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嬌嬌(寶雞文理學院)
中共十九界四中全會上表明,我國要不斷堅持、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體育是我國的第三產業,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體育產業的進步。我國對體育產業的投資不斷加大,使得體育健身成為了全民健康生活的理念,大學生的體能素質和運動意識較強,更加追求高質量的體育運動,因此帶動了高校體育經濟的發展。高校逐漸成為體育經濟增長最快的載體。高校體育產業要以社會經濟體制為基礎,以符合市場的需求為發展方向,緊跟時代的發展潮流,推動高校體育經濟向產業化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與進步,體育產業的發展為國民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高校體育作為年輕與力量的象征,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重心。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高校體育發展經濟化是時代的要求,高校要正視并緊跟這一趨勢。高校體育的主體是擁有勇往直前體育精神和高學歷、高素質的青少年人群,大力推動了是我國體育經濟產業化發展。高校的科學研究技術較為先進,有利于加快體育事業的技術發展和運動項目的改進。高校開放的教學環境在不影響學生學習的情況下可以向社會呈現校園體育科技的發展,有利于以校園為中心推動社會的體育經濟發展,另外也會引進社會資源的支持,促進高校體育產業資源的應用。所以,要想將高校體育產業向著健康、經濟化的方向發展,就要將高校體育專業、青年大學生、體育設施等資源充分融合,相互作用,多方面促進高校體育向市場化、產業化方向轉變,推動高校體育事業與市場經濟體制的融合發展[1]。
目前我國的體育事業仍處于緊張的發展時期,想要加快發展步伐就要先從體育資源占比較大的方向入手。高校是青年人才較為集中的場所,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會帶動周圍社區和居民的參與,有助于擴大社會體育事業的影響力,從而爭取到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與扶持力度。從生態環境來看,高校的體育資源是可持續開發的資源,在向產業化轉變的同時,可以促進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與完善,宣傳新型體育教育理念,與社會市場經濟向結合,有利于加快我國體育產業經濟化的步伐。體育資源的持續開發,可以引起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相互合作與影響,可以增大體育產業化的經濟效益。高校體育經濟化發展的目標是推動體育事業以市場經濟為背景,促進高校的教育事業發展和我國體育經濟化理念的轉變,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前進,合理開發高校體育資源,提高整體教育水平,給社會帶來持續經濟效益。
高校管理層對體育發展的支持度和對體育經濟發展理念的了解決定著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當下,以文化教育為先的教育局面使得很多高校以及高校領導沒有將體育經濟發展作為教學主要任務,因此忽視了體育經濟的發展,錯過了體育經濟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高校嚴重欠缺對體育與市場經濟的融合發展理念的認識,高校體育專業和其他專業的體育課程都缺少與市場的緊密聯系,體育市場化發展進程緩慢,導致目前高校體育經濟的發展依舊停留在初級階段,沒有形成一套完整、先進的體育經濟發展理念。高校與市場的關聯與合作處于薄弱階段,市場沒有察覺到高校體育經濟對市場經濟的作用。雖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經開始注重體育活動和體育專業的發展,但對于體育市場化理念的認識還不深刻,對體育課程的改革力度還不夠,大多數高校兩周內只有一節體育課,體育經濟提升不明顯,且體育場地、設施長期閑置造成資源浪費[2]。
由于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高校體育經濟在摸索前進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不利情況,高校體育產業發展模式不健全、體育經濟建設缺乏科學性、體育經濟發展與市場經濟脫軌等問題,都阻礙了高校體育產業化的發展。高校體育經濟發展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經營管理的模式和人才的選用同樣重要,體育事業的經濟化會受到自身以及社會多方面的考驗與沖擊,高校體育產業經營與管理人才是體育經濟得以穩定快速發展的基礎保障,但是當下高校體育事業發展管理模式陳舊,新型管理人才欠缺,導致了高校體育經濟管理模式低效、組織結構不合理,體育產業經營不佳,阻礙了高校體育經濟的穩定發展。
