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彰顯民族自信心,是國家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決策。而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經典名著,則承載著傳播優秀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務。如何在教學中,加強學生德育,激發閱讀興趣,培養語文素養,已成為當代語文人的一大考題。
一、名著閱讀地位日顯
1、教材突顯化。從2016年起,國家就開始在全國統一試行了部編統一教材,而新教材的一大特點,就是在每個學期設立了兩篇名著閱讀,并增加了同類隨文閱讀,名著閱讀正成為書籍閱讀的一大主流方向。比如現在八年級上冊,就安排了《紅星照耀中國》和《昆蟲記》兩部名著。兩部名著都按照內容解讀、讀書方法指導、專題探究、自主閱讀四部分編排,既體現了名著閱讀的基礎性了解,又給予了方法性的指導,還融入了小課題研究的嘗試,更拓展了閱讀的外延,提供了同主題同體裁的課外名著的閱讀,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會讀,學會怎么讀,學會拓展讀。
2、問題專題化。每期名著閱讀,除了對推薦名著在背景介紹、內容概括、手法特色、主題挖掘、佳段賞析進行概括推介外,還布置三個專題,引導老師的教學不能只滿足于名著推介內容,更要引導學生去從不同的角度探究課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如《紅星照耀中國》一文,就安排了三大專題,分別是了解領袖人物和紅軍將領的革命之路,如領袖的言行舉止、出身和家族、童年經歷、受教育情況、參加革命的起因和經歷。第二個專題則是關于長征的起因、路線、面臨的困難、重大的事件和歷史價值。第三個專題則為信仰與精神方面控討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信仰、長征精神的內涵和當代青少年學生如何傳承長征精神。這三個專題從一般性的人物基礎了解、到事件過程的探究,最后上升到精神的剖析、紅色的繼承,層層深入,不斷地提升探究的深度,鍛煉了思考的高度和動手能力,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實踐,是把一般的閱讀學習上升為更高的人生信仰的傳承。
3、中考導向化。那就是近五年來,傳統的綜合性學習寫作,開始向小作文--名著探究發展,如《孫悟空的變與不變》、《〈儒林外史〉的諷刺手術》,都是近三年出現的小寫作,有的來自于書本后面的專題,有的是出題者的另創。特別是今年,中考名著閱讀題從以前的6分,只有一個200字的專題小寫作,到今年的10分,一個選擇題,至少考到四部名著,一個主觀題,一個探究題,依然保持了200字左右的專題探究,分值更大,靈活性更強,要求的難度更大,這對于教師日常名著閱讀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
既然無論是教材的設置,還是中考考題的需求,都使得名著朝著專題化進行,那么,可不可以引導學生以專題為內核,以課題研究為手段,發揮團結協作的團隊力量,對名著文本進行再分析、再解剖、再新創、再組合呢?
筆者認為,大有可行性。中小學教師的課題研究,也提倡“小課題,大研究”。選題是課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因為題目直接決定著課題研究的方向,決定著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研究步驟、研究成果。課題的標題也是課題評審的第一重要印象,也影響著課題能否成功立項的重要因素。如何準確確定課題呢,筆者結合教師申報課題選題具體情況,談談看法。
二、教育科研課題的選題方向立足于教學需要,確立名著專題探究的真問題,要有針對性、實用性
作為第一次嘗試,中小學教師在為學生選題時感覺無從入手,不知所措,總是依靠各類試卷中提供的選題來確立課題,并非是從當前中考的設置需要的實際出發,隨意定題,容易脫離實際。如果我們不會有好的研究效果,更不會有研究成果。比如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我們就可以從課本專題出發,進行諷刺藝術的專題研究,引導學生從細節入手,從描寫入手,深刻領會諷刺藝術的妙用。這樣的專題,符合教學的需要,中考的需要,對學生有實際效用。同時,江西中考的選擇題針對的都是常識性了解,我們可設計一些基本題型,同步訓練,讓學生了解掌握。探究題不但要解決書后三大專題,更可以自己設計一些專題,讓學生去小組探究,團隊合作,這樣一下子就解決了江西中考的幾大難題。
三、教育科研課題的選題范圍宜小不宜大,要有可行性、操作性
在選擇課題時,我們要樹立小課題意識,要明確“小課題,大研究”的科研理念。避免“高、大、上”的課題,課題范圍過于寬泛,會造成學生在實際研究中無從下手,不無操作,導致課題研究“假、大、空”。
比如吳承恩的《西游記》,我們可以設置探究孫悟空的人性、佛性、猴性三方面去探究,學生在學了〈女媧造人〉一文后,更容易入手,容易操作。也可以結合平時記敘文的寫作,從故事情況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四方面去把握情節結構,從人物的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從時代的背景、故事的背景去理解人物的象征性和時代意義。這樣就體現了課內講解到課外閱讀的遷移和運用,是知識與能力的升華。
四、教育科研課題的選題角度要依從學生成長的發展趨勢,要有貼切性、層次性。
這就是說,選定教研課題,要遵從學生的身心特點,注意貼近學生的興趣愛好、感性認知。同樣以《西游記》為例,一般的學生可以設定孫悟空的人性、佛性、猴性去定任務,中上的同學可以設定探究孫悟空的反抗精神,再優秀的同學,可以上升到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對人性的深認識體驗。再如《紅星照耀中國》,領袖人物的經歷、言談、出身與家族、受教育、經歷等可以讓一般的學生去探究,這是基礎性的掌握,而長征的起因、路線、困難、事件可以讓中等的同學去進行,至少長征精神的內涵、中國共產黨的信仰等那就是優秀同學的任務了,這樣人人有事做,人人可做事,層次明顯,符合學情。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把名著閱讀植入小課題研究,對學生來講,是一種重大的嘗試。也許萬事開頭難,但只要我們老師肯長遠籌劃,細處探究,學會分析,學會調整,一切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出發點,一切以提高學生的動作能力、協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為落腳點,一切以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人生信仰為終級點,我想我們的嘗試一定會開花結果,我們的教學一定會是樂學善學,我們的教育一定會是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