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東城中心幼兒園 謝秀紅
在幼兒教育活動中,貼近幼兒現實生活的游戲是極富價值、極具影響力的實踐教育活動之一。而傳統文化作為凝聚民族風貌、民族精神鮮明的資源,擁有多元的形態、博大的內容,蘊含了大量教育資源。鑒于此,幼兒游戲與傳統文化資源的有機整合不僅能促使幼兒在輕松有趣的氛圍里學習知識、提升能力,還能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及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有效落實,在幼兒游戲中加強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應用既是深化改革的內在需求,又是改革的重要方向和趨勢。
首先,這與幼兒教育特征、幼兒成長規律相符。新時代的教育旨在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傳統文化資源融入幼兒教育,可以滿足幼兒天真活潑、好玩好動的天性,適應全面發展需要。傳統文化資源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兼具歷史底蘊、時代氣息,民族氣質鮮明,如果教師通過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把傳統文化資源融入幼兒游戲活動,對幼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勢必大有裨益。其次,這與幼兒發展目標、學習內容高度契合。傳統文化資源具備真善美的價值導向,高度契合幼兒教育活動的價值向度,將其融入幼兒游戲可以使游戲活動更具豐富性、趣味性,幼兒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也能積累知識、經驗。與此同時,傳統文化資源含有大量德育元素,可以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優良品德,健全幼兒人格,為幼兒未來的成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幼兒游戲必然涉及一些道具的制作和環境的創設,教師在制作游戲道具、創設游戲環境時可以融入傳統文化資源,賦予道具和環境傳統文化特色,使幼兒主動積極地參與游戲活動,得到更全面的鍛煉。具體而言,教師要加強對戶外場地的利用,科學劃分游戲區域。我園戶外場地寬闊,有樹蔭、草地、草坪,非常適合孩子玩游戲,教師劃分好游戲區域之后投放一些富有傳統文化特色的道具,借此吸引幼兒參與。例如:教師可以在走廊、樓梯、院墻等位置掛一些傳統游戲的浮雕圖片,如舞獅頭、龍舟頭、踢毽子、跳皮筋等圖片,這些形象生動、生活氣息濃郁的畫面給幼兒以引導,使其主動探究、模仿。教師也可以把游戲場地設置為不同的顏色,讓幼兒玩數字格、房子格、迷宮格等傳統游戲,孩子在游戲中既習得數學知識又鍛煉了身體機能。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用廢舊物品制作游戲道具、構建游戲環境,在展現傳統文化的同時滲透環保意識。例如:舞獅子游戲,用廢舊紙箱制作獅子頭,并組織幼兒收集家里顏色各異的圍巾,用圍巾制作獅子的身體,或者懸掛在游戲區域,裝扮游戲環境,既輕便又環保。又如:賽龍舟游戲,用膠帶將廢舊紙箱連接在一起制成龍舟,方便幼兒玩游戲時使用。教師也可以用廢棄的布塊、布條、PVC管材等可回收生活材料制作道具、布置環境,體現傳統文化特色,有利于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欲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教育不僅要與幼兒發展需要相符,還要具備挑戰性。這意味著教師不僅要掌握幼兒發展需求,還要基于兒童最近發展區設定游戲活動內容,引入有趣的傳統文化資源,促使幼兒深入了解傳統文化。例如:童謠是反映兒童興趣、源自兒童生活的傳統文化瑰寶,是組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在幼兒游戲中引入童謠資源可以更好地體現傳統文化,豐富游戲內容,進一步提升游戲活動的趣味性。
過去有很多唱著民謠做的游戲,這些游戲一邊唱一邊玩,幼兒很喜歡,只是有些童謠的內容與時代要求不符,需要教師對游戲童謠進行適當的改編。還有一些孩子很喜歡的現代游戲,教師可以搭配童謠改編,賦予現代游戲趣味文化,更有效地激發興趣。例如:跳皮筋的童謠可以通過改變童謠的節奏調整游戲難度,針對能力較強的孩子可以加快童謠節奏,適當提高游戲難度;針對能力較弱的孩子可以減緩童謠節奏,適當降低游戲難度,這樣調整后的游戲內容既能滿足能力強的孩子的發展,又對能力較弱的幼兒有所提升,更符合幼兒發展需求。
