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白鎮白蒲小學 吳愛華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德育內容,孝德文化、明理守信、環保理念、愛國情懷等,都屬于德育范疇,其教育價值豐富。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運用德育內容對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德育教育,讓學生在學科學習中接受思想的歷練,內化為優秀的品德。為此,教師可以通過篩選德育契機、創新德育環境、推出德育活動、拓展育德訓練的方式,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融德育于學科學習中,進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做語文學科的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對文本內涵做深度解析,敏感捕捉和發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適時做德育滲透,促使學生德智相長。比如,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的孝德文化、誠實守信等內容,都是德育教育難得的素材,教師在學科教學設計和執行過程中,適時對學生展開德育教育,能夠對學生形成多點啟動,讓學生結合文本閱讀形成思想啟迪,建立良好的思想品質認知。學科教學目標設計都包含情感內容,這本身就是一種德育內容,教師可借此開展德育教育。
如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祖父的園子》一課,課文回顧了童年的快樂生活,對祖父的園子展開詳細介紹,展示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畫面,表達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珍愛,其實這一切的美好,都是因為有祖父的慈愛。祖父的寬容、耐心、熱心,給了作者更多釋放天性的機會。教師在文本導讀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祖父的園子”中最好玩的地方、最值得留戀的事情,然后對祖父這個人物做分析,說說親情的可貴。學生接受任務后,開始深入閱讀文本內容,自發展開互動交流。教師進入學生群體之中,針對性做出學習提醒,鼓勵學生調動情感展開深度思考,讓學生充滿溫情。學生從關注“園子”里的一草一木,到關注“祖父”的一舉一動,體會親情的可貴。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做評估的同時,適時對學生展開思想教育。
教師對文本做深度發掘,從親情角度展開具體引導,讓學生深入分析文本內容,啟動情緒參與文本學習活動,給學生創造良好學習氛圍。學生由關注草木到關注情感,其學習心理和思想認知都發生了變化,體現了德育教育的效果,這說明教師教學設計是比較得當的。教與學需要和諧,教師做德育滲透要抓住契機,對學生學習心理展開調研,對學生思想做動態觀察,都能夠切準德育滲透契機,對學生展開對應施教。
教師有意識地推出德育任務,能夠對學生形成一定心理沖擊。學生進入文本閱讀環節后,能夠自然接受德育內容,在學科學習中完成思維對接,結合生活認知完成思想成長目標。為德育順利滲透創造良好環境,教師可以借助媒體展示、案例展示、故事講述、情境再現、問題設計等,進行情境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主動學習中提升學科素養。
教材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發掘其思想教育契機,如教《月是故鄉明》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這是一篇思鄉文章,體現濃濃鄉情,在課堂導學環節,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同名歌曲,引發學生思鄉情感,然后要求學生背誦展示關涉到故鄉、鄉愁等方面的詩詞名句,學生對這個內容比較熟悉,自然踴躍參與。進入文本閱讀環節,教師要求學生找到文本關于世界各地月亮的描繪內容,然后做對比閱讀,和作者家鄉的月亮相比,有哪些不同之處。學生根據教師指導進入深度學習環節,展開廣泛討論,將閱讀學習推向高潮。有學生說,作者家鄉的月亮其實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在作者眼里,因為涉及思鄉之情,這些最平凡的景色,也有了無限的魅力。也有學生說,作者望月懷景、憶事、思人,其情緒調度很到位,讀者深受感染,從作者的情感抒發中,我們感受到鄉情的力量。教師對學生個性解讀做指導,讓學生結合自身體會說說鄉情的可貴。雖然學生大多沒有背井離鄉的經歷,但教師設計還是具有一定的震撼力,將學生學習情緒調動起來。
