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白鶴鎮中心小學 何東林
普洛克拉斯認為,在數學知識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而且充滿整個世界,不僅體現于完整的結構、對稱的圖形,還包括合理的布局以及簡潔的形式。對于當前的數學教學而言,雖然其核心在于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知識根基、養成基本技能、發展數學思維,但是我們也不可忽視美育的教育和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美育的滲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情感環境并形成意志品質,樹立主動學習的良好態度。所以,有必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美育,使學生可以體會數學知識所蘊含的美,并能夠自主欣賞美、表現美,以此激發參與數學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科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數學教師不僅要深度研讀教材,還要能夠從中發掘蘊含美的因素,這樣才能夠與教材特點相吻合,才能夠運用多元化的手段和途徑將美直接地展現給學生,聚焦其注意、激發其興趣,使其能夠發現美、感知美,還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美。
1.感知數學算式的規律美。在很多數學算式中,都蘊含了獨特的數學規律美,如果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揭示并呈現算式的規律美,不僅易于學生掌握知識,也能夠感受到數學所蘊含的美的因素。
例如,在完成“兩位數乘三位數”的學習之后,可以給出4 道算式,先由學生自主計算得出答案,然后引導學生觀察算式以及答案的特點,讓學生們找到其中規律。之后教師可以持續給出難度更高的算式,要求學生在不計算的情況下,根據已經發現的規律寫出得數。
教師開始給出的4 道算式,實際上就是對學生形成了有意識的引導,使學生可以通過算式發現潛藏于其中的規律,然后以此解決其他類似問題。經過這樣的過程,學生不僅能夠主動發現、欣賞規律美,還能夠體會到與傳統數學認知的不同之處,感受到數學知識同樣存在美。
2.體會數學圖形對稱美。所謂對稱,也就是以整體的視角,感受到各部分之間的相稱或者平衡等典型特征,這也是美的一個重要特征。實際上,在學生生活中,具備這種美感的物體隨處可見。而小學數學中,所體現的幾何圖形的對稱美,使用語言常常難以做出準確的表達,只有通過觀察才能有所感受。教師需要在教學時聚焦其中的美,引導學生觀察,使其獲得豐富的認知和感受,豐富美的體會。
例如,在教授“軸對稱圖形”時,首先可以向學生展示剪紙,這是一種極具特色的優秀的民間藝術,不僅能夠帶給學生美的享受,也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感性認知,然后要求學生說一說:這幅圖案美在哪里?自己是否也能夠設計出如此美麗的圖案?之后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使學生能夠對軸對稱圖形的美建立豐富感知,然后再次設計提問:這些圖形美在哪里?它們具有怎樣的共同特征?促使學生觀察對比,并完成對概念以及對稱美的總結。最后鏈接已經掌握的知識,自主設計軸對稱圖形,加深學生對所學習知識的認知和感受。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幾何圖形的對稱美,也能夠帶領學生深刻體會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美,既強化了對軸對稱圖形概念以及特點的時刻認知,同時也完成了實踐應用,學生就能得到良好的美育教育。
斯坦尼斯勞·貞尼茲克認為,想要欣賞數學美,很難使用語言進行表達,但是只要能夠深刻地理解,就能夠在內心中獲得深刻的體會,由此可說明對于審美僅僅依靠感覺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深刻地理解。只有深刻理解數學美,才能獲得更豐富的感受,才能得到真正的欣賞。所以,需要教師結合多元化的路徑對學生形成引導,幫助學生深化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以此提升數學審美能力。
數學的內在美,和繪畫存在本質區別,并非以線條或者色彩進行表現,而是以自然規律為對象,將其抽象出相應的法則概念或者公式等,能夠成功地在現實世界和抽象空間之間建立連接轉換,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的內在美,這種美就需要對其中所涉及的概念以及公式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教“圓的面積”時,可以利用電腦課件對一個圓進行等分,拼接成近似長方形,由此引導學生理解拼接前后兩個圖形之間各部分的對應,之后還可以對圓繼續等分、拼接,使學生可以感受到所拼接成的圖形隨著等份份數的增加越來越接近長方形。此時,還可繼續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持續對其等分,所形成的圖形究竟為何?通過這樣的方式化解學生理解難點,并建立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實現了具象化,也能夠將學生帶入美的意境,幫助其獲取更直觀更豐富的感性材料。
作為教師,不僅要準確把握教材內容,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自覺地視為審美對象,為其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同時還要結合恰當的教學手段,揭示潛藏于其中的數學美并做好審美示范,這些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以“兩位數乘兩位數”為例,可以首先給出范例,□□×11 =?要求學生在□□內任意填一個兩位數,只要學生讀出數,教師就能立刻給出答案。這個活動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理,而教師也能夠以此為引子順勢引入對本課知識的學習中。在問題的指引下,在強烈好奇的驅動下,學生能夠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自然地生發強烈的興趣。
在教學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當學生對其中的數學美擁有一定的感知、能夠主動欣賞時,就需要教師為其創設利于其欣賞數學美的良好意境,以此對學生形成有利契機,使其能夠利用已經發現的數學美,與自身的思想、感受以及想象深度融合,由此創造出新的數學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1.基于實踐創造美。任何事物的誕生都離不開實踐,美也如此,美感的獲得也不可缺少實踐的過程。學生需要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鑒賞美、感悟美、體驗美,而這些都是為接下來的創造美打下基礎。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準確把握學習內容,還要通過數學活動使學生可以感受美,并產生強烈的迫切心理自主創造美。落實于數學實踐中,可以結合已經掌握的幾何圖形借助擺一擺、畫一畫等多元化的方式,由學生自主創造美。
例如,在完成“認識圖形”的學習之后,可以向學生出示由這些幾何圖形所組成的漂亮的圖案,使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感受到即使是幾個簡單的圖形,也可以得出非常優美的圖案,也能夠以此激發他們動手創造的欲望。此時可以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在方格紙上根據已經掌握的圖形設計優美的圖案,這樣可以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欲望。通過作品展示,我們可以看到精美的房屋、漂亮的蝴蝶等,這些都能夠彰顯學生的創造思維,也能夠以此反饋學生所感受到的數學美。而看到這些作品時,學生能夠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知識的應用,還能夠進一步深化對幾何圖形的認知,既陶冶了情操,也能夠激發他們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
2.基于運用創造美。在現實生活中,到處都包含了豐富的數學知識,也潛藏著豐富的數學思想,由此也說明數學美并不僅僅體現于數學知識中,也可以體現于現實生活中。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美?此時,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準確捕捉潛藏于其中的美的因素,這樣才能帶領學生走進生活,根據所掌握的知識創造美。
例如,在完成“圓的認識”的學習之后,可以設計以下問題:為什么很多人在觀察一個物體時,會自然地圍成一個圓形?有學生認為圍成直線的不多。此時,就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根據今天所學習到的和圓相關的知識,你是否能夠以此進行解釋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展開了深入思考,經過交流得出了統一的結論:首先在圍成圓形時,每個人和所觀察的對象之間的距離是相同的;其次在圍成圓形之后,能夠使更多的人得到充分觀察。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針對圓的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教師選擇放大生活背景,以此引導學生展開深度思考,不僅可以通過實例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圓的特征,也進一步提升了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美。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結合教材內容,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能夠就此得到全面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