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在我國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其中也衍生出了佛教專屬的雕刻藝術。就目前佛教雕刻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千年古寺雙林寺的韋陀像,其不僅是我國木雕工藝發展過程中木雕藝術水平的呈現,同樣也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雙林寺中的韋陀像,通過精妙的手法將靜止雕像形象化、動態化,并通過豐富的色彩營造出極具特點的韻味。本文針對雙林寺韋陀木雕進行深入分析,探究其造型手法及蘊含的佛學思想。
關鍵詞:雙林寺;木雕;韋陀;藝術內涵
作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寺,雙林寺中存有近1600尊雕塑作品,且多數是自明代傳承下來的,因此雙林寺也被藝術界稱之為“中華雕刻藝術寶庫”。在這些豐富多彩的雕塑作品中,各種神態的天王、菩薩應有盡有,且大小不一,最大的有幾丈高,最小的只有幾尺高。
雙林寺是我國傳統建筑中最為典型的中軸線三進結構,從南向北分別是天王殿、釋迦殿、大雄寶殿與娘娘殿[1]。作為雙林寺中最為壯麗的建筑,大雄寶殿東西方向都設計了配殿,而千佛殿就坐落于大雄寶殿中的東邊。千佛殿中現存雕塑500多尊,尤其以韋陀雕塑最為顯著,因此也被相關學者稱為中國韋陀雕像之首,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雙林寺的雕刻水準。
作為佛教中最負盛名的護法天神,韋陀菩薩在佛教代表了去邪祟,護佛法的意義,也是佛教中金剛護法中的代表人物。我國傳統寺廟中的韋陀造型普遍是披荊掛帥的將軍形象,有的手持金剛杵,有的用杵支地,也有的韋陀會雙手合十。但這些與雙林寺中的韋陀形象相對比會黯然失色,雙林寺中的韋陀不僅造型雄偉,同時細節處理也十分到位,讓人可以直觀的感受到文武雙全,動態十足。雙林寺中的木雕韋陀的特點可以從動態、神態、顏色及裝飾四個特點來分析。
一、動態視覺
雙林寺的韋陀造型不同于雙手合十,手持降魔杵的韋陀造型,更加注重寓動于靜、破靜為動的視覺動態。雕像的左腳作為支撐點,從腰部作為出發點,讓頭部來帶動整個上半身向右側扭動,頭部、頸部與胸部的扭動到整體結構的最大限度,進行呈現出一種十分浮夸的S型姿態,同時扭動的頭部與胸腔部分的對比也形成了剛烈的空間感,不僅體現了人物體態的層次感,同時整體姿態猶如一張拉滿的弓,讓人更為直觀的感受到韋陀的高大威猛。因此雙林寺的韋陀造型通過充分動態的曲線,營造出了一種活靈活現的意境,加之配備了隨風飄搖的飄帶,也為整體造型增添了一種柔和的動感,通過剛猛與融合對比,讓韋陀形象極具視覺沖擊。全球著名雕塑大師羅丹曾表示,人類的運動其本質就是一個姿勢到另一個姿勢的變化,因此在視角移動時,雕塑的各個肢體就是有序的姿勢,繼而可以讓人直觀的感到雕塑的動態[2]。雙林寺中的韋陀造型就是利用這種概論及浮夸的雕刻技巧,更加注重人物的頭部、軀干到腳蘊含著的強烈且矛盾的姿勢,以此來實現“寓靜于動”的意境。
二、內在神韻
我國傳統的藝術理念就是注重意境上的美,因此雙林寺的韋陀形象會加大對于內在神韻的刻畫。南齊謝赫在“六法”中提出氣韻生動,這也是我國古代對于藝術作品評價的核心指標。雙林寺的木雕作品不僅是體塊、動態還是色彩搭配都完全基于這一藝術審美標準,但同時也衍生出了專屬的特色[3]。首先雙林寺的韋陀木雕利用視覺動態來描繪人物的神韻,在把控人物神態的同時,更為細致的刻畫人物的動態,將韋陀的姿態與衣物、盔甲和飄帶融合在一起,呈現出一種迎風而立的動感,最大程度上展現出韋陀的動勢,彰顯人物氣宇軒昂的氣勢。其次,深入刻畫人物的眼神來凸顯整體韻味,雙林寺的韋陀造型更加注重對其眼神的描繪,刻意的將瞳孔轉向與頭部活動相反的方向,通過這種反常的理念,將其融入并轉折面部相反的面,跟隨著頭部、頸部、軀干及腰部的轉動,形成一種沖擊感強烈的曲線,讓整個目標充滿了運動氣息[4]。利用細節吸引眼球,隨著視線的移動,讓人可以感受到整個木雕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氣息,從細節到整體,再到合理的留白,充分的體現了我國古代對于神韻的審美追求。
