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榮
摘要:四史教育包括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小學思想政治課堂中引入“四史”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基本的史實,而且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基本的歷史生活、歷史的基本規律,并總結一些歷史發現,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史教育;對策
四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的發展,堅持黨的領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為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成為四史教育的有效載體。本文結合教學實際,探討了如何把四史教育有效地融合于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樂觀、積極的心理素質。
一、“四史”學習教育的內涵和意義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引入四史教育,已經成為素質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課題。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它有利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把四史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知識深入黨史國史,使學生在高度自信中樹立民族歸屬感,爭做時代發展的踐行者。第二,有利于激發愛國情懷和責任感,培養敢于斗爭、勇于犧牲的革命戰斗精神。史書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通過閱讀學習,學生們能深刻地了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艱難,體會到許多革命先烈為民族自強而做出的犧牲,從而喚起學生的情感,凝聚奮進的力量。其三,有助于拓展國際視野,形成正確的意識形態,培養學術主體的核心素養。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有效地整合四史教育,既能使學生了解本民族的發展,又能開闊學生的視野。透過對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學習,使學生在未來國家發展中更了解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完成立德樹人的素質教育任務。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四史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注重師德師風建設
文化的力量,它始終以“平緩、靜謐”的方式融入人類社會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航標燈”、社會和諧的“膠水”。"文化賦予經濟發展深刻的人文價值,使經濟發展與動物的生活行為有質的區別:文化賦予經濟發展極高的組織效率,促進社會主體間的相互交流,形成社會凝聚力。其對政治體制的引導和引導作用是十分明顯的。[1]社會的發展需要文化的傳承,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學校和教師的初心。老師所做的是傳播知識、思想和真理,塑造靈魂。老師不僅僅是傳授書本知識的老師,而是成為塑造學生性格、行為和品位的“大先生”。”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的殷切期望,對教師整體素質和師德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想實現有效教學目的,都需要師生的熱情參與、積極推 動、真情奉獻。十年樹木,百年樹 人。教育更需要滿懷情懷、腳踏 實地的教育工作者。
(二)創新道德與法治課堂
作為思想政治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法治課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證。那么如何實現課堂有效創新呢?這就需要教師在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基礎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充分發揮道法課程的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才能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滲透到道德與法治課堂,特別要重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教學,讓學生知道“四史”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精髓、生命脈搏和優勢所在。
(三)與時俱進,順應時代脈搏
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要跟進時代發展,突出時代特征。將四史教育融入道德與 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使學生對新時代黨有新的認識和思考,與時俱進,適應時代脈搏,增強時代意識和課堂教學吸引力。例如,在教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百年追夢,復興中華” 》一課中,尤其是在“中國有了共產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為教學提供了新的素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抗疫訊息,從最初的國家禁令、學生網課,到現在的經濟復蘇、返校,對比西方國家的一些措施表現。組織學生開展了沙龍辯論、分享疫情的艱辛歷程等各種教學活動,生動地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增強學生的道德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抓住時代問題,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課堂教學,為道德與法治課程增添了時代感和感染力。
結束語:“四史”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歷史實踐。將四史教育引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中,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的發展,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了四史教育對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成為探索和培養學生健康、樂觀、進步心理素質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陶雪松,忻 平 . 深刻理解和認識“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意義 [J]. 上海黨史與黨建,2020(7)
[2] 趙亞靜 . 淺析如何將四史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J]. 中外 交流,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