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 孫文婷
圣人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朱光潛先生也說:“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開始入手。”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源遠流長。它以唯美的形式追求和引人向上的精神力量,至今還閃耀著其獨特的魅力。古典詩詞具有道德教化功能,勵志成才功能,美育生活功能。例如:“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古典詩詞是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語文教材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由于古典詩詞的創作有一定的難度,現今古典詩詞的教法一直采用的是誦讀法、鑒賞法、知人論世法等。程千帆先生說:“研究詩最好能夠寫點詩。”“如果我的詩論還有一二可取之處,是和我會做幾句詩分不開的。”由此可見,寫詩對理解、鑒賞詩歌的作用。只有讓學生懂了一些創作詩歌的知識,才能更好地提升詩歌鑒賞水平,對詩歌的鑒賞越來越專業敏銳。可謂創作經驗愈豐富,愈知道詩中奧妙,理解他人的作品愈深刻。
創作古詩詞的首要就是領悟格律之美。無論是絕句、律詩還是宋詞,抑揚頓挫、起承轉合的背后都有著平仄押韻的要求。
“格律知識如同鐐銬,不如新詩自由隨意”,初學者難免會油然而生這種感喟。格律詩的寫作,如同戴著鐐銬跳舞,這個比喻是極其恰當的。其實,漢語本身的特點就是抑揚頓挫,體現在詩歌里的平仄押韻,讓一首詩歌充滿了音樂美。例如:“詩仙”李白的《靜夜思》《贈汪倫》等,因為平仄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廣為傳誦。甚至有學者認為格律詩詩章中的一聯之內在音調上平仄相對,在意義上也虛實相對(偶句)的兩句正好對應了易數的“太極”及其所內含的陰陽相對相生的“兩儀”。由此可見,格律之美,美在韻律,美在和諧。
在熟練掌握了格律知識后,詩詞的創作便能游刃有余。“詩圣”杜甫的《登高》被稱為“古今律詩第一”。此詩八句四對,對偶精巧,用韻講究。頷聯更是成為千古佳句。從內容而言,這首詩表達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情懷。他在格律許可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這些規律,跳出了豐富多彩、精美絕倫的“舞蹈”。當下流行的一些口水詩,內容上寡淡膚淺、無聊空泛,形式上也毫無音樂韻律感,讀起來實在是索然無味。固然是沒有束縛,但也沒有任何美感可言。
縱觀中國詩歌史,無論是詩歌發端的詩經,還是發展到極致的唐宋詩詞,都運用了恰到好處的意象展現美輪美奐的意境。
中國詩歌如茶,含蓄凝練,耐人尋味,這就是意境之美。如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王維的“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些千古佳句無不呈現出美的意境。而意境的營造離不開恰到好處的意象。
在課堂上,我給學生一句“春風來畫里”,讓學生續寫。有學生就只注重平仄押韻,如“春風來畫里,靜夜念家鄉”,意象選擇上就不夠集中緊湊。“春風”到“靜夜”過渡生硬,不如“春風來畫里,吹動一園香”,春風吹動春花,引來滿園的香氣,銜接更為自然。此時再比較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在意象選擇上的精妙就不言自喻了。在了解了這一原則后,學生鑒賞詩歌也會更上一層樓。
例如:閱讀北京卷高考真題,明代作家金鑾的“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十里籠睛苑,千條鎖故營。”題目是柳堤,詩句始終圍繞春江邊的柳堤、柳樹上的啼鶯展開敘述的,意象緊湊,且緊緊圍繞題目而寫。當學生掌握了詩歌創作的這一原則后,學生就會理解為何先寫“春江”“密林”,為何頷聯強調“千條鎖故營”柳樹的茂密,借此要抒發怎樣的情感或哲理,水到渠成,理解鑒賞詩歌也較之從前容易。
中國的詩歌,追求的就是意境美。中國詩歌發軔——《詩經》中,就有不少句子呈現出了熠熠生輝,流光溢彩,讓人回味無窮的意境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詩句讓幾千年來的中國人百讀不厭,回味無窮:秋天的早晨,白露如霜,河水靜靜流淌,蕭疏而曠遠。就在這樣的時間、這樣的地點,一個人出發了,去尋找另外的一個人,不管道路多么險峻漫長,我都會找到她。
學生曾創作了一首《采櫻》,詩文如下:
夏日晴空好,櫻桃葉底紅。
嬉嬉爭采擷,頃刻玉盤空。
這首小詩雖然寫出了夏日采摘櫻桃的歡快景象,但是直白淺顯,少了太多意味。拿來和王維的《相思》比較,境界選取立見高下。王維的《相思》只有二十個字,但是含蓄委婉,語淺情深,言有盡而意無窮。
中國古典詩詞從格律上呈現抑揚頓挫的音樂美,從意境上呈現引人入勝的畫面美,可謂文質兼美,流光溢彩。這是今天直白的口水詩,口水歌無法媲美的。學習古人“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的清新,而不是今天“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的蒼白;學習古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含蓄,而不是傳唱“死了都要愛,不淋漓盡致不痛快”的直白。在文質兼美的古詩詞中不斷獲取靈感,學習表達,才是我們正確對待古詩詞的態度。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情感之美是古典詩詞內涵美的一項重要內容。無論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依依惜別之情,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濃烈思鄉情;無論是“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正氣,還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深沉的愛國情……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這種崇高偉大的情感美,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浩然正氣。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多愛借“春花”“柳樹”等意象表達對春光春景的喜愛,情感抒發缺乏多樣性和深刻性。適時拿出詠物詩中文質兼美的優秀詩歌作品,如白居易的《流鶯》、蘇軾的《紅梅》等,學生一方面會品味出兩首詩歌或抒發漂泊無依的郁郁不得志,或贊美玉潔冰清孤傲超群的品格;另一方面會去思考這些千古流傳的詩句為什么比自己的好,好在哪里,用什么樣的寫作手法在簡短精煉的詩句中表達這樣的情感。對于古人文采的敬佩、情感深厚的感喟又上一層樓。
通過學習古典詩詞的創作,不僅能系統深入地了解古代詩人經典作品,更能學會用充滿表現力的語言表達二十一世紀的學子的志向與情懷。這對于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民族精神凝聚力。
古 書
靜靜深閣里,素衣鎖經文。
悠悠千古寂,只待懂書人。
頌邊塞
大漠長沙卷紅旗,孤城廖戶掩黑門。
長劍折光顫人心,流矢營火斷兒晴。
正是長安通明時,不見邊塞血漂櫓。
壯士斷腕赴國難,男兒本色守家園。
這兩首詩歌是學生嘗試創作的詠物詩,從對格律知識的一無所知到略知一二;從詩詞創作的束手無策到牛刀小試。面對著學生略顯青澀的作品,我被深深感動了,他們感受到了中華詩詞平仄格律的快樂,他們用精短精妙的文字寫出了心中的情愫。他們擁有了用古典詩詞構筑的精神家園,那里有春天的花開,有讀書的樂趣,有愛國的情思。詩詞會滋潤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詩歌也將滋潤山河大地、社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