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遠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哲學所,河南 鄭州 450002)
黃河文化經久不息、歷久彌新,其中的融合包容內涵是凝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深刻挖掘黃河文化的融合包容內涵,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地方。到了孔子儒家思想形成時期,儒家周密的倫理道德思想體系為我們提供了最基礎的道德行為界限,就是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寬恕、包容。孔子更是指出了具體的行為規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記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就是要以度量自己的喜好厭惡的同一把尺子來度量別人。能夠看到,這里的包容是以一定的人格平等為內在理念的,因為必須對他人具有一定的尊重,具有同等存在權利的確認,才有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機會平等是包容性發展的核心要義,公平正義是人類永恒的價值追求。什么是機會平等呢?指的是具有同樣的能力、付出同樣努力的人能夠得到類似的結果。這也是當今社會普遍接受的觀點。首先,包容性發展要求我們通過高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來創造就業,創造各種發展機會。不容置疑的是,沒有經濟增長的平等并不是我們所需要的。沒有機會也就沒有機會平等。并且,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有可能給每一個人提供參與生產、創造的條件和機會,是實現經濟目標的很好的手段。與機會平等相應的另一種觀點是結果平等。事實上,機會平等的終極目標應該就是結果平等,而一般情況下結果是不平等的,所以一般是追求機會平等。一般的觀點認為,機會平等要比結果平等更為重要。事實上,因為個人的教育、生理等背景和所處的自然和各種環境的不同,既是機會平等,結果也會不平等。同時機會是否平等這一概念本身就很難定義。目前,大眾普遍關注的是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接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機會以及其他基本社會服務的機會等等。
機會不平等、結果不平等的突出例子就是女大學生求職問題,這也是社會一直關注的熱點。即使女大學畢業生期望的收入低于男生,她們的第一次就業率仍然低于男生。還有就是明顯的地域差異,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機會不平等現象表現的更為突出,中國特有的戶籍管理制度是造成機會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一般情況下,家庭可支配收入、戶籍都會對子女收入(主要指畢業大學生)產生顯著影響。據調查,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的家庭子女要比內陸中西部省份的家庭子女收入高出12.26%;擁有城鎮戶籍的家庭子女收入要比農村戶籍的家庭子女收入高出9.87%。[1]但是,目前想要對戶籍管理制度做根本性的改變是不現實的,所能做的是在一定范圍之內的調整。這些機會不平等問題,不能僅僅依靠市場經濟本身來解決,需要政府的有效參與,比如通過稅收等將資源在全社會進行相對公平與合理的二次分配。
對共同富裕的追求是貫穿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題之一。2021年4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再次提出制定促進共同富裕的行動綱領,助力鄉村振興。如何讓發展成果更公平的惠及全體人民,如何以包容性發展的理念和方式實現共同富裕,是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我們提出的要求。我黨對實現共同富裕作出了兩步走的安排。第一步,從2020 年到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第二步,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
包容性發展就是要處理好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貧困人口與富裕人口的關系。更為重要的是,新時代黃河文化的包容性發展,要求我們搞好黃河經濟帶。黃河文化經濟帶本身就擁有比較先進的經濟基礎,我們應該維持這種優勢,抓住這次機遇,并把它貫徹于新發展理念之中。努力實現黃河文化經濟帶的進一步繁榮發展。關鍵在于,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道路。具體來講,黃河上、中、下游各具特色又能夠互為補充。黃河上游的蘭州、西寧、銀川、呼和浩特城市群要更加突出生態環境保護;黃河中游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黃河下游以濟南、青島為主的山東半島城市群,要更加突出高質量的發展。挖掘提煉黃河文化的時代精髓,涵養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立足黃河文化豐富的思想精神資源,講好并繼續書寫“黃河故事”。在對傳統黃河文化的挖掘中。另外,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對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世界華人都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其所蘊含的同宗同源的民族心理可以作為增強民族認同感的精神文化支柱。
鄉村振興是重大決策部署,雖然我們已經消滅的貧困,但是目前仍然處于鞏固成果的階段,城鄉差距仍然很大。要加快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逐漸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實現經濟成果共享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需要注意的是,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中,我們仍然要堅持科學方法。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是對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的全面考驗。
機會平等不是要實行平均主義。平等與平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平均強調的是一樣,而平等、公平強調的則是以承認差異為前提的合理性。
分配是生產過程結束后通過市場配置的資源流動,它是一種社會資源的再整合過程。“所謂分配公平,是指每個勞動者都有獲得正當利益和社會保障的權利,不因素質、知識、能力、性別等的差異而使其政治地位、經濟地位、生活享受等方面產生巨大的或本質上的差異。”[2]要實現社會成果的共享,保證分配的公平,首先要提高分配水平。在第一次分配過程中不能追求過高的平均數,而應更加注重其效率因素,適當擴大收入差距。二是完善就業機制。建立健全就業機制,增加社會就業機會,鼓勵群眾自主創造財富。第三,建立監督機制。發動全社會來監督分配過程,包括社會、個人、媒體等等都成為監督分配公平的力量。
一個最為突出而且被大家普遍關注的領域,是教育公平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教育公平問題就愈發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教育本身是公共財政為主,所以理應公平分配資源。首先就是入學機會的公平,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的憲法上都寫有人的權利是平等的。但是事實上卻差異很大,天價學區房就很生動的說明了這一點。我們講受教育的機會公平,就是要縮小這種差別,使每個人都盡量有受教育的平等權利,甚至要盡量的多關心、扶持弱勢群體子女的受教育權利。那么,在強調教育公平時允許不允許差異呢?事實上,差異一直存在,而且短期內不可能消除,所以我們要承認差異,并且重視合理的差異。比如說,人的天賦本身就是有差異的,普通的孩子智商100,但有些孩子的智商可以達到130 或者140。另外,每一個孩子的特長都不一樣,有的孩子喜歡畫畫,有的孩子喜歡唱歌,有的孩子語文好,有的孩子數學邏輯強。因此,教育公平的同時,也要照顧到這種差異,也就是要因材施教。同時,應該培差異性,從社會發展角度,社會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現代社會是多元結構的社會,工業、農業、商業,每一領域都需要人才。我們需要經理、工程師、經濟師、會計師,也需要軍事工作者、黨政工作者,還需要園藝師、農藝師、各種技師等等。所以說,對人才的培養,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潛能,揚長補短,發揮特長。機會盡量公平,而內容要因人而異。針對智商特別高的孩子,有突出特長的孩子,還要特意去培養這種差異性。因為教育既是通識教育、注重基礎教育,還要培養人才、英才。奧運賽場上的運動員,都是有突出特長的英才,我們國家也是在不遺余力的培養他們。我國教育的弊端就在于過分統一規格、統一要求,雖然現在也一直在改變,但離我們所理想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還有一定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