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悅 王飛


摘要:語篇理解是語言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課題之。其研究也經歷了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理論,主要重視知識的表征和知識在記憶中的建構過程。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和精細研究方法和技術的出現,對語篇理解的研究向更加精細化方向發展,研究者們對語篇理解認知過程進行了更為細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和模型,并對外語教學方面關于語篇理解機制的具體運用方式和手段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實施與探索。筆者查閱了各大學術資料庫中關于語篇理解研究的相關文章,發現心理語言學關于語篇理解的研究比較充分,多集中在從認知心理學方面對人類語言進行研究,有學者通過對大腦控制語言的神經系統的機制探究如ERP、fMRI、腦震蕩分析等(張秀平、楊曉虹、楊玉芳,2015)發現語篇理解中語義整合方面的神經機制運作,以及采用實驗心理學的方法定性和定量探討了關于語篇理解和記憶(柯婷婷,2021),還有對不同輸入模式下語篇理解中認知負荷的分析(顧琦一 殷娜,2017),這些研究都表明我國學者對于語篇理解的研究更趨近于精細化,更具有科學性,學者們對于一些理論和現象能更加清晰地設計完成實證研究以達到對于現象以及理論的精確闡釋同時學者們應投入更多時間精力在科學技術上以及對實驗的精密程度的優化。同時實驗研究的對象以及選擇的實驗材料也需要謹慎選擇,盡量避免外在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語言心理學 文獻綜述 語篇理解 神經與認知機制
背景
語篇理解是近年來語言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內容,國內關于語篇理解的研究并不多,20 世紀70年代末由桂詩春引進關于心理語言學后,劉潤清詳細地介紹了國外關于心理語言學的相關實驗,包含心理現實性和句子記憶的實驗。索玉柱則結合重組方法和計算機實驗手段,內容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驗證了兩篇小品文的“語言潛力”。在研究的不斷發展后由之前只注重知識的表征和記憶中的建構過程,轉變到了更多關于語言教學實用性的研究。但此后關于語篇理解的研究其實寥寥無幾。
筆者查閱了近年來發表的關于認知心理學以及語言心理學方面對于語篇理解的文章,從最新的關于語篇理解方面的研究來看,學者們大多集中在通過借助心理學研究外語學習者的語言,失語癥患者等對于語言理解與記憶方面的處理與加工過程,語篇理解能力,以及認知語言學理論在此領域進行的實證研究。筆者選取了近年來最新發表的文章詳細從以上幾個方面分析并概括關于語篇理解的最新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手段以向讀者提供語言心理學對于語篇理解的研究方向的一些思路。
語篇理解中主要研究方向
語篇理解中的語義整合
語義整合(semantic unification)是指把當前閱讀中新出現的詞語與之前的語境進行語義聯結以形成連貫表征的過程(Hagoort & Willems, 2009)。在該過程中, 不僅要關注單個詞語的含義, 還要在 與之前的語境進行整合時選擇或建構合適的含義, 從而達成連貫理解(Hagoort & Willems, 2009)。
20世紀80年代以來, 語篇閱讀的相關研究關 注的焦點之一就是讀者如何將當前的信息與前文 信息進行整合以形成連貫的意義表征。早期研究 主要著重于考察整合發生的性質, 如:有些理論 模型強調整合的主動性和策略性, 認為閱讀過程 中讀者會隨文本內容的展開不斷主動地整合當前 信息和前文信息以形成連貫的語篇如建構主義理論和更新追隨假設(Graesser, Singer, & Trabasso, 1994; Singe表征, 如r, Graesser, & Trabasso, 1994); 也有些理論模型強調整合的自動化和非策略性, 認為文本閱讀中新信息會以共振的方式快速地激活 長時記憶中的背景信息從而達到語義整合和情境更新, 如記憶基礎文本理論(McKoon & Ratcliff, 1998; O'Brien, Rizzella, Albrecht, & Halleran, 1998)。近年來, 一些研究者綜合上述兩種觀點, 認為主 動的、策略性的整合與自動化的、非策略性的整合同時存在于文本閱讀的閱讀的過程中, 如風景模型 ?(van den Broek, Risden, Fletcher, & Thurlow, 1996; van den
