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曉雙(廣西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襲來,并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方式產生巨大了影響,同時各行各業的傳統經營模式也受到沖擊。金融行業也不例外,傳統模式面臨新挑戰急需轉變。疫情給金融行業帶來風險的同時也帶來新的機遇。
目前我國的金融制度體系一直以中國人民銀行經營模式為主體,專業性銀行和商業性銀行經營模式為輔。一般而言,除了專業性的銀行和大型商業銀行外,從事這些金融服務的所有機構均被統稱為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有各種投資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此外,許多專門從事資產擔保和固定資產管理的公司也都屬于非銀行性金融機構。雖然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我國經濟體系并沒有占據最主要的地位,但隨著經濟及金融行業的快速進步和發展,特別是近年來,互聯網金融來勢洶洶,這使得非銀行金融機構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分析后疫情期間我國金融狀況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所面臨的一些風險和挑戰,進而提出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建議。
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效,經濟平穩發展,但面臨的國內國際壓力依然不小。相較于銀行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金流動、期限錯配、杠桿化更靈活更突出。在后疫情時代,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新的經濟格局下面臨著一系列機遇。
(1)結合市場需求定制專業化服務。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資金儲蓄和融資的功能,可以在儲戶和企業之間搭建信息橋梁,在增加儲戶的投資方式的同時增加企業的融資渠道。
(2)利用金融大數據,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在疫情的影響和政策的引導下,伴隨移動支付迅速發展,取代了部分傳統消費模式。利用金融大數據,降低金融服務成本,非銀行金融機構應積極抓住機遇從中受益。
(3)非銀行金融機構與銀行合作互動的空間更加廣闊。隨著逐步推行利率市場化政策,資源配置逐漸實現優化,資金在市場的推動下,逐步由低效部門流向高效部門,資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極大增強。同時,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的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為中小企業提供靈活的融資方式,極大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對中小企業的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不可否認,新冠疫情極大沖擊著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傳統經營模式,帶來一系列機遇的同時,也同樣使非銀行金融機構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
在非銀行金融機構里面,證券保險行業有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但是擔保、信托等行業除外。如果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將會給非銀行金融機構帶來以下兩方面的風險:一是監管過度,表現為監管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時候沒有適當的法律法規作為依據,只能依靠相關監管部門自行出臺管理條例。由于擔心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監管機構可能會出臺非常嚴厲的條款來限制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行為,如提高準入門檻、提高風險準備金要求、嚴格控制業務范圍、加大合規行為的處罰力度等。這些條款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擴大,削弱他們的市場競爭力。第二是監管真空,比如一些新興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由于業務范圍多元重疊,難以按機構性質認定其監管機構,最終導致無監管的現象出現。
市場風險是指處在市場中的企業由于受到股票價格、利率或者匯率的影響,企業的價值隨之受到較大波動的風險。相較于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更靈活、更突出,而且受眾客戶的信用評級往往也比較低。由于客戶評級低,再加上提供的金融服務或者金融產品期限長且比較復雜,導致金融服務或金融產品的價值可能會因為受到股票價格、利率或者匯率的影響而出現較大的波動,從而增加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市場風險。以擔保公司為例,如果政府出臺寬松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那么擔保公司勢必要抓住這一市場機遇。為增強市場競爭力,擔保公司有可能出于吸引客戶的初衷,為一些信用評級比較低的客戶提供擔保服務,并且只收取比較低的擔保費用。但是,如果在擔保期間,一旦市場利率上升,那么擔保公司的擔保成本可能會增加。同時,那些信用評級比較低的客戶也可能會因為市場利率上升而增加經營成本,連帶增加了出現違約現象的幾率,從而提高擔保公司損失賠償概率,最終給擔保公司帶來虧損的風險。
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業務運營過程中的風險主要有業務運作風險與管理風險兩種。非銀行類金融機構雖然是當前全球金融市場技術革命的領導者和主力軍,但是金融技術革命的主體產品和金融衍生物往往會蘊藏著更多的風險。因為新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比較復雜,很難精準地估計它們的價值,這就使得銷售相對困難,有些金融產品甚至根本賣不出去。而且管理風險同時也是金融機構所面臨的主要風險,由于非銀行金融機構業務需要,一方面要求專業從業人員必須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和創新精神;另一方面,還需要建立健全激勵與治理機制制度。同時非銀行金融機構員工收入的周期性波動大,大多數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員工流動性也很大,使得其經營成本和風險相應增加。
非銀行金融機構為獲得高收益而承擔高風險,但風險并非越高越好,他們必須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否則風險事件一旦出現,極有可能導致金融危機,甚至可能面臨機構破產[1]。后疫情常態化形勢下,非銀行金融機構應從宏觀環境層面和內部治理層面兩個方向入手,結合相關金融環境的變化,及時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加強相關部門多維度監管水平,提高金融行業自律能力和市場監督水平,同時增強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自我管理水平。
(1)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對于一些新興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和新興的業務,比如互聯網金融,出現過度監管或者監管真空這些現象的,使得他們在經營過程中無法可依的,這些情況無形中極大增加了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因此,針對這些情況,金融監管部門為有效開展監督,應及時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使這些機構在經營過程中能夠有法可依。
(2)提高監管能力。金融業作為一個大國經濟的基礎和核心,能起到資源配置的作用,進而影響實體經濟[2]。但是,在金融監管過程中要權衡市場導向作用和金融安全。如果監管不當,將會造成金融政策相同虛設,監管過松則可能導致金融機構的風險積壓,形成地區性甚至整個全國性的金融危機,威脅到社會的財產安全。所以,提升對金融監督的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①轉變監管觀念。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創建公平的競爭環境,市場才是最能起主導作用的力量。②改變監管方式。建議改變原來的由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分管模式,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監管,從而建立統一的協調機制,確保監督的公平性。
(3)加強行業自律和市場監督。為創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政府應牽頭組織行業優秀企業成立行業協會或者自律組織,主要負責行業的監督工作。同時,政府也要牽頭建立市場監督平臺,為市場監督行業提供交流橋梁和監督渠道。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程度最終依賴于對風險的關注程度與管理技術。機構要增強風險管理的意識,提高其治理能力,保證該機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非銀行金融機構要加強自身管理規范。公司需要建立起一套貫穿于整個企業的管理組織結構。同時,應該通過設置綜合內部的風險管理機構進行全面的風險預警。另一方面,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應準確估計自身能承受的最大風險的能力,結合該水平來制訂發展戰略及明確經營策略。嚴格評估每一項金融業務的風險水平,尤其需要動態監控杠桿率較高的金融衍生品的運行過程,結合風險管理模型合理制定有市場競爭力的價格。特別要強調,應當重視金融科技的應用,比如互聯網大數據等新工具的推廣,有利于在當今網絡技術高速運轉的市場大環境中占據領先地位,有利于非銀行金融機構更好地構建風險管理體系,賦能機構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