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芳
(柳城縣婦幼保健院,廣西 柳州,545299)
幼兒營養不良在我國中醫學上是因營養不良因子,主要是攝取飲食不足,無法科學吸收利用,無法對代謝進行維持,自身組織消耗過大,體重不增,生長發育遲緩,脂肪會逐漸消失,肌肉出現萎縮,無形中會導致周身系統功能出現紊亂,免疫力較低。小兒在營養不良的影響下,飲食不調,皮膚也會過于干燥和松弛,精神狀態不佳,智能發育極為遲緩[1]。鑒于此,有必要為患兒家長傳授良好的保健方法,并展開臨床保健指導。本研究主要分析小兒營養不良的保健方法與指導研究進展。
小兒營養不良隸屬“積滯、疳證、積滯”,小兒乳食無毒會出現肥甘生冷,脾胃會受到損傷,運化失常,產生積滯。積滯時間較長,納化無權,臟腑喪失濡養,漸發展至形體瘦弱,最終會出現疳證[2]。母乳不足或斷奶過早,營養物質供應無法適應小兒身體需求,水谷精微生化無源,氣血虛衰,無法對臟腑肌肉進行濡養,均會發展為疳,長時間吐瀉時會耗傷氣血,元氣大損,最終會發展為疳。①兩歲內營養不良患兒:患兒兩年內出生,生長發育迅速,這期間對營養的要求較高。這兩年內其頭圍迅速變大,腦快速發育,這期間營養攝取不足,會對腦發育造成影響。隨訪營養不良患兒時,出生后半年中有營養不良的患兒,不僅體重會增長,且增長速度較緩,智能和動作比普通患兒落后。及時糾正營養不良,體重也會升高,其于智能發展上的落后難以彌補。所以,<2 歲的兒童出現營養不良對自身危害甚大[3]。②2-3 歲患兒:此階段的患兒營養不良,即使體重輕、智力低下,但只要糾正營養不良問題,兩者均可恢復如初。營養供應應滿足熱能與蛋白質需求,優質蛋白含量占1/2-2/3。牛磺酸、腦發育密切相關。其于母乳中含量豐富,于牛乳中含量過低,牛乳喂養的患兒應補充牛磺酸,必要時補充脂肪酸,保障身體發育。③3 歲后患兒:微量元素的缺乏會影響患兒智力,鐵元素的匱乏會導致貧血,貧血癥狀出現前,患兒會出現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學習成績下滑,補充鐵劑后這些癥狀會消失。
①大多營養不良的患兒,家長對小兒營養的需求不夠了解,保健醫生應抓住這點,為患兒現場進行演示,為患兒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講述各類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小兒所需的營養中,經科學的加入輔食,可保障營養的科學搭配,全面對患兒家屬進行教育,充分掌握不同年齡段小兒對營養的需求與需注意的環節[4]。②飲食干預:在實施飲食干預時,需要結合患兒年齡,制定針對性干預方案。對于0-1 歲的患兒,需要為患兒家屬講解本時期的營養均衡必要性,告知以母乳喂養為主,若采取人工喂養,囑咐家屬務必要適當添加輔食,保持患兒營養均衡。對1-3 歲的幼兒,多數患兒是不愛吃青菜,進而引發營養不良。醫師應該首先了解患兒的飲食結構,提醒家長不可讓患兒把吃零食、喝牛奶作為主要熱量來源,而應盡量多進食新鮮果蔬、優質蛋白、優質碳水,保持攝取的熱量均衡。對于6-12 歲的兒童,因其已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部分有清晰的自我認知,在實施飲食干預時,護士不僅需要為患兒家屬講解相關知識,還需對患兒展開飲食知識宣講,通過動畫片演示、多媒體宣傳、圖文并茂的宣傳手冊,來為患兒提供營養知識,鼓勵患兒采取積極的飲食方案。③用藥指導:藥物指導上,保健醫生應結合藥代動力學,確定患兒最佳的用藥時間,用藥期間密切對患兒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及時判斷患兒的不良反應,有針對性的做好處理。④口腔護理:口腔潰瘍、干燥癥狀是營養不良患兒容易出現的癥狀,口腔護理是用局部涂藥的方式來控制炎癥。經為患兒家長的宣傳教育,將口腔工作落實到位。葛明慧[5]學者在研究中為收治部分患兒應用保健方法:結果得出:在這種保健方式下患兒的營養不良糾正率、健康行為規范率較高,患兒食欲恢復至發病前時間、精神不振消失時間均較短,家屬對保健知識掌握評分較高(P<0.05)。小兒營養不良健康指導中所用的健康保健方式,可為患兒家屬供應諸多健康宣傳教育,對患兒的口腔、飲食進行干預。有效提高家屬對患兒營養不良疾病的了解,另外還可確保患兒日常得到足夠的照顧,保障其健康成長。
①保健活動在開展時,需結合不同階段兒童智力與運動發育制定科學的營養、行為指導建議。人工喂養兒童時,應結合兒童個體發育狀況設置科學的營養方案,為家屬供應輔食,詳細對營養菜單做好記錄[6]。②注重患兒運動指導,囑咐患兒家屬于日常生活中維持兒童每日的運動量,控制每日時間于20-30min,運動量不宜過大,戶外活動可幫助兒童的成長,家長應盡量帶兒童去戶外曬太陽,選擇對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動[7]。③日常生活中,兒童熱量難以補充過剩,特別是應避免食物蔗糖,以免兒童產生高血脂狀況。這對長時間住院治療的患兒而言,每日所取的蛋白質含量應控制于1.1g/kg,以免暴飲暴食現象的出現。④飲食纖維可劃分成不溶性、可溶性兩類。不溶性纖維中,包含構成植物細胞壁成分,因為膳食纖維無法消化,可保持水分的充分,能夠幫兒童排泄,預防便秘的出現[8]。需注意的是,補充膳食纖維時若補充量較多,容易誘發其他機鹽的不平衡,應由醫務人員對兒童家屬進行飲食指導,以免食物纖維攝入量過多。富楓[9]學者在研究中對收治的部分患兒實施保健指導,患兒的預后得到良好的改善。作者表示:保健指導對營養不良患兒的實施,能夠全面提高治療效果,幫患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文中表示充足的營養是人體正常發育的重要物質基礎,當前研究中發現營養不良是全球范圍內影響兒童成長的主要因素。兒童若出現營養不良,生長發育會受到影響,無形中會對其他疾病的出現創造優質條件,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影響極大。
兒童階段健康情況對人的成長尤為重要,這階段中,激發兒童潛能,能夠對兒童的體格的、心理成長起到幫助作用,還可培養兒童良好的習慣。臨床認為,這一階段中,為兒童實施科學的保健活動能夠有助于學習的改善,能夠幫兒童健康成長。為兒童行營養保健時,具體的保健形式可按兒童對營養的耐受度進行調整,不能一味為兒童增加營養液,預防營養過剩問題的出現。
綜上所述,為兒童實施保健活動時,可選建立在兒童發育、行為基礎上的保健護理指導,這類保健方法有助于養成患兒良好的生長狀況,對患兒的健康成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