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政
(貴港市覃塘區人民醫院,廣西 貴港,537121)
小兒腹瀉作為臨床最常見的兒科消化系統疾病之一,同樣也是造成5 歲以下兒童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1]。小兒腹瀉的臨床發病機制相對多樣且復雜化,患兒一旦患病,不僅能夠發生進食受限、嘔吐以及大便形狀改變、排便次數增多等癥狀,隨著病情不斷加重,患者可出現脫水現象,對患兒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2]。
故臨床需在患兒病情早期明確發病機制,并針對性實施相關治療方案,以此預提高患兒預后生活質量及治療效果。
1.1 非感染因素小兒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均較弱,在腹部受涼與天氣變化等因素的刺激下,極易發生腹瀉癥狀[3]。
此外,突然改變喂養食物或腸道食物堆積、喂養食物不當均能夠造成患兒發生體內細菌上移或繁殖和腸道局部酸度失衡,進而引起內源性感染,導致患兒發生腹瀉和水電解質紊亂癥狀[4]。
1.2 感染性因素細菌感染:小兒機體防御細菌能力較差,若耶爾森菌、綠膿桿菌、侵襲性大腸桿菌、彎曲菌、產毒性大腸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菌、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糖球菌等病原細菌侵入至患兒腸道,會附著其腸上皮細胞壁,進行釋放和繁殖毒素,其中,耐熱腸毒素能夠激活鳥苷酸環化酶,促使三磷酸鳥苷順利轉化至環磷酸鳥苷,促使腸上皮細胞移植水分、納以及氯的吸收[5-6]。該毒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小腸內腸液,導致體內電解質紊亂和水分失衡,進而促使患兒發生腹瀉癥狀[7]。病毒性感染:臨床由于患兒發生腹瀉最常見的病因主要為病毒性感染,輪狀病毒、冠狀病毒、星狀病毒、柯薩奇病毒均是其常見致病病毒[8-9]。上述病毒一旦侵入患兒體內,便可快速繁殖和附著小腸絨毛頂端柱狀上皮細胞中,進而引起上皮細胞壞死或變性,減弱小腸對電解質及體內水分的吸收能力,同時可降低患兒消化吸收能力,導致積液滯留與患兒腸內,最終引起腹瀉癥狀[10]。
2.1 非感染性腹瀉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有學者通過研究證實[11-12],在兩組非感染腹瀉患兒治療中分別予以常規治療及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治療發現,應用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治療患兒總有效率高于常規治療,間接表示該藥物的治療效果確實可靠。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在臨床中屬于一種新型的微生態活菌制劑,通過培養芽孢蠟樣桿菌和嗜酸乳桿菌、鏈球菌、雙歧桿菌等菌體,對其添加敷料和實施冷凍干燥制成的藥物,將其治療非感染性腹瀉患兒,除補充患兒腸道內正常細菌外,還能夠有效調節其腸道內菌群分布,以此提高患兒吸收功能及腸道消化,幫助患兒改善腹瀉癥狀[13-14]。與此同時,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還能夠幫助正常細菌繁殖和定制在患兒腸道內,形成生物屏障,避免受到致病菌的侵害,以此降低疾病復發率[15]。合生元益生菌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合生元益生菌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原理的原理主要表現為:蒙脫石散的應用能夠進一步保護患兒消化道黏膜,增強患兒黏膜屏障,避免病毒及細菌侵害患兒消化道,合生元益生菌則能夠快速在患兒腸道內建立厭氧環境,降低腸腔內氧化還原反應,以此促進腸道菌群的正常繁殖,便于病情后期重建腸道菌膜屏障,最終改善患兒腹瀉癥狀[16]。
2.2 細菌性感染頭孢噻肟鈉聯合思密達治療:頭孢噻肟鈉作為臨床第三代廣譜頭孢菌素,不僅具有滅菌效果,還可抑制新細菌細胞壁合成[16-17]。而思密達能夠多各種細菌病原體起到一定的吸附作用,以此避免多種細菌損傷患兒產細胞,且能夠增加腸粘液分子黏液凝膠的內聚力以及黏液屏障,避免腸細胞頂端和間橋受到損傷,將其聯合應用于頭孢噻肟鈉,能夠有效清除患兒體內細菌病原體,提升臨床整體治療效果[18]。中西醫結合治療:臨床對細菌性感染的腹瀉患兒實施中藥葛根芩連湯(甘草2g、川黃連3g、黃芩6g、葛根6g)聯合蒙脫石散治療,效果遠優于臨床單獨應用西醫治療的患兒,可進一步提升臨床治療效果[19]。葛根芩連湯中藥方原理在于,藥方中葛根能夠起到升陽止瀉之效,而川黃連與黃芩具有清熱燥濕之效,甘草便能夠調和諸藥藥性,將諸多藥材聯合應用能夠有效達到止瀉和調和營養的治療目標[20]。
2.3 病毒性感染治療更昔洛韋聯合炎琥寧:更昔洛韋作為臨床常用的核苷類廣譜抗病毒藥物,能夠對脫氧鳥苷三價磷酸鹽與DNA 聚合酶的結合起到抑制作用,同時能夠結合病毒RNA 與DNA,延長停止并分化[21]。而炎琥寧屬于臨床一種新型的中成藥制劑,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消腫等效果。經臨床藥理學表明[22],炎琥寧的應用能夠對火腺病毒與流感病毒起到良好的抗毒效果。將更昔洛韋聯合炎琥寧治療,能夠進一步提升抗病毒效果,改善患者病毒所引起的腹瀉癥狀。半導體激光穴位照射聯合七味白術散治療:臨床所采用半導體激光穴位照射治療主要是通過激光作用照射患兒神厥穴,對局部穴位起到刺激效果,以此調整腸胃功能,達到疏通經絡和氣血的目的[23]。而七味白術散所含藥材主要包括甘草6g、藿香6g、太子參6g、茯苓6g、炒白術6g、木香6g、葛根9g 等,該藥方應用于腹瀉患兒可達到化濕止瀉、健脾益氣的效果。與此同時,相關研究證實[24-25],該兩種治療方式聯合應用能夠吸幫助患兒吸收與改善體內炎癥產物喝內分泌功能,以此改善患兒預后質量,增強治療效果。
小兒腹瀉作為多發且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不僅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及身心健康,還對患兒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故臨床對此需積極采取有效治療方式。
因小兒腹瀉臨床發病機制較為多樣且復雜化,不同致病因素導致的疾病發生,其治療方法并不相同,故臨床需在開展治療工作時對致病因素做出合理分析,通過針對性治療,能夠有效減除或改善患兒腹瀉癥狀,確保患兒獲得良好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