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媛
摘要:張愛玲撰寫的著作《封鎖》當中塑造了在封鎖狀態下的電車空間內部發展和產生了一段簡短的愛情故事,著作中對于封鎖狀態的空間描述極其精彩,本文將圍繞《封鎖》中的空間生產和文學相關閱讀展開論述,首先明確空間生產的要義,進而剖析小說《封鎖》中對于空間生產的具體刻畫。
關鍵詞:空間生產;文學鑒賞;封鎖
張愛玲在小說《封鎖》中描繪出電車內部的封鎖空間,并在此空間內男女主人公展開了奇幻之旅,故事具備傳奇色彩,但站在“空間生產”的角度進行解析的話又會發現新的內涵。本文將基于《空間的生產》中對于空間產生的著述,對《封鎖》中的空間及人物情節進行探析。
一、空間生產的要義
空間在物理學概念當中,是指一種物質存在的客觀形勢,這種形式通過長度、高度、寬度進行展現。康德主張人類認識世界兩種途徑包括時間和空間,二者既獨立于其他條件存在,又是其他條件存在的支撐,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于時間和空間的認識也會逐漸發生轉變。
《空間的生產》是由法國馬克思主義者亨利?列菲福爾所著述的作品,此作家最崇尚的兩種理論包含了日常生活批判和空間或城市理論,試圖通過文學敘述對于當代的建筑師以及技術官僚們進行批判,并希望通過空間規劃來建設一個美好的社會。其次是他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法已經不足以剖析當代的社會問題,唯物主義辯證法需要演繹道資本現實和空間當中。
在《空間的生產》著述當中,亨利?列菲福爾提到了一個非常獨特的“三元組合概念”,其中包括了空間的實踐、空間的再現以及再現的空間三個部分。也可以理解為感知的空間、虛構的空間和生活的空間。具體來看的話,‘空間的實踐’就包括空間的生產和再生產,構成社會生存的具體地點,例如網絡、公路、娛樂休閑場所等;‘空間的再現’是由專業的規劃家、城市學家、作家等構造出來的,通過語言文字將實際的空間進行構設,因此支配了空間知識的生產;‘再現的空間’是連接現實世界和藝術聯想的媒介,是一種被邊緣化的外圍空間,是充滿了開放和想象的神秘領域。
二、《封鎖》中的空間生產解讀
空間的產生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連接現實與虛構之間的平臺,例如在運輸工具公共汽車、地鐵、船舶等空間當中,陌生人有機會進行親密接觸,將自己暫時從日常的生活中抽離出來,進入一個全新的空間。即是《封鎖》當中塑造的電車內部的封閉空間,男女主角可以暫時脫離當下的身份束縛,彼此之間作為單純的陌生人產生一段親密的情愫。但由于電車的運行速度快并且路程短暫,為確保男女主人公有充足的時間發展感情,作者需要利用電車被封鎖的特點,人為創造出滯留時間的延長。
在特定且封閉的電車空間里,男女主角宗楨和翠遠因為緣分緊挨著坐,也因為電車停滯而獲得了相識的機會,進而發展生成一段曼妙的感情之路。文中提到“封鎖了,搖鈴了,‘叮玲玲玲玲玲’,每一個‘玲’字是冷冷的一小點,一點一點連成了一條虛線,切斷了時間與空間”,作者為男女主人公人為創造了封鎖的空間,開始大家都向車外張望顧盼,時間久了就會開始注意身邊的人物,進而發展出感情。男主人公為了躲避親戚的眼神,開始將目光落在女主人公身上,文中寫道“呂宗楨伸出一只手臂來擱在翠遠背后的窗臺上,不聲不響宣布了他的調情計劃”,男女主人公開始建立親密聯系,這也是故事真正起始的地方。
后來“宗楨沒有想到他能夠使一個女人連臉紅,使她微笑,使她背過臉去,使她掉過頭來。在這里,他是一個男子。平時,他是會計師,他是孩子的父親,他是家長,他是車上的搭客,他是店里的主顧,他是市民。可是對于這個不知道他底細的女人,他只是一個單純的男子。”兩個人在封閉的空間當中重新定位自己,以全新的身份相互結識,從起初的聊天發展到戀愛甚至談論到了婚嫁相關的問題,擺脫掉現實世界的身份在虛構的空間當中重新定義自己,開始一段忘乎所以的愛情故事。
最后隨著“叮玲玲玲玲玲”的搖鈴聲,在電車恢復了通電又重新移動了起來,電車上的人又回到了原本的現實世界中,這些連成線的鈴聲將男女主角短暫的愛情故事切斷了。“電車里點上了燈,她一眼望見了他遙遙的坐在原先的位置”“封鎖期間的一切,等于沒有發生,整個上海打了個盹,做了個不近情理的夢”,在空間生產的層面上,封鎖空間當中發生的一切都是虛構的,這屬于再現的空間,將現實世界和虛擬情境進行聯結,男女主角又要回到現實世界中扮演好自己原先的角色。
結語:
綜上所述,小說《封鎖》中通過構筑電車內部的封鎖空間,描述了一對男女脫離自身的現實身份開展曇花一現的愛情交流的故事。通過空間的生產,進行現實世界與虛擬結構的聯結,使得小說情節更扣人心弦,幫助塑造了更加豐滿的人物形象,成為讀者心中的傳奇經典。
參考文獻:
[1]劉菲.空間藝術之異曲同工--瑪格麗特?杜拉斯《廣島之戀》與張愛玲《封鎖》比較[J].文教資料,2014(23):18-22.
[2]王敏.巴士空間的文學書寫-解讀辛格的《巴士》和張愛玲的《封鎖》[J].名作欣賞,2015(20):36-39.
[3]華全紅,寇國慶.空間的生產與文學閱讀——對張愛玲小說《封鎖》的解讀[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16(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