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區實驗小學 袁瑞娜
首先,學校是小學德育的重要場所。我們要明確一個問題,在不斷強調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過程中,學校教育不應該被削弱,反而應該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自然也是德育的主陣地,是學生接受正規且系統的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場所,這是我們理解“三位一體”德育模式的基礎。
其次,家庭教育可以說是一種感性教育,給人以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就德育而言,家庭教育相當于啟蒙教育、終身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相對于其他學科教學而言,道德教育更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教育模式。因為家長是和學生最親近的人,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其日常的生活就可以說是德育的重要內容。家長要知道自己是學校和社會之間的紐帶,他們自身的經歷和社會關系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他們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思想品質的形成,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沒有完全帶動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家長還存在偏重知識教育、忽視道德教育或者德育方式方法局限的問題,這會導致學生長大后也很難適應社會的需要。
最后,就社會教育而言,其為學生創造了德育的基本環境。人是社會的動物,沒有人能夠脫離社會而健康生存。我們常說社會是一個大染缸,所以,即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工作做得再好,最終也會受到社會教育的影響。從這一角度來說,社會教育是人類社會化的支撐和延伸,也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
由上可知,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德育過程中都有自己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想達到德育的最終效果,就必須推進“三位一體”德育模式的構建和實施,三者必須密切配合。就小學生而言,由于身心各方面尚不成熟,極易受到周邊復雜環境的影響。環境不外乎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上學時的學校氛圍,回到家時的家庭環境,以及整個的社會環境,或獨立、或交織都會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產生重要影響,這也使得我們的小學德育工作更加復雜。從目前情況來看,在建構“三位一體”小學德育模式中,學校、家庭、社會已經形成了共識,但具體實施中還存在不足。
一是學校德育工作沒有發揮好主導作用。相較于家庭、社會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學校德育工作無疑是最重要和占主導的。在實際工作中,相較于另外兩個主體,學校的德育工作抓得也是最緊的,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在學科滲透上相對單一,基本上只是在思想品德課程中進行道德教育,但這很明顯是不夠的,德育也需要在其他學科中進行有效滲透。再比如:教學手段不夠先進,說教性教學、灌輸性教學依然存在。我們要明確,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門內化性學科,單一的說教、灌輸只會起到相反的效果,無法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不用說提高學生的內在道德水平素質了。
二是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在德育作用的發揮上呈現一定的割裂狀態,結合性有待加強。首先是學校德育與社會德育的脫節。人的本質之一便是社會性,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學校教育也是為社會培養健全的人。少年兒童更容易受到社會的影響,更是需要我們在德育過程中做好與社會教育的結合。但是,我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這方面我們做得還有不足,一方面,教材的與時俱進程度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更多的道德范例需要體現在教材之中,避免一直使用老的范例進行教學引起學生反感;另一方面,教師存在只講教材、不講現實,只講正面、不講反例,只講理論、不求實踐的德育誤區。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無法正確認識社會的復雜性,當發現社會上一些反例時,勢必會對自己所受到的教育產生懷疑。我們常說社會是一部大書,雖然小學階段學生的主要教育場所是學校,但斷然不能忽視社會對小學生的重要影響,這也就告訴我們要把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統籌起來考慮、推進。其次是學校德育與家庭教育的脫節。在家訪的過程中,家長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孩子在學校一個樣,回到家又是另一個樣”,這種抱怨表面看似反映孩子自主性差、依賴性強,但也從側面說明家庭教育并沒有跟上學校教育的步伐。學校的學生和家庭的孩子哪個更接近學生的本我呢?大多數是家庭的孩子。這也就要求我們要形成學校和家庭的合力,把學生培養成真正有道德的人。
首先,學校要發揮好在小學德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不斷創新自身的教育方法,豐富教育手段,讓每一名授課教師都明確德育的作用,并在自己所授學科中,結合孩子的特點做到滲透教學,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學校德育體系。具體說來,學校要堅持自己的教育模式,不能過分依靠家庭和社會的力量,要對已有的德育模式進行創新,比如創新主題教育班會的形式,不要把班會當成批評會、命令會,要運用多媒體、實踐活動等方式對學生的道德問題進行引導和疏通。班主任要認識到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平時的學校教育中不斷滲透相關的道德教育;其他學科教師也要研究、找準自己教授科目所蘊含的德育內容,學會在自己學科中滲透相關的道德教育,同時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加強師德方面的建設,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也不能有所涉足,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只有做好這些才能真正發揮學校作為德育主陣地的重要作用。當然,學校教育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時,要主動充當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連接紐帶,在三者的結合教育模式中更有擔當和主動意識,這也是強化構建“三位一體”德育模式的關鍵。
其次,要注重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結合。具體就是做好“走出去”和“請進來”兩方面的工作。“走出去”就是鼓勵孩子到社會中接受道德教育。比如:學校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性的活動,如通過植樹進行環保教育、通過參觀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培養法治意識等;平時也要加強與少年宮、夏令營、養老院等組織、團體的合作,開辟更多領域成為學生的德育實踐基地;社區也要組織一些社會活動,如勞動體驗生活、照顧社區孤寡老人等;工商、公安、文明辦等執法機關也要擔負自身責任,對學校周邊開展環境清查活動,集中整治網吧等場所,給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罢堖M來”就是邀請各行各業的人來到學校,為學校德育注入社會性的養分。比如:邀請公檢法人員來學校為學生進行法治教育,講述校園暴力、交通安全等社會案件,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邀請一些社會先進、模范來進行宣講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邀請地方消防支隊來校開展消防演練等,這些都是很好地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途徑。
再次,要注重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好家校之間的溝通交流。一方面,要重視家訪,通過家訪了解學生在家里的情況。在家訪過程中,鼓勵孩子也參與進來通過教師、家長、學生三方共同交流的方式增強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定期邀請學生家長到校參觀,交流學生表現,一起探討教育的方式方法、經驗教訓,增強家長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主動意識,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避免家庭德育工作的缺失和不當。學校也可以邀請家長參加班會活動,讓家長看到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更了解自己的孩子,這樣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自然會更有針對性。同時,平時要注重發揮QQ群、微信群的即時交流優勢,形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集體合力。
最后,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也要進行有效結合。家長應鼓勵孩子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周末、節假日,帶著孩子參觀科技館、紅色教育基地,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野外生存鍛煉等,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社區也可以開展“文明家庭”“誠信家庭”等評選表彰活動,家長積極配合,鼓勵孩子在評選這些榮譽稱號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
綜上所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要強化“三位一體”德育模式,協調好這三個方面的作用,使之緊密結合,相互依存,協調發展,朝著共同的德育目標發揮合力,實現小學階段德育效果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