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溪淙 于家民
摘要:母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研究中一個長期的重要問題,是挖掘作家精神世界不可忽視的一環。文本將對《卡拉馬佐夫兄弟》中作為敘事單位的“家”這一母題進行分析,基于其豐富的語義內涵探討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中的二元對立思想。通過分析“家”作為住所、家庭及精神歸所的呈現,解讀卡拉馬佐夫一家的自我掙扎與精神吶喊,探討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于存在的思考。
關鍵詞: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復調小說;精神漂泊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中的母題問題
母題原屬音樂術語,后由康德和席勒引入到文學批評中,19世紀末開始被廣泛應用于民間故事發情節研究中。隨后結構主義敘事學對母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俄國形式主義學者托馬舍夫斯基認為,母題是作品主題的一部分,即作品意旨的意思。文學文本中任意詞語都具有母題潛質,它們相互作用,共同組成復雜的整體結構并起到驅動情節發展的重要作用。通過母題對情節進行闡釋學分析往往更容易了解作品的主要思想和作者的創作意圖,尤其是在復調小說研究中十分有效。
可以確認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確實存在一些固定的情節母題。作品中復雜多樣的母題共同完成了思想表現,是挖掘作家精神世界不可忽視的一環。小說《惡魔》和《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被偷換的孩子”母題,《白癡》和《罪與罰》中的“交換十字架”,以及經常出現在作品中的“金錢”母題,都灌注了作者對信仰的表達與對時代的塑造。對于陀氏的作品研究來說,母題的剖析要從主要人物入手,因為復調小說中的人物都被賦予了內部對話思考的能力,處于與作者意識分離的位置,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聲音,為自己說話,展示自己的價值觀和思想體系。正是在這些人物發出的共鳴與爭辯中,構成了小說繁復的思想體系。
除了復調小說的問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辯證哲學思想也使其詩學更為復雜。作者在作品中明顯的民粹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加上對實證主義思維的抗拒導致了陀氏藝術世界中占據主線的并非是單向或是線性的母題,而是以二元或是對立的形式呈現的母題系統。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俄羅斯學界仍在對其作品中的各種母題進行研究,從母題入手的敘事學分析似乎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反過來看,確實也證明了母題問題研究在解讀其創作本質與哲學思想上甚有成效。
二、《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家”母題
“家”作為一個復合語義詞匯,包括了作為住所,作為家庭,作為精神空間的幾個語義層次,在這部小說中可以看到“家”與“無家可歸”、“漂泊”、“歸家”等共同塑造了情節及思想核心,完成了情節驅動任務。
(一)“家”與避風港
小說中第一次出現費奧多爾家的形象描述是第三卷《酒色之徒》開篇:“費堯多爾·巴甫洛維奇·卡拉馬佐夫的居宅并不在市中心,但也不算太偏僻。房子已經很舊,不過外表還不錯...宅內有好多各種各樣的儲藏室、各種各樣的秘密壁柜和意想不到的樓梯通道。宅內有不少大老鼠。但費堯多爾·巴甫洛維奇并不特別生它們的氣。晚上一個人待著至少不那么冷清...住在正屋內的只有費堯多爾·巴甫洛維奇和伊萬·費堯多羅維奇,在偏屋下房內只有三名仆人。”[1]這座房屋老舊又隱秘重重,徒有其表卻已經被老鼠占領,其避風港屬性已然被打破。而廚房一直被俄羅斯人視為家園的象征,是生活空間的核心,一年四季都空無一人的廚房和卡拉馬佐夫對氣味的厭惡暗示著他雖然有住所,實際上身邊沒有家人,心靈也無所歸依。
(二)“家”與瘋人院