學生對作者情感做深度剖析后,對鄉情內涵有了一定理解,進而形成多點閱讀突破。教師選擇從情感角度展開設計和組織,讓學生先聽歌曲、背誦名句,形成了良好學習氛圍,有助于文本深度閱讀和解析。因為情緒鋪墊比較到位,學生閱讀學習帶有濃重的情感色彩,德育教育自然發生,教師結合文本內涵展開思想教育,給學生帶來更多心靈觸動。
在設計語文學科的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德育內容,在活動方案設計、活動執行過程、活動組織調度、活動效果評價等方面展開思考,讓學生自然接受思想教育,強化德智體驗。運用諸如主題演講、話題作文、讀書反思、閱讀辯論、信息收集、生活對接等形成德育滲透機會,教師要做好對接融合處理,為學生提供豐富學習動機,完成德智相長目標。語文學科活動豐富多彩,教師滲透德育內容要追求自然和諧。
德育活動有不同呈現形式。如教《軍神》一課時,教師先播放一段影視視頻,要求學生觀看:這是《青年劉伯承》電影片段,表現了劉伯承元帥哪些優良品質?觀看視頻后,要做深度思考,說說觀后感。學生開始觀看視頻,教師要求學生觀看視頻之前要整體閱讀文本內容,對劉伯承元帥有一定了解。在觀后感展示環節,教師鼓勵學生主動發言,對劉伯承的革命精神做重點介紹。有學生說,劉伯承元帥英勇善戰、革命意志堅決頑強,其救國救民意識很強,為人民解放事業做出巨大貢獻。也有學生說,劉伯承不僅有英勇的一面,還有極高的軍事素養,“劉鄧大軍”讓敵人聞風喪膽,充分說明他有極高的軍事才能。教師參與學生互動交流活動,給出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要學習革命先烈的精神。
學生有閱讀文本經歷,對劉伯承人物有一定了解,其觀后感更為真切。教師參與學生互動學習,引導學生展開深度發掘,從更多方向做出引導,讓學生學習革命先烈的精神,形成嶄新的德育教育機會。學生對直觀信息比較敏感,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斗故事更有感覺,教師從這個角度展開德育滲透,其適合性是很強的。
在學科訓練設計滲透德育內容時,教師要對訓練形式做創新處理,延伸學生學習視野,借助更多輔助手段展開延伸訓練實踐。如公益宣傳、親子閱讀、主題征文、課外收集、案例解讀等,這些內容學生都有很高的接受度,自然能夠做出積極回應,教師不妨與家長達成協商,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課外學習,在實踐體驗中成長思想品質。德育滲透契機眾多,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設計方案,確保教育教學的順利開展。
教師從學生生活角度做引導和設計,針對學生學習實踐做對接,也能夠帶來豐富的學習助力,引導學生自然建立思想品質基礎。在教《童年的發現》這篇課文時,教師先與學生一起研讀文本內容,對作者童年的“發現”做梳理,指導學生做延伸訓練和探索:在作者童年的世界里,到處都是奧秘,值得去探索和揭秘,這就是一種好學精神,聯系你的學習和生活經歷,在你的童年世界里,有哪些相似的經歷,講述給大家聽聽。學生開始回憶和思考,課堂學習氣氛逐漸活躍起來。教師參與到學生互動學習環節,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對學生童年生活的體驗做評價,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的啟示。學生講述童年生活經歷大多是感覺有趣好玩,教師在具體指導時,讓學生從認知數學覺醒角度展開思考和規劃,從創造性學習中形成發現認知。
教師要求學生結合文本閱讀經歷,展開拓展性學習,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體驗的機會,自然形成德育教育機會。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建立健康的生活態度,這本身就是德育教育,還有美育價值。教師讓學生主動講述童年生活,不僅是為了回憶,更重要的是為將來生活做規劃和啟示,唯有建立良好的學習思維和心態,才能贏得成長的主動權。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育德內容,符合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教師要做好優化設計,結合教材內容推出德育教程,組織學生參與德育學習活動,在實踐體驗中提升德育素養。語文學科與德育相結合,體現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與國家教育改革高度契合,“培根鑄魂,啟智增慧”,讓學生從小做到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實現德智相長目標。教師在學科教學設計、活動組織、訓練安排等環節,適時滲透德育內容,符合新時代教育發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