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第一高級中學 楊黨仕
縱觀以往民族地區學校辦學水平,之所以落后于發達地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育觀念落后、教學思想陳舊。積極吸納外部先進教育思想,結合本校發展實際創新教育觀念,是一所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對校內管理開展以及教師教育行為的導向。教育觀念無形,但卻可以指導有形教育工作的開展。因此,要適時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思想。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校校長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層面上的領導。”簡而言之,作為民族地區學校管理者,應當保持一定的思想敏銳性,積極接納和吸收先進教育思想,保持熱情的科研精神。
教育面對的主體是人。民族地區學校要切實提升管理有效性,除了要制定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還需要全程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民族地區民情風俗。學校管理者要以個人的人格魅力對教師和學生形成號召力,從上至下打造和諧的管理與教育氛圍。首先,對待學校教師,要站在教師角度上去關心和愛護他們,一方面,要關心他們的工作成就,為其開展工作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另一方面,要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關心他們的進步提高。其次,對待學校學生,要致力于將全面發展作為教育導向,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讓他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實現有序高效管理,需要通過以下三個原則選拔學校行政管理人才,分別為能者、謀士與干將。能者,主攻教育教學;謀士,善于觀察、思考與總結,能為管理完善和教學發展提供創意;干將,執行能力強,可以貫徹落實校方既定規劃與制度。三個選拔原則,能幫助民族地區學校選拔出優勢不同的行政管理人才,將管理團隊締造成一個擁有完備管理功能的多面手團隊。
不同的行政管理架構層次,要負擔不同的權責。校長是學校教育的靈魂,負責學校管理制度與教育發展的規劃設計;校級領導是各項決議的決策者,負責審核制度是否可以落地執行;中層領導是既定校方管理和教學方針的執行者,確保規章制度有效落地。不同層級領導要恪守管理職責,加強交流,完善合作,以分級管理的形式有序開展校內工作。
在學期剛開始時,便要由學校教導處牽頭,各任課教師輔助,制定好本學期的教學計劃以及對應完成時間,將最終的計劃呈報給教導處,進行最后的審核與落實。對學期教學計劃要秉承全面發展、嚴格落實的原則進行制定和審核,確保學生能夠在本學期的學習中,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除了針對教師的常規教學動作,諸如備課、上課、布置作業、復習以及考核等制定明確規范和要求外,還要以月度為單位,對教師當月開展的教學活動進行點評與分析,深入發掘當月教學活動中的問題,針對不足之處提出完善策略。同時要善于捕捉教師教學活動的閃光點,將其具有特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推廣到全校,并逐漸形成日常教學規范。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激勵教師實現教學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創新;另一方面,通過自審、他審的方式,加強對教學活動開展有效的評估,以結果為導向促進下一階段教學工作的開展,爭取實現“月月更新,月月進步”的教學事業發展規劃。
結合學校日常開展的校本教研活動,作為學校領導要對一線教育開展情況保持足夠的敏銳,要通過不定期“推門聽課”的方式,較為精準地把握教師日常教學狀態和課程質量。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分析教師教學效果,對教師講課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要及時提出,用言簡意賅的語言直指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薄弱點,切忌大而空的點評,而是要針對問題本身,結合自身多年從業經驗,給出具有建設性的指導意見。此外,教導處也要在每月、每次期中和期末針對教師日常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一一進行點評和分析,及時查找問題出現的原因,針對教師教學薄弱項,通過座談會、培訓會的方式對教師教學不足之處進行完善。
沒有目標,教學工作開展便是一團亂麻,缺乏明確指向,那么切實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便成了一紙空談。學校對不同學科的成績有明確的質量要求,不僅僅是平均分這一項,而是綜合將合格率、優秀率這些指標納入在內,貫徹落實培優補差的全面教學目標,針對班級學困生也要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成績,真正做到“不拋棄,不放棄”。以每月、每次期中以及每次期末為時間節點,由任課教師、教研組以及教導處三方共同參與階段性的教學研討,教導處指出學生在學科成績方面的不足之處,任課教師則結合日常教學開展情況,說出當前教學開展面臨的問題,教研組則針對教導處的要求以及任課教師反映的情況做總結和分析,出臺下一階段的教學完善和提升策略。我始終堅持教育教學質量是各級學校的生命線這一準則,通過階段反饋,以結果為導向,審視階段內教學工作開展的不足之處,為下一教學階段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提升民族地區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需要依托強大的師資隊伍。構建優秀的師資隊伍,需要教師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豐富的知識儲備、過人的實踐教學能力、不斷探索求發展的心態以及無私奉獻團結友愛的精神。只有具備以上這些素質,才稱得上是新時代的優秀教師,才能以身作則教導好學生。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我們身邊充斥著大量信息,學生接收信息的途徑更廣,見識也更為廣博,教師要教好學生,需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學習與提升自我。
與此同時,校級領導也要堅持將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兩種學習方式有機結合。集中學習是指整合內外部教學資源,選拔本校優秀教師和聘任外校名師到校內做報告,號召我校教師向同事、前輩、專家學習。分散學習則是校方要為教師構建學習平臺或者有針對性地推薦學習內容,引導教師逐步提升和完善自己。
擬在未來工作階段中,通過一系列教研活動的開展,提升校內各年級教育教學能力。具體以月度、季度為單位,開展學科賽課競賽,由備課組集體研課,提升年級的協同科研作戰能力。針對新入職教師,開展新教師匯課競賽活動,以老教師、新教師為一組展開教學競賽,通過這種老帶新的方式,幫助新教師快速適應民族地區學校的教學環境和工作環境,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
如果只有規劃和落地執行,卻沒有定期總結科研成果,那么階段內開展的科研過程和教學結果便無法有效指導下一階段的科研開展,不利于民族地區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可持續提升。定期總結科研成果的重要意義,首先在于通過總結成果,找尋優勢點和閃光點,加強后續的運用推廣;其次在于提升教學研究成果,形成階段性的報告,比對不同教育階段時期的提升路徑和提升效果;最后是幫助具體的任課教師揚長避短,強化自身優勢,形成教學特色。
綜上,面臨當前國內民族地區學校教學資源匱乏,教學水平滯后等問題,要結合民族地區教學特點,立足自身,時時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思想,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教育教學提升活動的始終;通過優化民族地區學校行政管理人才結構、完善民族地區學校行政管理機制的方式來創新學校管理方式;以制定規劃、優化過程、定期指導、階段反饋的方式來優化民族地區學校的日常教學管理;最后結合民族地區校本科研攻關,實現民族地區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