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第七中學 孫 君
歷史人物的學習往往有著很顯著的時代特點,會貫穿很多歷史事件,比如在學習孫中山先生相關知識時,課本涉及了他從少年時代對洪秀全的崇拜,到1894年上書李鴻章失敗,到興中會從事資產階級革命,再到同盟會的成立、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戰爭和第一次國共合作,要求學習的相關歷史事件非常多。以孫中山的革命歷程為主線,將歷史史實貫穿其中,有利于學生形成對那個時代的整體感知,將割裂的歷史事件整合在一起。
歷史教材中的人物,有的流芳千古,有的遺臭萬年,有的人物既有突出貢獻,也有引起非議的行為。如果能夠結合時代背景從歷史人物的成長變化中來分析其所作所為,會讓學生更加立體地感受歷史人物,學會辯證的分析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從歷史人物的經歷中汲取成長的經驗,學習歷史人物身上優秀的品質,不做損害國家、民族利益的事情。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知識面越來越廣。歷史教師如果還是按以往的照本宣科的方法傳授知識,學生會對歷史喪失興趣。通過以人代事法,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故事性與趣味性,使學生能夠融入課堂,有更強的代入感。
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包含著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等知識。家國情懷是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其中就包含著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以人代事教學法恰恰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學生通過查閱人物資料、閱讀人物傳記、觀看人物紀錄片等方式學習歷史。通過這些方式,學生的視野會更加開闊,對歷史知識的了解會更加深入。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師講得多,學生被動地聽,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在實施以人代事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由課堂的灌輸者轉變為課堂的引導者,很多學生由被動上課聽講轉變為主動查閱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撰寫研究性學習報告,課堂的參與度、發言質量有了很大提高。經過嘗試,我感覺所教班級的學生對歷史學科興趣越來越濃厚,學習成績進步明顯,成績優異。
以下是一名學生研究辛亥革命革命志士后寫的宣傳革命思想的一段文字,“汝等應明事理,不知清朝已屬強弩之末,無力回天也。吾近幾十載受之屈辱數不勝數,不必說歐洲英夷,汝等也應熟知甲午與東洋人戰于黃海,庚子年與八國戰于京師。皇帝貪生,官員腐敗,百姓苦耶!是當應師于歐洲,學其制度,用其體政,仿效憲法,以期民生興旺,人權平等,民族富強!吾今日所言,汝蓋有疑,然汝想中華再受外人之辱乎?民主共和必當有損皇族利益,但為振興中華以強國民,平均地權以富國民,必先驅除韃虜以為之,縱觀華夏,只有此為上策。”這段文字既體現了他的文學功底,又展現出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融會貫通。
1.教師仔細研讀教材,根據課堂教學重難點確定課堂教學的核心人物。
2.指導學生做好提前預習,查閱相關資料,做好上課前的知識儲備。
1.背景導入。通過課堂導入將本節課教學內容時代背景交代清楚,因為歷史人物經歷的歷史事件可能會比較多,但是每節課的課堂時間有限,要按照課堂重點把本節課所涉及的時代背景交代清楚,注重課堂的知識結構,夯實基礎。
2.人物串講。根據課堂教學內容,講述歷史人物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比如:在講述張學良時,如果過多講述張學良生平會導致課堂內容過于復雜,淡化了教學重點。注意適度補充內容,補充的內容要為教學目標服務,如張學良半個多世紀的幽禁歲月,從西安事變時風華正茂的青年,到重獲自由時的耄耋老人……讓學生感受張學良為了中華民族所做的偉大貢獻,為情感升華做鋪墊。
3.激發情感。這是以人代事教學法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人物的經歷讓學生體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等情感,以及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等精神,完成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
4.內化感悟。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交流本節課的收獲與感悟,通過交流收獲與感悟,達到教育自己,影響同學的效果。教師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進行點撥,進一步升華情感。
在講“新文化運動”一課時,我將課堂內容重新進行了整合。在設計時,以陳獨秀、胡適、魯迅、李大釗四個人物為核心,將教學內容串聯起來。根據新文化運動是思想界的“暴風驟雨”的特點,設計了“驚醒大地的一聲春雷”“照亮黑暗的一縷陽光”“劃破黑暗的一道閃電”“帶來光明的一束天火”,用雷、光、電、火四種自然現象來演繹暴風驟雨的過程,并用“春雷的喚醒”“溫和的陽光”“犀利的閃電”“希望的天火”來展現陳獨秀、胡適、魯迅、李大釗不同的風格及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影響。
在講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這個單元時,以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作為講述核心,將孫中山的革命歷程設計為追夢民主共和之旅。從追夢到圓夢到夢碎到護夢,將孫中山先生偉大一生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情感。
在復習七年級下冊知識時,將中國的歷史人物進行歸類,設計成歷史上那些皇帝、歷史上那些高僧、歷史上那些民族英雄、歷史上那些史學家、歷史上那些科學家、歷史上那些小說家、歷史上那些名醫……用歷史人物的事跡進行復習。通過歸類,學生將零散的知識形成整體感知,避免混淆,從而提高復習效果。
學習歷史,以史為鑒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意義所在。在歷史教學中,不乏能夠啟迪學生思考的歷史人物。比如:在講述“抗日戰爭勝利”一課時,我將汪精衛與張自忠兩個人物作為這節課的講述點之一。通過講述汪精衛的經歷,將日本調整對華政策后,國民黨內部分化的知識帶出來;通過講張自忠的事跡,把相持階段全民族堅持抗戰的史實講述出來。同時講述兩個歷史人物不同的成長軌跡,如汪精衛從早期的革命志士到全國人民唾棄的賣國賊,張自忠從被國人誤解為漢奸到為國捐軀,萬民敬仰。不同的人生軌跡引發學生的思考,教育學生要將國家民族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哪怕承受不公,遭受委屈,也要忍辱負重。用史實進行情感滲透,比生硬的知識灌輸更能打動學生,更能引發學生產生共鳴。
1.以人代事法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不斷加強學習,閱讀大量人物傳記、文獻資料。只有具備了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更好地篩選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
2.以人代事法對教師掌握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實施過程中切忌將課堂變成故事課堂,忽略了課堂重點。以人物為核心,講述內容要精練,注意與教學目標有機結合。
3.以人代事法對教學設計要求比較高,通過人物將課堂授課內容串聯起來,設計一節精彩的課堂難度比較大,需要重新整合課本內容。
4.學生課業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查閱歷史資料的時間有限。
總之,我探索以人代事教法法多年,雖然有困難,但在教學中感到非常有意義,每當看到學生隨著課堂內容情緒起伏,我感覺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將在立德樹人的教育道路上砥礪前行,不忘教育初心,在歷史教學這個教學陣地上為助力青少年成長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