如《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我們對比較容易做成的事情,一般是不放在心上的,采用最簡單的辦法,所以引申出輕率、簡省,如《左轉》中:欒范易行以誘之。又引申出輕視、認為……容易,如《禮記?樂記》中:易慢之心入之矣。
后引申為平坦,如《孫臏兵法》中:易則多用車,險則多用騎。
又引申為平安和悅,如《史記》中: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又引申出儉省,如《公羊傳》中:上子之堂,則無人焉,是子之~也。
又引申出治理,如《小雅甫田》中:禾~長畝,終善且有。
由古代指陰陽變代消長的現象引申出古代卜筮書,后來成為《易經》的簡稱;卜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兇禍福;古代占卜官名。
綜上所述,“易”字的最初的形體非常繁瑣,對書寫及契刻來說很不方便,在逐漸簡化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形體。“易”字構形的本義應該是給予、賜予,后其“得益”、“賜予”之義被“益”、“賜”二字所分化,現在我們常用的是變易、容易的意思,可以看出,“易”字演變符合多數古漢語詞語使用的演變趨勢——由少到多再到少。
【參考文獻】
[1]謝明文.甲骨文舊釋“益”之字新釋——兼“易”字新探[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9(12):7-21.
[2]劉鳴.殷契卜辭“易”字之義源及其流變考釋[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01):139-141.
[3]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4]魏勵.常用漢字源流字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5]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01.
[6]白顯鳳.“易”字解[J].中國社會科學網,2016.04.
[7]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四川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1989.
[8]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
[9]陳濟.甲骨文字形字典[M].北京:長征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杜凱歌(1998-),女,漢,山西臨汾。碩士學歷,漢語國際教育,陜西師范大學國際漢語學院,陜西省西安市,7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