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
(廣西國際壯醫醫院明秀分院,廣西 南寧,530001)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種原因導致心臟結構和(或)功能的異常改變,使心室收縮和(或)舒張功能發生障礙,從而引起的一組復雜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疲乏和液體潴留(肺淤血、體循環淤血及外周水腫)等,是心血管疾病終末期表現和最主要死亡原因[1-2]。臨床目前針對本病更注重改善患者心臟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以延長壽命,故需要努力提升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以確保其全面配合各項干預措施。
1.1 患者自身因素文化程度是評估CHF 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重要預測因子,患者文化水平越低,其自我護理能力越差[3]。文化水平較高的患者通常具備良好的學習領悟能力,其能夠通過各種途徑(如書籍、網絡等)自主學習與疾病相關的內容及知識點;且此類患者在與醫護人員溝通過程中不會存在較大障礙,對醫師提出的建議采納度較高,從而主動采取自我保健措施。因此,臨床護士針對CHF 患者開展健康宣教過程中應更加關注學歷低的患者,注意言語通俗易懂、突出重點、反復強調,提升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水平。相關研究發現,CHF 患者中年齡較大者對用藥、飲食運動等方面的醫囑遵從性及自我護理均處于較高水平;若病情允許情況下,這類群體采取措施處理自身健康問題的主動意愿比年輕患者更強烈[4-5]。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可能與年輕患者生活工作壓力重,無暇管理自身疾病,導致其自我護理能力低下。
1.2 家庭成員有報道指出,家庭在支持CHF 患者參與自我護理措施、增強其自我效能等方面均起到關鍵性作用,其認為家庭成員的親情關系以及家庭成員的配合護均對心衰患者自我護理造成一定影響[6-7]。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心衰患者均需要獲得家人的支持以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故家庭照顧者的情緒狀態及健康素養與患者自我護理、維護及管理等行為密切相關。張艷杰[8]等人研究中,Pearson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老年CHF 患者照護者的健康素養與患者自我護理均呈正相關(r=0.757,P<0.01),多元回歸分析提示,照護者的健康素養也是影響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主要因素(β=0.292,P<0.01)。
1.3 經濟能力家庭收入偏低主要為農民、工薪階層體力勞動者等,這類群體通常無固定收入、醫療資源可及性差,無空余時間學習疾病及自我護理技能等相關知識,導致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較差[9]。因此,臨床培養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重點人群為此類低收入家庭患者,尤其是月收入不足2000 元的家庭,醫務人員在選擇治療方案時盡可能考慮到患者自身經濟承受能力,并為其提供有效且經濟實惠的醫療支持,促進患者疾病康復。
1.4 社會因素CHF 患者自我護理能力還可能與疾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10]。CHF 病情越嚴重,患者機體活動能力受限情況越明顯,心功能分級為Ⅳ級的患者通常需要絕對臥床休息,因而無法完成自我護理行為[11]。這類患者因社會角色在短時間內發生巨大轉變而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從而喪失康復信心,嚴重甚至拒絕配合醫療干預,從而導致其自我護理能力低下。
1.5 其他因素此外,反復入院能夠提高CHF 患者對自身疾病的關注度,并激發其自我學習潛能。隨著住院次數的增加,患者接受多次健康宣教干預后,其對CHF 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及對疾病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并學習更多的自我護理技能,從而提升其自我護理能力[12]。
多項臨床研究表明,提升CHF 患者自我護理行為能夠對其病情進展與疾病復發起到良好控制作用,從而顯著降低患者再住院率,并減少病死情況及醫療花費,促使CHF 患者生活質量改善[13]。當CHF 患者存在自理能力嚴重不足或無自理能力情況時,Orem 自護護理及時予以保持呼吸道暢通、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床上活動等完全補充以達到控制病情進展的目的,有助于患者住院期間舒適度提高,緩解其負面情緒;當患者存在部分自理能力或病情改善后,Orem 自護護理應給予部分補充并配合支持教育,如講解CHF 發病原因、日常自我護理注意事項、督促患者開展呼吸訓練并發放日常鍛煉活動記錄表等。
綜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Orem 模式自我護理效能的影響因素主要包含患者自身、陪護因素、經濟能力、社會因素及其他因素,因此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為患者進行干預時,應多考慮這些影響因素的相互作用,為患者提供最適合的干預方案。例如,護理人員針對CHF 患者積極開展延續護理,通過電話隨訪、微信詢問等方式積極掌握患者居家心理狀態,密切關注其情緒變化,積極采取針對性心理疏導工作,不斷鼓勵以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并及時解決患者自我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增強其自我效能,提高患者居家自護能力。此外,臨床護士根據不同年齡段CHF 患者特征提供相應的健康教育,針對年輕患者與年齡超過80 歲的患者予以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