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華(廣州工商學院)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市場經濟的競爭愈發激烈,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想充分實現自身的企業價值,展現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應確保企業資金的流動。中小企業在開展企業活動時,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企業資金通常由投資與融資兩種方式獲得,融資的意義在于為企業獲得更多的資金注入,為企業的正常運轉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而投資則是為企業拓展發展方向,擴大企業的經營范圍。因此,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要想保證自身的發展,應對企業融資做好充分的管理,制定出針對性的融資管理方案,提高企業的核心價值。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想不斷地擴大自身的經營范圍,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就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企業融資從狹義來講就是將企業將資金進行融通、重新分配,將資金從充足的部門劃向資金短缺部門;而廣義來講就是企業尋求資金的過程。
企業的融資方式多樣,按照渠道來劃分,可以分為兩種,即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內源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對自身現有的資金,進行資金合并,例如折舊、留存利潤等。而外源融資則是企業與外界的金融機構,例如銀行貸款、融資租貸等方式,尋求資金幫助。
按照各企業直接介入經營生產或者經營活動程度不同,企業生產融資方式可以劃分為直接企業融資和間接企業融資。直接融資一般是指企業資金需求供需雙方直接融資形成債權債務關系,例如向企業發行股權抵押融資、商業抵押信用、發行質押債券等債權融資服務行為;間接債權融資是指企業資金需求供需雙方通過其他金融服務中介機構間接融資形成其他債權債務融資關系,如向銀行借款、融資租賃等[1]。
1.缺乏中小企業的融資政策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缺少相關的政策支持,中小企業自身的經濟利益難以在實際的發展中得到有效的保證。雖然已經頒布實施了相關法律法規,但由于缺乏相關專門的權威行政機構,國家相關法律、政策法規無法得到有效實施。此外,相關政策法規的融資政策主要偏向大中型企業,對于中小型企業的融資管理力度較低,制約了中小企業開展內外融資業務的發展,導致中小型企業的融資過程較為困難,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十分不利。
2.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
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市級、政策性為核心的金融擔保服務機構,構成了商業和社會互助金融擔保服務機構“一體兩翼”的金融擔保服務體系。但是,銀行信用抵押擔保業務體系還不完善,對于中小型企業的信用擔保制度仍然有所欠缺,中小企業銀行信用抵押擔保業務的風險沒有得到降低。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抵押貸款機構融資規模小、不系統、不全面、抵御金融風險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制約了中小企業信用貸款擔保資格的取得,使得中小企業的實際融資流動成本不斷增加。
1.中小企業長期缺乏融資擔保物和抵押物,融資成本高
由于中小企業的實際經營財務狀況透明度低、可信度差,使得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在中小企業的貸款抵押資產融資辦理業務開展過程中,對于辦理抵押物和擔保物的主要費用、抵押物的相關資產價值登記、評估和辦理抵押資產拍賣的相關手續費用大幅度增加,從而直接導致中小企業抵押融資業務過程中的成本不斷增高。
2.中小企業資信質量低,經營風險高
由于在中小型中的民營企業正常經營生產、管理、發展過程中不定性的風險因素多,企業面臨再次破產倒閉的風險幾率高,使得一些中小型企業中的民營企業作為個體經營者經常通過非法手段致使看起來難以繼續維持自己經營企業的正常生產運營,如非法集資逃稅和偷漏稅、盜竊企業知識產權、做虛假媒體商業廣告和虛假企業財務審計報告以及非法集資開設多個企業會計室和管理財務賬戶。這就造成了中小企業的資信質量較低,融資較為困難。
3.同類金融服務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業務相關信息不對稱
中小企業貸款沒有大中型企業的財務狀況透明度高、可信度高,導致商業銀行、擔保業務機構和風險投資者不能準確及時把握中小企業的抵押貸款業務需求、運營管理情況、科研開發實力和企業誠信度,從而大大增加了企業貸款辦理難度。中小型融資企業放貸沒有通過政府直接擔保,金融機構在提前確定企業放貸時期更是慎之又慎,這也是融資難放貸問題的又一個直接影響重要因素。