高校體育向產業化方向發展是一種創新的體育經濟發展模式,高校體育經濟的發展走經濟化的路徑需要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與資金補助,但是在此之前人們對高校體育經濟理念的認識與關注并不高,社會重視程度較低,相關政策的支持較少。因此,當前我國高校體育經濟化發展面臨的問題眾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扶植推動高校體育經濟的前期發展,給高校體育產業經濟化帶來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法律自信。
高校應盡快改變傳統教育理念,將體育教育追求的方向由事業型轉化為產業型教育。高校體育事業的市場化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首先高校領導要對高校體育專業的未來發展有充足的信心與行動支持,了解當下體育市場經濟的風向標。需要高校管理人員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體育理念,深刻意識到體育市場化給高校和社會帶來的巨大效益,并及時改革傳統教育體制,結合時代背景,發展體育經濟項目,推動高校體育經濟化發展進程。校企合作模式就是很好的一種經濟化發展路徑,目前已經有高校開始規劃體育產業的校企合作。在學校和企業友好的利益關系上,借助企業的知名度和市場資源,給高校體育事業帶來市場拓展項目和市場化經驗;同時高校體育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創新,不僅給企業儲備了人才,也提高了企業的社會形象。高校和企業各取所需,互利共贏,共同促進體育事業的經濟化發展[3]。
高校具有與社會不同的教育資源、體育資源、人力資源,這些資源的充分利用與創新,可以為體育經濟化發展提供很大的便利。大學是青年人才聚集地,他們普遍具有高學歷、高素質和對體育事業的高度熱愛與追求,因此高校體育事業擁有豐厚的技術和科研人才資源,為高校乃至社會的體育產業經濟化發展提供創新科技和技術支持;另外,高校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面發展的重要場所,他們有著對體育事業的新奇的想法、快速的行動力和活潑開朗的性格,充分體現出年輕群體的活力和精神,科學地引導其向體育事業的方向發展,可以為高校體育事業帶來人才儲備和創新思想,有利于促進高校對新時期體育經濟化發展理念的認同,加快市場經濟背景下體育產業化發展速度;高校地理位置和人文特點一般都是比較有特色的,可以有效結合高校天然獨特的地理位置舉辦體育運動項目,靠近河流的學校可以舉辦水上運動,靠山的學校舉辦爬山、攀巖等體育鍛煉。高校特色、有趣的體育活動可以創新體育運動和豐富體育資源。政府對高校教育事業的支持力度較大,高校體育設施與場地等資源也是比較充足的,建議定期聯合企業舉辦公眾體育賽事活動,為高校體育產業轉型帶來經濟收益,在寒暑假時期可以將高校的體育場館等設施出租給社會體育活動,充分利用高校體育資源,給高校帶來經濟收益以支持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為體育產業帶來經濟化發展動力,推動高校體育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4]。
高校體育產業市場化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營管理人員的作用尤為重要,關系到制定的體育產業經濟化的規劃是否科學、合理,管理制度是否完善。高校經營管理人員的傳統管理方法無法適應體育產業的經濟化發展,新型管理人才較為缺乏,應大力招聘經營型人才,在對高校進行基本管理以外,也可以結合市場經濟對高校體育產業經濟化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與發展規劃。
在充滿競爭的體育市場背景下要想做到全面深化改革發展,要依據市場發展方向不斷改進更加科學的體育產業發展規劃,發揮出市場經濟在體育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性意義,提高體育產業的經濟競爭力。在新時代市場經濟的主導地位下,高校體育產業經濟化發展是長遠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各高校在體育產業從傳統教育型向市場經濟型轉變的過程中,要堅定經濟化轉變的理念,最大化利用高校的體育資源,培養經營型管理人才,不斷改進高校體育發展制度,以促進高校體育經濟的健康、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