Broek, Rapp, & Kendeou, 2005)和文本雙 加工理論模型(王瑞明, 莫雷, 2011; 莫雷, 王瑞 明, 冷英, 2012)。這些研究雖然對于整合發生的性 質存在爭議, 但都普遍認為整合是閱讀的核心過程, 確定了整合這一過程的重要性。
20 世紀 90 年代末以來, 隨著各種認知神經科 學技術的發展, 語篇水平上的語義整合的研究也 在增多。但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爭議, 如語義整合的定義和語義整合的功能定位(朱祖德, 王穗蘋, 馮剛毅, 李國超, 2011), 對語篇中語義整合的神 經機制方面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 語義整合的 影響因素也在逐年豐富。本文所選取的論文在語篇的層次上, 論述了對語義整合的神經機制和影響因素包括語篇內因素、非語言因素和個體差異。語義整合的神經機制其一是通過前人研究的ERP實驗總結而成的:無論以什么方式呈現語篇,語義整合都出現在N400效應,N400是指在一個刺激呈現后400ms左右在頂中期達到峰值的負波,即信息的語義整合一般發生在N400時間窗內。(張秀平,2015)其二是從fMRI和神經震蕩的證據中提出語義加工模型有圖式模型、MUC模型、以及BAIS模型。圖式模型將語義加工的過程進行了細分,而MUC模型則僅僅整合語言理解這一過程,并未進行其他劃分,從而存在差異。BAIS模型則是針對故事、對話、語篇等自然語言提出的,與基于句子水平的前兩種模型不同。這些模型的提出促進了我們研究人類大腦功能以及神經震蕩等問題。此外語義整合的腦功能網絡在Egidi和Caramazza 等人的研究中表明大腦是通過很多腦區的連接來完成認知過程的,需要更加關注腦區的連接情況等,這些都能反映不同的問題。目前心理語言學中關于語義整合的神經震蕩研究還集中在句子水平,對于各個頻段的語言加工過程還存在很大爭議。(張秀平,2015)
在筆者篩選的這篇關乎語義整合的論文中發現影響語篇語義整合的因素主要分為了語篇內因素:包括語境、韻律、信息結構和話題結構,非言語因素只要包括世界知識、情緒和心境,個體差異主要包括工作記憶容量和閱讀水平。
該文章提出關于語義整合的影響因素,在非言語因素和個體差異上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究,比如:長時記憶中的世界知識與語篇內因素尤其是語篇結構之間在語義整合上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病人(如:閱讀障礙者、精神分裂癥患者、阿爾茲海默癥患者)在語義整合上與正常人之間的差異等。
我們可以重點關注語篇內因素的問題。語境是語篇加工中必然存在的因素,語境會使讀者產生預期或激活世界知識,因此我們在研究語篇結構對語義整合的影響時要控制好語境的效應或者考察二者的交互作用。語篇結構中的修辭結構主要是來描述語篇的組織性、解釋語篇的連貫性,主要關注語篇的層級性及核心性,目前的研究中主要關注了修辭結構中的層級性對語義整合的影響,而并沒有關注修辭結構中的核心性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研究小句在語篇中的核心性對語義整合的影響。除了修辭結構,語篇中還存在話題結構,在組織語篇,促進語篇的開展中話題結構也有重要 作用。目前關于話題結構的研究主要把話題結構分為話題轉換和話題延續,要深入探究話題結構對語義整合的影響,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明確話題結構的性質及類型,比如:話題轉換的類型可以根據兩個話題之間的語義聯系的強弱分為強轉換與弱轉換,進一步考察話題轉換的不同程度對語義整合的影響有什么差異。目前關于話題結構的研究主要在工作記憶范疇下,長時記憶中的世界知識的激活會不會對話題結構的效應有調節作用呢?在研究方法上,限于EEG技術的要求,目前研究話題結構大都采用短語篇作為實驗材料,這種材料一般不太符合語言的使用習慣,其效度令人擔憂,筆者認為未來研究也可以考慮采用更為自然的長語篇作為材料,通過自定步速閱讀或眼動的方法來探究這一問題。
語篇理解中的認知負荷
認知科學對信息加工負載的探索始于美國心理學家 Miller(1956)關于信息加工能力局限性的論述,即著名的以工作記憶容量為神奇數字“7±2”的米勒 定律。Sweller(1988)在認知資源有限理論和圖式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認知 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把認知負荷界定為個體在認知活動中工作 記憶的負荷,等于特定作業時間內施加于個體認知系統的心理活動總量。他的 觀點逐步成為認知負荷研究的主流學說。
