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太慧
(荔浦市婦幼保健院,廣西 荔浦,546600)
沙眼衣原體屬于一種專性胞內寄生特征和雙相循環發育周期的病原微生物,具有網狀體、原體兩種形態,前者是一種復制形態,無感染性,而后者感染性強,是一種侵入細胞形態,上述兩種形態可相關轉化[1]。現如今,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性傳播疾病病原體即沙眼衣原體,其可引發機體廣泛感染,例如宮頸炎、非淋菌性尿道炎、盆腔炎、輸卵管炎等,同時其還能引發其他部位感染,例如關節炎、沙眼等[2]。有學者提出[3],沙眼衣原體感染會引發、促進人乳頭瘤病毒持續感染,甚至可能是單獨誘發宮頸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沙眼衣原體感染患者病情復雜、遷延不愈,除部分反復感染外,大多數為持續感染狀態,可刺激局部組織慢性炎癥反應和纖維化,并引起輸卵管粘連、輸卵管性不孕等嚴重后遺癥。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于2001年調查顯示[4],世界范圍每年新發病例年約有8 千萬余人,因缺乏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往往發生于貧困、偏遠地區。2008年調查顯示,雖建立了沙眼衣原體防控指南,廣泛應用抗生素,但每年新發病例仍持續提升,高達1 億余人。美國每年用于沙眼衣原體感染的直接醫療費用高達5 億美元。
在體外實驗中,沙眼衣原體經有害因素處理可觀察到一種形態異常的變異體出現,變異體保持活性,但不具備分裂能力與感染力,是持續感染的標志。這種變異是可逆的,當體位誘導因素去除后,變異體可轉化為具有感染能力的原體[5]。相較于急性感染狀態,處于持續感染狀態的衣原體基因轉錄和蛋白質合成過程均有所不同,甚至出現基因轉錄增強而蛋白質合成降低的解耦聯現象。變異體缺乏對宿主細胞的感染力,喪失分裂能力,導致細胞培養法、急性感染金標準在診斷衣原體持續感染中受到一定的限制。現如今,有學者發現,持續性感染與急性感染沙眼衣原體經Giemsa 染色后在顯微鏡中的表現存在顯著差異,可在實驗室條件下,迅速判斷衣原體是否處于持續感染狀態。但該診斷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直接用于體內感染的分析。
衣原體持續感染狀態是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一種衣原體慢性感染的存在形式,其在體外實驗中表現為異常增大的網狀態(>2000nm),但尚缺乏診斷標準[6]。沙眼衣原體持續感染相對隱匿,往往采取實驗室技術進行診斷,例如抗原檢測、細胞培養等,但整體檢測效果不佳。取病變部位組織行超薄切片在顯微鏡下出現特殊形態的衣原體是持續感染的有力證據,但由于衣原體持續感染主要發生于生殖道,取材較難,操作復雜,難以給予快速診斷。且有臨床研究顯示[7],抽取輸卵管阻塞、異位妊娠患者的宮頸、陰道、宮腔或輸卵管組織開展沙眼衣原體核酸檢查,陽性率僅35%左右,不利于臨床檢查。有研究顯示,急性感染后衣原體若徹底清除,機體內衣原體特異性抗體通常為陰性或滴度較低,而輸卵管性不孕、異位妊娠的人群中衣原體抗體滴度相對較高,特別是criSP60 抗體的滴度顯著提升,提示抗體檢測在診斷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持續感染特別是相關嚴重后遺癥方面具有一定價值。
3.1 血清CT-IgG 檢測Punnonen 等人首次提出,血清CT-IgG與輸卵管阻塞具有相關性。超過3/4 的輸卵管堵塞患者,血清CT-IgG 呈陽性反應,輸卵管性不孕患者的血清CT-IgG 水平明顯高于輸卵管暢通的不孕女性或非不孕女性[8]。但血清CT-IgG檢測的特異性有待提高,不能鑒別既往感染與持續感染;同時,使用屬特異性抗原LPS 檢測血清CT-IgG 可能會與血循環中肺炎衣原體抗體發生交叉反應,導致結果假陽性。
3.2 沙眼衣原體熱休克蛋白(cHSP60)特異性抗體人熱休克蛋白(hHSP60)與cHSP60 氨基酸序列具有較高的同源性,可達48%,因此cHSP60 引發的針對人體自身hHSP60 的交叉反應曾被認為是導致輸卵管性不孕的重要因素。相較于輸卵管正常的不孕女性,輸卵管性不孕女性的cHSP60 特異性抗體IgG 顯著提升,但hHSP60 特異性抗體水平無差異。說明沙眼衣原體主要經自身感染途徑引發輸卵管性不孕,衣原體持續感染狀態生物標記物時,應選擇cHSP60。
3.3 CT443 和CT381 特異性抗體CT443 和CT381 特異性抗體聯合檢查,能有效預測輸卵管不孕的風險,其具有較高的特異性與敏感性,可鑒別輸卵管性不孕女性和生育能力正常女性。
現如今,臨床普遍認為沙眼衣原體生殖道持續性感染是造成輸卵管阻塞等慢性盆腔炎及其后遺癥(例如輸卵管性不孕等)的主要因素,而衣原體急性感染并不會引發上述后遺癥。對臨床上懷疑沙眼衣原體持續性感染的患者,血清抗體檢測是可行的實驗室輔助診斷方式。血清CT-IgG 特異性需進一步提升,其難以兼備沙眼衣原體持續感染與既往感染,而聯合高敏C 反應蛋白可有效評估輸卵管阻塞風險;cHSP60 具良好的特異性,可有效提升CT-IgG 的陽性預測值,增加其敏感性。CT443 和CT381特異性抗體是較好的鑒別沙眼衣原體急性和持續感染的生物標記物。借助新技術尋找更靈敏、更特異的血清生物標記物,可望成為未來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