三、注重線條
線作為我國傳統藝術形式中的核心因素,不論是在繪畫、書法還是雕刻中都不可或缺。我國傳統的雕塑不同于西方寫實雕塑形式,對于線條的處理更加傾向于衣紋本身的物理性及合理性,同時更加注重主觀情感的表達與神韻的呈現。雙林寺的韋陀木雕的衣紋線條的深淺虛實中,可以發現古代雕刻家對于線條曲直、穿插等變化的重視,以此來表現衣服的紋理與骨骼肌肉的統一[5]。通過簡單的線條來將人物的氣勢展現出來,強化人物的力量感,從而讓人可以更為直觀的感受到韋陀高大威猛的形象。其次雙林寺韋陀造型的下半部分,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處理手法,雙林寺韋陀上半部分挺直的線條與下半部分帶有一定弧度的曲線形成了反差,在表現服裝隨風而動質感的同時,也將韋陀那種慈悲為懷展現的淋漓盡致。
四、色彩搭配
雙林寺的韋陀木雕是我國傳統雕繪合一的代表作品,作為最為直觀的表現形式,雙林寺韋陀的配色不僅豐富艷麗,同時也蘊含了濃烈的思想感情。雙林寺雕塑的用色也顯著的有別于其他寺觀,不僅整體構思和諧且統一,同時也在最大程度上迎合了我國傳統的審美標準。雙林寺的韋陀用色選擇了石青、石綠、朱砂等礦物顏料,呈現出一種華麗的視覺感受,其次通過冷暖色差及明暗變化來體現服裝的背面及高光,描繪出人物的層間及立體感[6]。加之使用了肉色顏料修飾肌膚,給人一種惟妙惟肖的即視感。在雙林寺的韋陀造型中,雖然找不到過于精雕細琢的地方,但色彩的運用上運用了大膽且夸張的概括,不僅表現了人物的張力,同時也遵循了佛教的審美標準,利用色彩的藝術張力,營造出極具特點、神韻的宗教人物形象。雙林寺的韋陀造型加之艷麗的配色,更為直觀的展現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總結
佛教在我國流傳千年,影響深遠,因此也衍生出大量相關的藝術作品,其中以雕塑最為顯著,雕塑從藝術角度來說是靜態的,但卻又擁有專屬性質。雙林寺中的韋陀形象被后人稱之為中國傳統雕塑之瑰寶,不僅代表了我國傳統雕塑水準,同時也是木雕在我國發展歷史進程中的多元化表現,雙林寺韋陀造型通過動態、神韻、線條及色彩,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形象。因此千佛殿中的韋陀形象,可以讓人從其整體姿態及色彩的搭配中感悟到佛家哲理,這也算我國古代藝術家智慧的結晶,具備極高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韓琦.傳統佛教造像神態動態與動勢體現——淺析雙林寺韋馱像及水陸庵24神將的雕塑藝術特色[J].美術文獻,2018(05):15-17.
[2]董慈紅. 雙林寺釋迦殿佛傳故事懸塑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3]孫月鋒. 中國傳統雕塑形態語言的意境表達探究[D].鄭州大學,2015.
[4]陳靜. 從感官到心靈[D].中央美術學院,2014.
[5]張恒翔.元明清時期宗教造像——元明清時期彩塑、石刻、木雕藝術欣賞[J].中國美術教育,2008(05):76-79.
[6]劉冠峰. 中國古代造型藝術具體特征流變的思考[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作者簡介
徐俊杰 1980年生山西太原人,性別:男,山西省太原人,山西省工美木雕專業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