認知負荷是一個多維構想,根據主要影響因素的來源及性質分為三類: intrinsic cognitive load、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和germane cognitive load。內在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和相關認知負荷。內在認知負荷指必須被工作記憶同時加工的材料,受學習材料復雜性和學習者先前知識的影響。外在認知負荷主要取決于學習材料的組織和呈現方式,有可能通過教學設計來調節。學習材料的組織或呈現方式與構建圖式或自動化之間的積極關聯可能降解外在認知負荷從而推動學習;反之,則可能因為產生的額外認知負荷而阻礙學習。相關認知負荷是學習者將剩余認知資源用于學習直接相關加工時產生的(Sweller 1994),雖然相關認知負荷與外在認知負荷一樣會占用認知資源,但由于被占用的工作記憶 主要被用于搜尋、圖式建構和自動化,因而一般認為相關認知負荷能促進學習。如圖 1 所示,三種認知負荷相加并交互作用即為總認知負荷(total amount of cognitive load),由于認知資源的有限性,在同一任務中三類負荷總體上此消彼長。總認知負荷如果超過工作記憶容量就會造成認知超負荷而阻礙學習。認知負荷概念的提出,以及其測量方式受到極大關注,(孫崇勇,2012)主要測量方式有以下主觀測量、心理身體學測量和基于任務 / 學習結果的測量。
近年來隨著認知科學的不斷發展,研究者開始從認知資源角度來闡釋聽讀差異產生的內在原因(Lesser, 2004),而李曉媛2012年發表的文章中的調查發現認知負荷是限制二語學習能力的重要原因。目前學習者主要通過聽和閱讀的教學形式和聯系方式來進行接受性的語篇理解,在筆者選取的本篇論文中主要探討認知負荷與語篇理解之間的相關性如何,以及輸入模式對于語篇理解中認知負荷的影響,作者設計實驗包括對研究設計的闡述以及實驗結果的分析,選取某大學英語專業二年級本科生一百余人,通過短文填空和聽力理解水平測試中不具有組間差異,之后對這些學生進行背景問卷調查以篩選英語為二語學習者。實驗材料是從TED官網上選取的關于非言語行為的文章,學生對該話題較為熟悉,而且低于教學大綱難度,并讓學生充分熟悉實驗流程,其中共有十段材料,每組呈現時間相同且前兩段為適應段不計入總分。實驗具體步驟:呈現各段材料,每段材料后接邏輯判斷,完成后對材料進行自由回憶(羅列要點,按點給分),結束后通過認知負荷自我評價表進行認知負荷自我評價。本研究表明,在語篇材料相同,任務相同,受試情況相近,輸入模式的不同也造成了認知負荷的差異,聽覺輸入的內在認知負荷最高,理解語篇的的結果最弱,其次則是視聽同步的模式。在各類型認知負荷中,內在認知負荷的降低以及相關認知負荷的增加可能積極推動語篇理解。由此,語言教學設計中語篇的難度應該根據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出發,設計具有適當負荷程度的學習材料,促進學習者的信心和水平。此論文中作者并未詳細介紹聽覺輸入和視覺輸入的模式的具體差異,也就是說聽覺輸入模式的內在負荷一定大于視覺輸入模式是否是可取,是否視覺模式一定優于聽覺模式,所以兩者在外語教學實踐中是否處于各有所長的地位仍待考究,筆者認為應該分情況來討論每種輸入方式在各自所發揮最大語篇教學成果的情況下進行實驗和分析。其次作者提到要設計難度適中的材料和恰當的方式,筆者認為可以就該研究中的英語專業本科學生來提出具體的語篇理解如閱讀理解或短文填空的明確難度和出題模式以增強實驗的可行性。
語篇的理解和記憶
因國內心理語言學研究起步較晚,從理解現實性和句子記憶的實驗以及對于語言潛力的寥寥幾篇研究外,語篇的理解與記憶也是研究的一個新方向。通過實驗心理學中的一些方法,我們可以更加合理地認識語篇理解和記憶的特征以及如何促進語篇的理解與記憶。關于語篇的理解和記憶模式的研究并不多,由此柯婷婷2021年三月發表的一篇關于對日常語篇理解和記憶的實驗報告,運用實驗心理學中的回憶和訪談方法如語篇限時集中展示,被試回憶語篇信息以及訪談的方法為我們驗證了日常語篇中人的記憶加工模式。該實驗可能偏向于就地取材,在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期間選取十位被試,都為外語專業的研究生,通過選取的兩個語篇材料對被試進行實驗(要求進行回憶和訪談),實驗中通過命題和字數進行了相關的統計,體現命題結果在語篇記憶中的至關重要的地位。