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睢寧縣雙溝第二中學 甘秀泉
伴隨著新課改標準的逐漸落實,開展實踐活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顯。為了真正提升學生的能力,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需遵從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保持循序漸進的教學進度,鍛煉學生的演譯推理能力;緊密聯系生活,提升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做出科學評價,促進學生良性發展。
第一,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可真正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還能鍛煉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可有效提升其動手實踐能力,而這可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在一個實踐活動中,學生都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發揮自己的優勢和長處,積極與他人配合和交流,這樣才能取得較為理想的實踐效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逐漸向實踐型、應用型人才的方向發展和成長。
第二,有利于數學教學的創新。在數學教學中,實踐活動的開展是一項重大變革,能夠有效改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固有印象,突破常規教學模式的束縛和影響。在實際開展實踐活動前,教師同樣需要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需要全方位了解學生,準備好各種教學工具。
同時,教師還需要重視學生團隊的組合與搭配、場地的選擇以及活動流程。而這些可以實現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推動數學教學的改革,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和知識素養的同步提升。
第一,生活性。實踐活動具有明顯的生活性,通常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可有效鍛煉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還能使其發現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存在的關聯。如果實踐活動脫離實際生活,那么將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法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必須始終堅持生活性原則,直接采用生活中的素材和內容,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積累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全身心參與到實踐活動中。
第二,趣味性。無論是何種學科的教學,興趣都是重要的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關鍵引導者。數學知識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存在一定的難度,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畏懼感。實踐活動的開展可為學生興趣的激活搭建平臺,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全身心參與其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在逐漸探索的過程中發現數學的趣味性,改變常規的印象,還能取得較為理想的學習效果。
第三,開放性。開放性指的是教師能保證形式的豐富多彩、內容的新穎生動,同時還存在思路因人而異、條件不完善、方案靈活多變、結論不確定等。在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活動形式時,教師需始終秉承開放性的原則,切勿格式化,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并設計詳細計劃,爭取每一次實踐活動都能帶給學生不同的學習體驗。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長期束縛和影響下,很多教師都習慣于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難以在第一時間進行調整和優化。雖然新課改已經明確指出,教師必須在實際教學中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但短期內仍舊會有很多教師難以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針對此類問題,教師應嘗試了解實踐活動,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全方位分析學生,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設計實踐活動,借此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例如,在教授三視圖的內容時,教師就可根據多種因素設計實踐活動。在正式活動前,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材料,并提出此次活動的任務:動手設計,利用現有的材料制作出一個立體幾何圖形,并觀察這些立體幾何圖形,繪制出對應的三視圖。在實際搭建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重新思考和分析立體幾何圖形的整體框架,加入自己獨特的理解。之后,學生需要展示各自繪制的三視圖,由其他學生進行觀察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會得到有效提升,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體幾何的知識。
學生能力的提升并非短期就能實現的,需要進行長期的積累和沉淀。在每一個實踐活動中,無論是教師和學生都應當做好充足的準備。教師需要保證實踐活動的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開放度,同時還應當保持漸進性和梯次性,能由簡及難、由淺及深,使學生能在循序漸進中掌握數學知識,而這也能有效強化學生的思維過程,為其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如果教師能始終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那么在長期的影響下,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將會得到明顯提升。
例如,在教授有關勾股定理的內容時,教師可先構建教學情境:“畢達哥拉斯曾經去朋友家玩,他發現地磚上有等腰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邊長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個邊。他在仔細觀察后發現,這三個正方形的面積存在一定的關系,你認為如何才能確定這一關系呢?”利用這一問題和情境引導學生,逐漸引出“網格探究法”的內容。在完成這一步驟后,教師可進行示范教學,利用幾何畫板繪制出一個直角三角形,并畫出以直角三角形三條邊作為邊長的正方形,引導學生對這些圖像進行探究和分析,如圖1 所示。
之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做出假設,如果網格中每個小正方形的面積為1,那么三個正方形面積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將網格中的格點作為頂點,繪制出如示范類似的直角三角形,并繪制出對應的正方形,探究這三個正方形面積的關系。
這一案例具有較為明顯的梯次性,可讓學生從簡單的內容入手逐步探究和分析,還能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使其能從自身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同類型的問題,真正參與到實踐活動中,真正實現個人能力和思維的提升。
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數學也給生活帶來較多的便利和影響。生活化教學也是當前素質教育提倡的教學方式,可實現學生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本身實踐活動也與實際生活存在緊密關聯,因而需要教師保證實踐活動的趣味化和生活化,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諸多問題。
例如,在教授相似三角形的內容時,教師就可開展一節有趣的活動課,并提出活動任務:“選擇合適的方法和工具,測量操場上旗桿的高度、樹木的高度。”在完成任務的發布后,教師可在尊重學生意愿的情況下,將其分為多個合作探究小組。之后,各小組的學生需要積極分析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有的小組選擇使用標桿的方式,有的小組選擇使用鏡子的方式,還有的小組選擇使用影子的方式。各小組的學生共同分析、相互配合,測量出旗桿和樹木的高度,完成實踐報告的撰寫。在完成活動后,學生需要相互交流和溝通,評價和分析這些測量方法的優劣,分析出現誤差的根本原因。之后,教師還可為學生提出一些解決生活問題的任務:“政府決定在家鄉的河上再搭建一座橋,你能否確定這座橋的寬度呢?”這一任務可鍛煉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逐步夯實其知識基礎。
僅從某一方面能力和素養的角度進行評價,必然會導致評價內容不夠全面,無法幫助學生提高和完善自己。因此,在開展實踐活動的教學評價時,教師必須綜合考察學生多方面的情況,實現全方位的關注,逐漸錘煉學生的技能素養,使其能實現由內到外的全面發展和成長。
總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認識到實踐活動的重要性,開始秉承以生為本、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逐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演譯推理能力、應用知識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使其能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