陀思妥耶夫斯基為自己的主人公們每人都單獨安排了一卷內容,考慮到他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是獨立的母題承載體,這些人物與探求“家”的母題直接相關。作為父親的費奧多爾在這個家庭里完全沒有完成其角色的功能,小說的開篇第一卷《一戶人家的歷史》中德米特里的出生與母親的去世相繼展開,父親的不作為與荒唐歐將這個家庭的面貌直接展現在我們眼前,甚至同樣的悲劇又發生在第二次婚姻中。成年后的兄弟們相繼歸家,卻默契選擇了對自己所謂的“家”敬而遠之,沒人選擇回到這里,而是在修道院、旅館、小酒館,甚至貧民窟落腳。家對于他們來說并不是一個可以回歸的避風港,而是一種需要直接像強盜般闖進去的地方[2]。德米特里從性格和經歷上看,很大程度上是以《死屋手記》中的伊林斯基為原型創作的,包括弒父情節也繼承于此。如果說阿廖沙的形象更傾向于傳統童話中的英雄,那么德米特里仿佛天生就是悲劇的主人公,其悲劇性便體現在對父親扭曲的恨意上。無論從現實還是精神上來看,德米特里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孤兒”形象。伊萬對父親無疑也是極其蔑視的,他的形象復雜而矛盾,信仰與質疑不斷拉扯,伊萬在小說中有兩個分身——魔鬼和斯米爾加科夫,斯米爾加科夫將伊萬的惡之面訴諸于實踐。德米特里意圖弒父涉嫌入獄,伊萬精神危機神經錯亂,斯米爾加科夫也崩潰自盡,似乎只有阿廖沙想要拯救這個家庭,答應了佐西瑪要將仁慈帶給這個家庭卻無力回天,最終棄家遠游。家作為住宅,作為家庭的功能缺失帶來了精神的扭曲,書中索性借米烏索夫之口將卡拉馬佐夫家稱為瘋人院。在不同聲音的拉扯中,主人公們的自我掙扎與精神吶喊共同奏響了這部小說的思想之聲。
(三)“家”與信仰
對于教徒來說,家不僅是避風港,更是與上帝交流的場所。在卡拉馬佐夫家里,象征著與上帝交流的圣像燈雖然被點亮,但不是為了祈禱,而是為了照亮房間而已,意味著卡拉馬佐夫家是一個無法與上帝交流,沒有上帝容身之處的地方。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重視的精神方面,除了阿廖沙以外幾乎每個人物都承載了一些負面思想,伊萬甚至產生了無所謂善惡,一切都可為的想法[3]。他們逐漸與上帝脫離聯系,內心焦躁不安,靈魂無家可歸,卡拉馬佐夫家已經是一座真正與上帝失去所有聯系的房屋。費奧多爾的房子對于兄弟幾人來說不僅談不上是家,甚至可以說是家的對立,一種反家的存在,即一個象征著苦痛與精神死亡的處所。
三、結語
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家的母題體現在四個層次上:住所層、家庭層、精神空間層、家的對立層,體現了作家辯證對立的詩學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英雄本身就是“母題功能的載體”,是在俄羅斯的生活和歷史命運中尋找自己位置的人。在“家”這一母題的驅動下,將主人公們失去對上帝信仰,經歷身心雙重磨難的歷史一一鋪開,賦予了其形象一定的悲劇性。家這一母題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不僅與外在的無家可歸、居所功能的世俗化有關,還涉及到人物內心的凌亂、孤獨和精神崩塌,與家庭分崩離析、信仰的喪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精神上的、形而上學的無家可歸,本質上是一種精神流浪和混沌回歸,作者正是想通過這樣一種與家分離的精神游蕩向我們展示永恒游蕩者的形象。小說中的人物無疑都是流浪者,都是永恒的游蕩者,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尋找自我存在的答案。
參考文獻:
[1] [俄羅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36.
[2]張慧誠.《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尋父主題[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4):87-91.
[3]衛蔚.《卡拉馬佐夫兄弟》:傳統與現代[J].漢字文化,2020(16):120-121.
作者簡介:
王溪淙(1997-),女,遼寧撫順人,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俄羅斯文學研究。于家民(1984—),男,遼寧沈陽人,博士,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跨文化交際、區域國別、俄羅斯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