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烈祥
(欽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廣西 欽州,535000)
腦卒中屬于急診常見腦血管意外,臨床上可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本病主要臨床特點為患病率高、病情進展快、致殘率高且死亡率高等;若患者未能夠得到及時且有效的治療,容易遺留后遺癥或造成終身殘疾,且臨床病死率也較高[1]。此外,腦卒中作為嚴重神經系統疾病,其預后較差,容易發生終身感覺、運動功能障礙,造成患者及其家庭負擔加重。腦卒中患者成功救治與否的關鍵取決于其發病后救治的及時程度,越早對患者開展治療,患者受益的可能性越大。本文對近些年臨床用于腦卒中患者的急診急救措施相關研究進行綜述,為今后醫師及時開展科學合理的救治工作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相關數據顯示,腦卒中發病群體中僅有2%的患者可接受靜脈溶栓治療[2]。大部分患者因到達急診室前存在延遲情況,導致其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與靜脈溶栓治療條件不符。目前,腦卒中有不足50%的患者在癥狀發作后2h 內到達醫院;常規急救模式中因人員配備不足、轉運時間長、工作繁瑣、搶救時間長等不良因素而造成治療延誤[3]。綠色通道涉及醫院急診科、影像科、檢驗科及神經內科等多個科室,能夠盡最大限度對各科工作流程實施優化,以提高腦卒中患者急救工作效率。沈藍[4]等人報道中指出,患者分別在急診接受常規急診醫療服務(對照組)與綠色通道結合急救醫療服務(觀察組),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94.29%)、靜脈溶栓治療有效率(22.86%)均顯著高于對照組(78.57%、10.00%),其溶栓時間短于對照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呂曉培[5]等人則進一步提出,創建高效綠色通道下的急救網絡,通過設置先救治后付費的暢通系統并簡化程序(如免排隊掛號交費),可有效縮短腦卒中患者的溶栓時間;并通過開展科學且嚴謹的分工協作,可促使急診救治效率提高。
醫聯體模式要求當醫院現有條件無法滿足患者急性期救治所需時,應立即對需要開展血管內治療或橋接治療的患者進行轉診;通過提前預警、設立固定專用綠道起點及佩戴綠道標識,并持續改進綠色通道各環節點,以縮短患者就診時間,增加可溶栓治療患者的比率。陳奕菲[6]等學者建議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及不同地區間差異采取多渠道優化急救流程,盡可能避免卒中患者院前存在病情延誤的情況。
有研究表明,急救模式的管理在降低腦卒中患者臨床死亡率、改善其神經功能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7]。院內一體化急救模式的優勢:①建立多學科醫護人員小組并配備相關檢測檢查部門,滿足急性腦卒中患者診療要求;腦血管科卒中醫師24h值班,確保患者入院后立即得到專業診斷及綜合性病情評估;②建立腦卒中綠色通道,可快速護送患者進行診斷、輔助檢查、治療,縮短護送所消耗的時間;③設置完善急救流程,確保急診醫護人員交接患者過程中有效交付,醫護配合完成高質量急救干預,可有效提高急診工作效率及救治質量[8]。校愛芳[9]等人指出,開展院內一體化急救模式的研究組患者接診至確診、溶栓治療及住院時間均短于接受常規急救模式的對照組,其溶栓率(63.75%),短期預后(GOS)、Fugl-meyer 運動功能及腦卒中生存質量評分,急診服務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41.25%)。
近年來,遠程急救網絡不斷發展,遠程急救系統中智能化信息平臺以便捷、綜合性強、獲取數據簡單等優勢在臨床急診急救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該平臺以患者為中心,實時連接基層醫院、院外救護車及中心醫院各方面信息并進行數據共享,確保院內專業醫師可及時獲得現場救治狀況的反饋,并以最快速度對患者提供合理診治措施,減少院內不必要的診療時間。構建智能化信息平臺后,可實現信息共享,通過腦卒中質控時間表科學把握救治期間各時間節點,從而縮短急診腦卒中患者溶栓治療時間;院前院內信息無縫銜接、患者所有數據在短時間內集成,可有效避免急救時間的浪費,從而提升療效、改善預后。譚薇[10]等學者發現,試驗組(基于智能化信息平臺構建腦卒中靜脈溶栓治療模式)患者急救治療時間、住院時間、神經功能改善及預后良好率(98.21%)均優于開展傳統救治方式的對照組(87.50 %)。
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急診急救工作中,積極開設綠色通道可優化救治流程,醫聯體模式、院內一體化等急救模式可有效提高溶栓率、改善其預后;智能化信息平臺通過數據共享,可確保醫護人員快速獲得患者信息并實施干預,從而縮短其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