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實驗小學 許 楓
小學語文課堂中情境的創設分為三個層次: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一節好的語文課情境的創設應該不是單一的,而是主次分明、交叉融合的。
有的教師想通過對統編教材的使用而落實語文要素,迫切地希望學生掌握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而忽略了學生學習語文初期需要體驗和感受,沒有充分經歷體驗和感受的語文知識、學習方法是無法與他們的情感和言語產生共鳴的。
作家畢飛宇在《水上行路》中提到:不會撐船的人都有一個習慣,一上來就發力。人在學習的時候也經常犯相同的錯誤:努力而不注重方法。劃船一味地用力,而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船只會在原處打轉,如果掌握正確的方法,控制好氣力,輕輕一劃,船便會輕松向前,直至達到目的地。教學也是如此,當老師掌握好適當的教學方法,即使花費很小的力氣,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想要變得有效率、有成效,讓學生徜徉在詩情畫意之中,跟隨文本體驗感受文本之美,不同形式的朗讀,是一種有效的手段。
教學片段1:
師:我們先欣賞第一幅——溪邊(板書:溪邊)。我請一位同學來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如果讓你用一個字來形容這幅畫,你打算用什么字?
生讀《溪水》小詩
師:你們覺得溪邊的景象是一幅怎樣的畫?用一個字來形容。
生:我想用“美”這個字來形容。
生:我想用“真”這個字來形容。
生:我想用“靜”這個字來形容。
生:我想用“樂”這個字來形容。
生:我想用“綠”這個字來形容。
(師隨機板書:美 真 靜 樂綠)
師:這么多不同的字,說明大家各有各的想法,這一點非常好。現在,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個內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默讀小詩,邊讀邊畫出詩中相關的內容。然后在小組里比一比,看誰讀得最好。
在教學中,教師沒有大篇幅地分析拆解,為學生保留童真童趣的同時,從學生的感受出發,通過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有了各自獨特的體驗,歸納出《溪邊》這首小詩里的美、真、靜、樂、綠等特點。學生通過抓住單個字感悟文本,學習小詩所蘊含的詩趣、詩意、詩情。在朗讀中,學生讀出了自己的思考,讀出了詩句背后的含意,讀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
同時,教師配以恰當的音樂、入情入境的描述,學生便會讀得有節奏,讀得有韻味,讀得入情入境,讓朗讀成為語文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想要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絕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講授的有關知識,而是師生之間的一種語言性的互動,是思想與思想之間的碰撞,是情感與情感之間的共鳴。蘇聯文藝理論家將這種交流命名為“對話性”,即具有同等價值的不同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
這種對話是平等的、相互的。這種對話不是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述,學生在一旁默不作聲,而是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教師用富有詩意的描述給學生創設情境,用提綱挈領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辨中感悟真知,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這種對話,是教師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過程,是教師喚醒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
教學片段2:
師:讓我們一起來說說“綠”吧。
生:山溪像綠帶一樣平靜,人影給溪水染綠了。這幾句話中,全是“綠色”。
師:溪邊不僅有美麗的景物,它還是一幅綠色的圖畫呢。
(出示圖片)
師:垂柳碧綠碧綠的。這情景不禁讓我想起了這么兩句詩。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山溪像一條綠帶。你看到了一條怎么樣的綠帶?
生:我看到了一條平靜的山溪。
生:我看到了一條綠色的山溪。
生:我看到了一條長而寬的山溪。
師:我們看到了一條綠得平靜,綠得清澈的山溪。這山溪像不像神奇的染料?想一想,還有什么東西被山溪染綠了呢?
生:紅蜻蜓的影子也被染綠了。
生:小魚的影子也被染綠了。
生:溪旁的大樹也被染綠了。
生:釣竿也被染綠了。
生:小溪上的船也被染綠了。
師:“染”這個字可真神奇啊。岸上有一個綠色的世界,水中也有一個綠色的世界。就在這綠色的世界中,還有一種顏色。它醒目、獨特,是什么顏色?
生:紅色。
師:紅色是誰啊?
生:紅蜻蜓。
師:你看,有紅有綠,紅綠相稱。這樣的畫面,我們在一首詩中曾經讀到過。“接天——”
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紅綠相稱的畫面,是不是變得更美啦?
在欣賞溪邊的“綠”時,教師出示圖片并提問:看到了一條怎樣的山溪?有哪些被染綠了?在綠色的世界中還有一種什么顏色?一幅對比鮮明、色彩感豐富的畫面漸漸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教師再問:由“垂柳碧綠”你聯想到了哪一首古詩?一次次追問,一次次回答,通過老師與孩子之間平等的對話學生獲得了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提升。
如果能啟發學生把生活中的感受和教材文本相結合,讓學生談體會、談理解,必定會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教師應在語文課堂上結合教材的重難點,適時地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將難化簡,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高效。
教學片段3:
(出示:戲耍浪花水葫蘆)
師:這組詞語中,也有一個詞讀音發生了變化,發現了嗎?
生:“水葫蘆”的“蘆”是輕聲了。
師:非常好,我們一起來讀一遍。
生(齊讀):水葫蘆。
師:水葫蘆是什么?沒見過,猜猜是什么?
生:水里的葫蘆。
生:濺起的水花。
師:水葫蘆到底是什么?想知道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出示水葫蘆圖片)
師:這就是水葫蘆。它是長在水里的一種植物。我們看它葉柄處,圓圓的,像個葫蘆。所以人們就叫它——
生:水葫蘆。
“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是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授詞語“水葫蘆”一詞時,不僅僅關注了“蘆”的輕聲,同時還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示圖片,讓學生對水葫蘆有了直觀的認識。老師將“水葫蘆”代入課文中,追問學生文中的水葫蘆指的是什么,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思考水葫蘆的內在含義。
在教學的過程中多媒體的運用,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開展有效的自主學習。教師利用“希沃”軟件上自帶的畫圖工具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內容,讓學生體會文本背后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內涵。
如在講解《溪邊》這一教學環節的時候,教師在電腦屏上繪畫出小溪、遠山、垂釣者、紅蜻蜓、魚兒的簡筆畫,然后要求學生對簡筆畫直觀地表述“你看到了怎么樣的小溪?”“你看到了怎么樣的遠山?”等。
學生通過直觀的簡筆畫,加上教師的合理引導,就比較容易理解文本的含意,更有利于提升學習效率。教師還可以在文本教學的過程中,利用角色扮演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例如,教師在教學《溪邊》“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這一句話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不同角色的扮演來開展教學活動,通過這種情境教學的方式來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口語表達能力,從而為今后文本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上的情境創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種手段交叉融合的。多種形式的朗讀、平等的對話、生活的聯系以及多媒體的運用都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感受文字之美,以達到想學、樂學、善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