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堯丹 王曉俠
摘要:齊白石是20世紀中國畫壇上最負盛名的中國畫藝術大師,齊白石繪畫題材豐富,他在人物、花鳥、山水、篆印等方面都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近代以來,主題性繪畫創作日益增多,藝術家們將傳統與創新、時代與情感融合起來,形成自身獨特的繪畫風格與個性表達。本文以齊白石晚年變法前后的繪畫作品分析主題背景創作與個性表達的聯系。
關鍵詞:齊白石 ;晚年繪畫 ;主題性美術創作 ;個性表達
主題性繪畫創作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包含歷史背景、社會主旋律、社會性題材等。主題性繪畫是在社會主旋律下,使藝術家自覺地將主觀情感與客觀意義結合起來進行創作。主題性創作承載著藝術家對歷史事件、社會主旋律、生活環境的思考,進而通過繪畫抒發自我的個性與理想。
一、主題性美術創作概況
藝術家看世界的方式不同,在主題的背景下,藝術家能夠盡情的發揮個性與表達藝術。正是在這種盡情發揮個性的創作中,主題性繪畫作品往往巧妙地揭示了隱含于其中的社會問題。比如說齊白石《百花與和平鴿》這幅作品是贈予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的作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的美好祈愿,賦予了作品深刻的涵義。這種將主題性繪畫作品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特殊表達方式,藝術家都表現出了強烈的,獨具特色的個人追求。
主題性繪畫創作具有自覺性。新中國成立以來,多數藝術作品都集中在對紅色經典、紅色精神、重大歷史事件等方面的表達之中,通過發現社會問題引發藝術思考,深刻反映社會現實,表現時代特點,表達的形式也更多種多樣。
主題性繪畫創作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藝術當隨時代發展,是時代的回響。近些年來,美術界推出了許多有關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的美術創作項目。比如,2019年《紅色傳承-新中國美術作品成就展》,2020年黃河文化主題美術創作等。
二、齊白石晚年變法前后主題繪畫的特點
1919年,齊白石受好友陳師曾鼓勵,勸其“自創風格,不必求媚世俗”,并鼓勵其“自出新意,變通畫法”,使他堅定了變法的決心。齊白石的十年變法是從1919年到1928年,即開始于五四運動,這是一個革新思想和激發自由民主的歷史時期,面對保守思潮的貶低與圍攻,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態度。齊白石感到自己的藝術特點不突出,便決心舍棄“臨摹手一雙”,挑戰當時的主流保守思想,立志獨創畫派,開始自創風格,不求媚俗,不復前人。
齊白石早期的繪畫作品個性太工致刻板,過于形似,無超凡之趣。齊白石“變法”的本質是脫于形似。變法的重心在花鳥畫。在“衰年變法”時期,從齊白石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受到當時戰亂變動的影響,作品流露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濃郁的思鄉之情。比如,《荔枝圖》畫面上,懸掛著一枝荔枝,紅彤彤的荔枝散發著泥土的芬芳,令人垂涎欲滴,有著醇厚的鄉土之情,正是反映了齊白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時期的繪畫風格從《墨牡丹》、《蘆蟹》、《雙蟹偕行圖》、《梅花圖》等作品中看出,構圖仍是極簡冷逸的畫風,但筆法比之前更放縱。除了延續極簡畫風外,出現了少數“繁密”的作品,如《荔枝圖》、《花卉四屏》。這可能是齊白石由“疏簡”轉向“繁密”的最初嘗試。之后的作品《叢菊幽香》、《牽牛花》 仍沿著對繁密的構圖探求,至一九二六年,齊白石的繪畫作品《梅蝶圖》筆墨趣味更濃,整個作品奔放中有沉靜,梅與蝶相呼應,再如《松鷹圖》作品采用的是“頂天立地”的構圖形式以大筆醮赫墨樹干,樹枝用蒼勁的重墨勾勒,鷹置于右上角,分出層次空間,個性表現達到了質的變化。
齊白石變法之后的作品,大筆揮灑自由隨意,墨色濃艷強烈而單純,即使粗墨也耐人尋味。如《夜深獨酌蟹初肥》筆墨有力,燭臺、茶壺、螃蟹,充滿了生活的情與趣。1949年,大批優秀的建國主題繪畫脫穎而出,齊白石迎來了藝術創作道路上的最后一次輝煌。多年來的政治動亂使他惶恐不安,親歷過多年的戰亂后,好不容易得到了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令齊白石分外珍惜。在創作方面也激起了對生活的旺盛熱情和對周圍事物豐富而又細膩的藝術感受力,題材不斷擴展,個人風格更明顯確定。齊白石以鴿子作為祈求和平的象征,祈求世界永久和平,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成為齊白石老人建國以后創作的突出主題。1951年作品《雙鴿圖》《百花與和平鴿》作品造型生動,更加簡練。他會將作品賦予生活寓意,將一些特定題材以諧音寓意的方式來表達對生活,對未來的美好祝愿。
新中國成立以來,齊白石的作品以寓意表現方式較多,如《祖國萬歲》是為了慶祝國慶而創作的作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9周年,用茁壯的萬年青象征欣欣向榮的祖國,畫面偏中間,用色單純,寬闊的葉子緊抱著花莖,再加上“祖國萬歲”四個篆書大字,強烈的表達了齊白石老人的愛國熱忱。類似同類型的作品,還有《萬年青》、《和平》、《世世太平》、《慶祝國慶》。
三、齊白石晚年主題繪畫創作產生的影響及啟示
齊白石出身于鄉野田間,雖成為一代大師,但他沒有忘記田園生活,沒有丟掉民間氣質,他的作品雅俗共賞,符合民間趣味,推動了文人畫進一步傳承與發展。齊白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來自生活表現時代,將文人畫與民間題材相融合,大大豐富了中國畫的藝術內容,其富有寓意積極取材的藝術個性,對中國繪畫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齊白石晚年時期1955年之后,在他的作品中依然能感受到情感的熱烈,對生活的敏感和筆墨表現的力度。齊白石先生這種對藝術的熱愛,讓我們明白藝術的堅持與熱愛,向更多的優秀藝術家學習,雜采各家之妙,堅持對藝術的不懈追求,用繪畫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齊白石師法古人又師法自然,融會百家之長,又將自身的個性與文人藝術相結合,博采眾長,發揮個性。我們也應在藝術創作中調動一切積極性去尋找靈感,刺激靈感,不斷熱愛,不離初心。
參考文獻:
[1]李聰聰.齊白石晚期人物畫詼諧風格研究[D].保存地:浙江師范大學,2019年.
[2]薛亮.簡論齊白石繪畫藝術[J].美術研究教育,2015年03期.
[3]姚丹.齊白石繪畫藝術淺析[J].大眾文藝,2016年10期.
[4]靳雄步.齊白石繪畫藝術風格探析[J].藝術鑒評,2016年01期.
[5]郭玉霞.探析齊白石繪畫藝術歷程與藝術思想[J].美與時代(中),2018年08期.
作者簡介:姓名:鄭堯丹(1997-),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山西省運城市,學歷:在讀研究生,學校:河北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美術專業,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