筆者通過將論文中的圖表2摘錄,來更清晰的體現該實證研究的數據結果。在該論文的論述結果表明:理解記憶模式是因人而異的,理解和記憶是以命題為單位進行,越熟悉的文本,人的理解記憶越好。在這篇論文中,作者通過對研究生對于實際的日常生活語篇的的理解和記憶進行了細節上的分析與測量,其結果也驗證了前人所提出的理論,并提出以命題結構來理解與記憶的模式在語篇理解中具有顯著運用,該實驗也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以及研究價值。同時,此實驗存在一定的疏忽,如選擇材料時選擇的兩篇日常語言并未交代出清楚的語言類型,以及當時選擇的調查對象處于志愿者服務期可能受到許多外在因素影響的,所以我們選擇的對象可以偏向是在校學生,并且選擇的語篇可以趨向于多元化,以及二語化來對語言心理學的一些理論達到更廣泛的實踐運用。
表2 ? 被試語篇理解研究結果
結論
根據最新發表的關于語言心理學方面對語篇理解的實驗研究可以發現研究主要基于語言學中關于語言的心理認知機制的研究,包括語義整合,認知負荷以及語篇的理解記憶等方面,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實驗研究方法被學者們從外國引進到國內,并且越來越多的現象得到了心理學方面的理論的支持與驗證,心理語言學的發展也正向著更全面更實用的路徑上發展,因此作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學習者的我們來說,更應該關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語篇,搜集特殊性以及普遍性共存的語篇內容,對這些學者們更加科學的理論以及實驗方法進行借鑒與研究,設計出合理而具有可操作性的實驗。實驗應以人的角度出發,對人本身的大腦控制機制,神經以及認知機制等與語言相關的科學知識進行吸收與歸納 運用于實際實驗之中,運用于語篇理解研究中,以此帶給整個應用語言學研究提供更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柯婷婷.關于語篇理解和記憶的實驗報告[J].海外英語,2021(03):3-5.
[2]楊慧.語篇理解與記憶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29(06):51-53.
[3]蘇春梅.語篇理解的心理認知過程及模式探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28(11):120-121.
[4]王丹,楊玉芳.語篇理解的表征和加工模型研究綜述[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5):125-129.
[5]胡蘇陽,吉祥波.基于認知負荷理論的英語聽力任務類型與語篇理解關系研究[J].外語與翻譯,2021,28(01):49-53.
[1]我國外語測試實證研究:回顧與展望——基于外語類主要期刊的統計分析(2006—2017)[J]. 江進林. ?外語界. 2018(02)
[6]中國英語學習者語篇理解過程中的認知負荷——三種輸入模式對比研究[J]. 顧琦一,殷娜.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7(05)
[7]語篇閱讀推理模式研究綜述[J]. 范琳,劉振前.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5(05)
[8]認知心理學(2)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J]. ? 中國臨床康復. 2005(36)
[9]張水云. 語篇理解中核心概念的建構與整合及教學應用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
[10]認知語言學框架下文化模型研究綜述[J]. 程珊.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3)
韓曉玲.語篇理解與外語閱讀[J].外語教學,2002(05):84-88.
[11]趙麗霞.語篇分析技能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6):128-130.
[12]張秀平,楊曉虹,楊玉芳.語篇理解中語義整合的神經機制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15,23(07):113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