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 賀 娜
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教育一般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大部分組成,學校教育是主體,家庭是基礎,社會教育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繼續延伸和發展,三者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其中,家庭是兒童出生后最先接觸到的環境,也是兒童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而父母作為家庭中和兒童接觸最多的人,會在無形之中對兒童的個性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而兒童個性發展的優劣,將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未來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態度。由此可見,家庭環境對兒童個性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先導作用。家庭環境,由家庭意識、家庭行為、家庭物質三方面組成。家庭意識,反映家庭成員共同的道德理念和思想意識,用以約束家庭成員的行為,涵蓋價值理念、審美觀念及理想觀念等;家庭行為,反映家庭成員各種活動的行為規范,涵蓋體育運動、學習等;家庭物質,反映家庭成員的生活環境,涵蓋經濟收入、支出及衣食住行等。
家庭環境是指以家庭這一社會群體為核心形成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 既包括物質環境,也包括精神環境。兒童健康成長發展離不開良好家庭環境所提供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
研究表明,不同個性特點的人,對育兒及家庭關系等方面有著不同的態度和認識,這也決定了他們以后教養方式的不同。而這些態度和認識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兒童的個性發展。家庭是兒童最先接觸的環境。父母作為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的行為。加上兒童普遍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家長的個性與行為方式都會反映在兒童身上,這種行為習慣一經養成,便會成為兒童的性格。如果父母性格急躁,經常發脾氣,或粗心大意,辦事不認真,兒童耳濡目染,便會逐漸習得父母的不良行為。
家庭作為最基本的社會單位,有著不同的氛圍和結構。家庭結構的不同會影響兒童的個性發展。包括單親家庭、獨生子女家庭、主干家庭及留守家庭。以單親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為例,單親家庭是指僅由母親或父親所教養的家庭,在這種情況下,兒童很容易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而獨生子女家庭是家庭中只有一個子女的家庭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兒童由于缺少兄弟姐妹,很少去關心別人,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合作精神的性格。
家庭經濟情況的不同,直接決定著教育觀念與行為的不同。在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里,父母大多屬于專制型家長,強調兒童的順從;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里,父母大多屬于權威型家長,重視培養兒童的獨立性與創造性。有研究表明:家庭經濟條件的優劣與兒童個性的發展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
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個人素質將會直接影響到兒童的個性。一般來說,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就越重視兒童的教育,越有可能為兒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但在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家庭環境中,家長的言行舉止有一些不恰當之處,會起到錯誤的示范作用,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
不同的家庭氛圍會對兒童的個性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在氣氛緊張、父母關系不和諧的家庭中,兒童通常性格比較急躁、粗暴。如果父母經常吵架,這會給兒童心理上帶來過多的負面情緒,增加兒童的心理負擔。這對于還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兒童來說,很容易情緒緊張、患得患失。但在氣氛和諧、父母關系融洽的家庭中,幼兒通常性格開朗大方,也會有更多的精神力量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健康生活。
父母教育觀念的不同,對兒童的認知發展、個性形成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直接影響著教養行為,這也造就了兒童的不同個性。一般來說,家長的教養行為主要有四種類型:權威型、專制型、放縱型及忽視型。
權威型家長,即“恰當要求、恰當反應”型家長。這一類型家長對子女有合理的要求,有控制而風格靈活,具有較高的民主意識,能夠尊重和理解兒童的個性和獨立性。在權威型教養方式的影響下,兒童通常積極樂觀,有主見,更容易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并具有很強的認知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專制型家長,即“高控制性”型家長。這一類型家長要求兒童絕對服從自己,完全忽視兒童的自身需求。在專制型教養方式的影響下,兒童通常會極度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內心壓抑自卑,不僅會給兒童造成巨大的心理創傷,甚至會影響兒童今后的人生。
放縱型家長,指對兒童充滿積極的態度但缺乏控制力的父母。他們很少會對兒童的錯誤行為進行懲罰,也很少不滿足兒童提出的物質要求。在這種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兒童通常會與父母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但往往缺乏責任感和自制力。
忽視型家長,指既忽視兒童需求又缺乏控制力的父母。他們對兒童缺乏應有的關注,也對兒童的任何行為缺乏應有的反饋。在這種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兒童通常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和沖動性,很少為別人考慮,很容易出現不良行為。
在家庭氛圍和諧、父母關系良好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兒童,通常性格較為樂觀。對此,當父母在處理家庭成員關系時,要把握好適度的原則,避免過度溺愛兒童。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予理睬,或采取冷處理的方式。當兒童停止哭鬧,家長應告訴兒童他剛才的行為是錯誤的,并及時要求改正。這樣既能讓兒童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能避免兒童形成霸道強勢的性格。與此同時,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也是教育好兒童的前提。在兒童個性培養過程中,家長應充分尊重和信任兒童,理解兒童的需求,認真傾聽兒童的心聲,進而養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促進兒童良好個性發展,應合理運用鼓勵和批評方式,形成謙虛勤勞的個性特征。現代家庭大多只有一個孩子,不少家長對兒童的日常起居都全權包攬,對孩子犯的錯誤也是視而不見,很容易養成兒童不良的個性特征。對此,家長應及時指出孩子的缺點,不讓孩子滋生驕傲情緒;但也不能一味地批評指責,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這會造成兒童自卑的心理。與此同時,家長應讓兒童學會自力更生,如自己拿玩具、穿衣服、洗手等,還可讓兒童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如掃地等,激發兒童的勞動興趣,提高兒童的自理能力。
促進兒童良好個性發展,應為其提供更多與人交往的機會,形成合作團結的個性特征。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兒童缺少同伴之間相互合作、互相幫助的實踐機會。對此,家長應多帶兒童出去玩耍,鼓勵孩子多多參與集體活動。讓孩子將自己的玩具或圖書分享給小伙伴一起玩,培養兒童的分享意識,讓兒童快樂健康成長。與此同時,家長還應有意識地給兒童一些磨煉,不斷鼓勵兒童去克服困難,激發兒童的自信心,并讓兒童學會積極勇敢地去面對困難,進而培養兒童為樂觀勇敢的個性特征。
促進兒童良好個性發展,應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作用,加強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溝通交流。有時候,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沒能結合好,歸根結底是由于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不足。對此,教師應認真了解兒童的家庭環境,定期開家長會,及時向每一位家長匯報兒童在校期間的表現。并從學校的規章制度、兒童學習習慣的培育及兒童個性的引導方面,向家長做出詳細的要求和說明,讓家長配合學校工作,督促兒童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學校布置的各項任務。同時,學校可借助微信、微博等現代化通訊工具,及時向家長推送相關信息。家長也可利用平臺,反映學校日常管理或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搭建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溝通的橋梁,促進家校共育作用的發揮,從而為兒童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綜上所述,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家庭環境又是兒童個性形成的基礎。父母作為兒童人生的首位老師,其言行舉止、性格特點及教育方式對兒童未來個性形成和發展起著決定作用。對此,要想使兒童養成良好的個性特征,必須合理使用批評和鼓勵等方式,磨煉兒童的意志,創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使兒童形成積極樂觀的性格,注重合作品質的培養,提供更多與人合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家校共育作用,讓兒童逐漸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