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第二小學 徐玉琴
目前,很多語文教師雖然十分重視學生的作文寫作,但是在實際的寫作教學中仍然受到教材的限制,僅限于教材的單元寫作練習教學,不能讓學生的眼界得到開闊,無法高效地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師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缺少對寫作方向與內容的針對性指導,使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大同小異,漸漸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寫作思維。同時,教師過度重視寫作方法與寫作技巧的教學,使學生的個性化寫作得不到良好的發展。
人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小學語文的寫作是日復一日地進行知識積累的過程,學生通過對優美的詞語、短句進行不斷的積累才能有效提高寫作水平。我國現代教育學家陶行知老先生曾經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觀點,這就充分證實了寫作教學需要以日常生活為基礎,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觀察多樣化的寫作素材,并進行積累,學生在自身的實際生活中才能獲得更加真實的生活體驗。
由于新課程改革的不斷落實,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也逐漸轉變為對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以及學生的情感進行重點培養,但是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把對教材的文章閱讀與寫作進行緊密的融合,不但能夠增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能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所以,教師要以讀寫結合為原則進行寫作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沒有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對生活中素材的積累也是受到約束的,這就導致學生在寫作時可能會形成無從下筆、無話可說的困境。為了能夠有效緩解這個問題,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時,需要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不但要多聽老師對知識的講授,還要從多方面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思考,進而幫助學生不斷進行寫作素材的積累,為學生日后的寫作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穩定地發展。
比如:在進行部編版教材一年級下冊《文具的家》一文的教學時,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拓展提升,讓學生選擇圍繞一個自己喜歡的文具進行寫作。然后向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我發現你們的文具都十分精美漂亮,你能告訴老師最喜歡的文具是哪一個嗎?”充分地讓學生融入話題情境后,同學們會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喜歡的文具,然后教師再繼續提問,說:“既然同學們都表達了喜歡的文具,我發現喜歡最多的還是文具盒,那么同學們有沒有對文具盒進行過仔細觀察呢?”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將細致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觀察一個物品,就比如同學們喜歡的文具盒,首先我們應該對它的外觀進行觀察,請小朋友們開動腦筋想一想,對文具盒的外觀我們應該怎么去描述呢?”學生:“我們可以從文具盒的顏色、形狀或者大小這幾方面進行描寫。”教師:“如果只是單一地對文具盒的外觀進行描寫,能不能表達出我們對文具盒的喜歡之情?再仔細想一想它對我們的具體使用價值是什么?我們把它對我們的價值寫下來好不好?”這樣一來,通過對文具盒的全面細致的觀察,不僅能夠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挖掘,避免在寫作中出現無從下筆的情況,而且能幫助學生縷清楚作文的寫作思路。
新課改不斷深化,小學語文教材中增加了許多新的課外閱讀篇章,這一類文章需要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這類文章作為教學改革的依據,挑選一篇合適的主題文章,與另一篇主題相似的文章進行整體融合教學,比如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的題材等作為教學主題,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理解能力,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打開學生閱讀世界的大門,幫助學生進行豐富的寫作素材積累。
比如:在進行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這一課的教學時,作者站在一個富家少爺的角度上進行寫作,對閏土的描述則是神通廣大、無所不知的,與作者本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進而更加將閏土的機智勇敢、熱愛生活的農村少年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在對這篇文章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深入引導學生先進行有關童年書籍的閱讀,再進行課文閱讀。讓同學分別閱讀后進行對比,了解不同人物童年的差別,通過這種方式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幫助學生在以后關于童年的寫作練習中提供思路素材。另外,可以把文中的優秀語句借鑒到自己的寫作文章中,再根據自己的童年生活展開更深層次的寫作。
通過長期的寫作教學實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大部分小學生在寫作時都會遇到相同的一個問題,就是在寫作時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導致整體文章缺乏邏輯性,缺少明確的寫作方向,讓讀者在閱讀時很難理解學生到底想要表達什么內容。這類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小學生沒有一個清晰的寫作思路,對寫作缺乏一定的技巧與邏輯思維能力。由此可知,教師應該加強對小學生寫作大綱設計的訓練,幫助學生明確寫作思路,這也是小學生寫作能力能否提高的關鍵。所以,教師在寫作教學的時候可以適當帶入思維導圖的模式,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展現文章的思路,并且進行重點以及分支內容的標注,這樣學生的文章有了框架,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在寫作時擁有清晰的寫作思路。在長期的寫作教學訓練中,這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例如在教學記敘文的寫作時,教師先引導學生理解掌握記敘文的文章形式,寫作方向以及運用到的其他元素,如具體的地點、時間、人物等,然后利用思維導圖畫出具體的框架,根據框架添加自己的語言和想法,寫出一篇生動、清晰的文章。
比如:在進行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我和 過一天》的教學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先畫出自己的思維導圖,然后再進行具體的細節標注,如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然后再適當添加一些配角。通過思維導圖的結構進行寫作,學生就可以做到條理清晰地進行寫作,避免出現思維混亂的情況。因此,教師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寫作大綱合理創作,為寫作做好準備工作,能夠有效地梳理學生的寫作思路,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提高學生細節描寫有多種途徑,教師需要通過對比再進行教學指導。例如:描寫方法有提示語在后的方法、無提示語的方法、目光描寫方法、聲音描寫方法、動作描寫方法、神態描寫方法等。在進行人物情緒的描寫時,可以適當聯想,充分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在表達失望難過的情緒時,可以將人物的感情與景物結合在一起,如:寒冬的雨雪肆無忌憚向她身上打去,就好像被潑了一盆冰冷的水。在描寫生氣的情緒時,可以將人物的眼睛進行細致刻畫;在描寫哭泣的情緒時,可以通過淚水在眼眶里打轉、鼻子通紅或者眼睛淚光閃閃這類的詞語進行描寫。
這些細節描寫能夠充分體現人物特點以及情緒。在對人物進行細節描寫的過程中,還可以適當運用修飾詞語、動作詞語,讓文章更加生動和富有感染力。在寫作時要找好準確的詞語表達含義。比如把女生梳頭發寫成甩頭發、摸頭發等,這樣的動詞描寫是不準確的。適當添加一些修飾詞語,能夠更加生動地表達人物動作,比如:“他跳下去”轉變為“他鼓起極大的勇氣猛地跳下去”,或者是“他不停地擺動著雙手,像一陣疾風一樣跳了下去”。同樣都是對動作的描寫,但是加上修飾詞語后所表達出來的文章效果是不一樣的。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并不能只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盲目教學,寫作能夠把小學生的思想現狀以及內心感受充分地表現出來,代表著小學生這個年齡的天真爛漫,對未來充滿無限幻想的特點,同時也是小學生對日常生活細致觀察的文字表達。所以,教師教導學生更加細致地在生活中進行寫作素材的積累,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水平會得到飛躍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