4.財務管理能力差
在我國現代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財務管理一直是中小企業核心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雖說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者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并未付諸實施,并未真正將企業財務管理提升到中小企業開展核心財務管理整體業務的高度之上,并未充分認識考慮到企業財務管理與中小企業持續發展之間的密切聯系,由此直接導致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在實際財務工作中由于缺乏嚴謹的財務工作、水平較低、缺乏深入的財務工作管理分析,導致企業賬目會計信息管理出現諸多紕漏、差錯的現象,影響涉及到企業財務管理實際工作的有效發揮。同時,財務人員自身綜合業務素質偏低這也是擺在當前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實踐中的最大難題之一[2]。
1.轉變觀念正視融資的意義
融資對于改善企業生存與永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融資是保證企業永續生存的根本基礎,其更是推動企業發展壯大的動力源泉。因此,中小企業必須要深刻改變對企業融資的錯誤認識,為中小企業的持續發展轉型預備足夠的金融資金,確保中小企業所有急需金融資金的及時有效周轉,避免因此導致中小企業優秀人才嚴重流失。為此應做好一下三點:(1)建立和不斷提升中小企業信用度,為后期企業融資打下基礎;(2)加強與商業銀行或其他民間正規小額放貸服務機構的密切聯系與業務合作,提升其對自身企業良好印象,為企業獲取小額貸款迅速樹立好企業印象;(3)按時間償還小額貸款,杜絕惡意拖延企業還貸款的時間,一旦被任何一家地方商業信貸銀行部門打入貸款黑名單,企業再次獲取小額貸款的一切機會都是十分渺茫,切不要以身試法。
2.提高中小企業自身實力
銀行自身設計的商業融資產品再好,準入條件再優越,對于資金風險的掌控還是十分嚴謹,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企業本身的信譽度以及企業經營狀況。在進行金融機構貸款融資時,企業生產經營者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講求誠信,加強企業財務管理,提高企業財務會計信息公開透明度,不斷地創新和完善企業財務制度,改善企業財務狀況,實事求是的反映企業財務管理成果,保證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讓貸款機構充分了解企業的發展經營情況。鑒于當前中小型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發展帶來的影響,中小企業管理應真正努力建立組織起一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發展需要的、具有自我探索積累創新能力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走健康自主創新發展道路,提高自身實力,促進中小型企業的健康發展。
銀行協會作為我國金融機構組織中的重要組織成員之一,是中小企業對外融資的主要首選服務對象,但金融風險亦是不容忽視,強化銀行風險管理控制必不可少。(1)結合當前我國信貸企業的具體特性需要制定一套相應的信用評價體系標準,將我國企業的經營規模、業務結構性質、誠信體系信息等主要內容統統納入其中,以幫助確定最終企業評分進而幫助判斷企業是否已經具備抵押貸款的從業資格;(2)確定信貸產品信用風險評估等級作為評價標準系統。根據不同企業業務產品與相關業務經營模式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考量,以準確判定其業務風險系數的大小,進而可以確定企業是否可以給予長期貸款以及最低額度。
結合借鑒國際國內現有金融成功經驗與相關法律條文并通過綜合考慮我國實際國情的進一步研究強化我國相關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完善中小企業服務與融資保險法律法規管理體系,規范金融行業市場運行,為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經營提供法律管理環境,不僅可以有效推動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而且還有利于金融市場的健康建設[3]。
綜上所述,由于中小型投資企業自身管理存在的一系列制度缺陷,在進行融資時應當嚴格遵守投資行業法律規范,合法、規范地進行投資,并不斷地優化企業經營以及管理制度,從而能夠使其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使中小企業的長期融資管理風險更加可控。科學、合理的企業融資對能夠有效使我國企業對外資源配置得到有效合理配置,企業的國際核心綜合競爭力越發突出,從而為促進企業對外融資發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撐,實現提升企業的社會經濟效益,并最終有效推動我國當代企業社會、經濟的持續高質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