除了平時的游戲道具、環境和內容建設,游戲實踐活動的開展尤為關鍵,教師可以結合傳統節令組織幼兒開展游戲活動。傳統節令中的游戲是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沿襲下來的,明確不同節令的傳統游戲,在節日氣氛里開展幼兒游戲活動,可以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例如:在元宵節前后可以組織幼兒玩一玩常見的猜燈謎游戲,把有趣的燈謎貼到五彩繽紛的元宵燈飾上,幼兒一邊賞燈一邊猜測謎語,每一個燈謎都滲透出傳統文化的內涵。有一些漢字燈謎還有助于幼兒了解漢字,感受中華漢字的魅力。在這種游戲形式中,幼兒不知不覺就了解了傳統文化,習得了知識。又如:教師可以在端午節依托濃厚的節日氣氛,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民俗和背后蘊藏的文化內涵。包粽子、賽龍舟、制作荷包等是慶祝端午節的常見方式,這些都昭示人們紀念、感懷先人屈原,教師組織幼兒在端午節玩一玩包粽子的游戲,教給他們包粽子的方法,并且一邊玩一邊聽屈原的故事,感受偉大詩人屈原的崇高民族氣節。通過把握節令,抓住節日契機開展融合了傳統文化資源的系列游戲活動,讓幼兒在玩樂中了解文化、學習文化、傳承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過以上途徑,教師能夠較好地實現傳統文化資源與幼兒游戲的整合,但在游戲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觀察、反思,為幼兒提供適當的引導、支持。換言之,在遵循幼兒游戲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做好觀察和反思工作。一方面,教師要扮演好觀察者這一角色,對幼兒玩游戲的情況進行細致的觀察,了解他們的興趣表現、參與程度,掌握他們的游戲行為,及時發現問題。另一方面,教師要扮演好反思者這一角色,以觀察為基礎對幼兒具體的游戲行為展開分析,厘清產生問題的原因,把問題劃分成:可以推進游戲進程、促進幼兒成長和發展的積極性問題;制約游戲進程、對幼兒發展不利的消極性問題。對待積極性問題應進一步思考它是否會讓幼兒陷入游戲困境,幼兒能不能解決困境,或者需要哪些引導、支持;對待消極性問題則要及時正面干預,指導幼兒解決。
例如:在傳統游戲活動“玩陀螺”之中,教師發現最近一段時間男孩子迷上玩陀螺,一有時間就三五成群圍在一起玩,經常沉迷其中,有時候對教師的口令都無動于衷,就算回到座位,手里也還擺弄著陀螺。對此教師沒有直接制止、批評,而是因勢利導,及時調整游戲活動計劃,組織幼兒進行“陀螺轉轉轉”的游戲競賽,這使得他們玩游戲的熱情更加高漲。過了一段時間,有的幼兒玩陀螺的興致有所減弱,在玩耍過程中甚至出現相互打鬧、投擲等現象,看來單純看誰的陀螺轉得快、轉得久已經對幼兒失去了吸引力、挑戰性。于是我趁機提問:同一個陀螺在哪些地方轉得更快、持續時間更長?在同一個地方什么樣的陀螺轉得更快、持續時間更長?引導幼兒深入探索玩陀螺的游戲,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重新激發游戲興趣。
由此可見,教師對待幼兒興致高漲的游戲沒有強制預設,而是讓他們比賽,在幼兒順利開展游戲活動時也沒有提出過多限制,只注意觀察、反思,在發生打鬧現象時及時介入指導,對幼兒玩游戲給予了充分的尊重,遵循傳統游戲的自然屬性,賦予幼兒自主權,提供必要的指導、支持,使得游戲發揮了育人價值。教師還要注意,對幼兒游戲的觀察、反思是循環往復、不斷攀升的一個過程,觀察和反思也不是彼此獨立的,在游戲實踐中聯系密切、相互交織。只有基于游戲自然屬性做好觀察、反思,才能確保采取恰當的方式,在合適的時間給予合適的指導,鞏固傳統文化資源在幼兒游戲中應用的成效。
總之,傳統文化資源豐富而深厚,利用價值極高,將它應用于幼兒游戲可以構建現代化的游戲活動模式,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提升幼兒的文化素養。在現代化教育改革大潮中,幼兒園及教師要提高對傳統文化資源應用的重視程度,充分應用傳統文化資源開展文化底蘊深厚的游戲活動,在寓教于樂中讓幼兒深切體會祖國的優良傳統,了解更多寶貴的知識和文化,推動幼兒游戲活動建設,有效傳承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