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聞韶小學 王 靜
德育已經成為當前教育工作所關注的一個重要主題。小學是學生發展的初始階段,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開始形成,對這一群體的德育自然要更加重視。鑒于小學生非常容易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小學德育工作應該滲透到教育過程的各個方面,不能僅僅依靠班主任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工作。小學語文學科在德育教育中有著特殊的優勢,應該發揮其作用,特別是濃縮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古詩文,應該成為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學習資源。本文從德育和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的融合價值及其有效策略兩個主要角度加以論述。
古詩文一向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雖然小學階段的古詩文比較簡單,古詩朗朗上口,古文短小精煉,教材上還有大量的注釋,但是畢竟其語言習慣與現在存在很大的差異,所講述的道理或描述的事物有時也超出了當代小學生的經驗范圍,所以很容易出現理解困難的現象。這時,教師就需要找到一個良好的切入點,幫助學生實現古詩文理解,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使得學生能夠從古詩文中得到更多的精神食糧。從古代開始傳承至今的道德品質及人文情懷,可以成為這個切入點,同時又能實現德育與小學古詩文教學的融合。
德育和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的融合主要體現了如下價值。首先,有利于落實對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核心素養是近年教育改革的主要成果之一,小學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運用、思維發展提升、審美鑒賞創造和文化傳承理解。古詩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學生對文化的傳承與理解離不開對古詩文的學習。而道德品質屬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中最有價值,最需要傳承,對小學生今后的發展成長最有幫助的內容。只有實現兩者的融合,才能切實實現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其次,德育和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的融合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創造契機。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推動教學改革工作,但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改革大都體現在“術”的層面,還沒有達到“道”的高度。很多教師都在應用情境教學等各種教學策略和方法,使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很多時候指導思想并沒有變化,如何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仍然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德育和古詩文教學的融合,為教師落實教育根本任務提供了落腳點,讓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有了比具體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更具高度的指導性思路,值得認真研究實踐。
德育和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的融合不能盲目開展,不能生搬硬套。教師必須承認,當代小學生雖然還處在成長初期,但他們的思維能力并不弱,與過去的同齡人相比更加成熟,在信息環境的熏陶下稱得上的“見多識廣”。教師在教學上準備不足或敷衍了事,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樣不僅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并發揮其融合價值,還會給學生造成很不好的印象,連傳統的教學效果都達不到。為了避免出現此類問題,教師應該深入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以科學的態度去探究古詩文內容與德育之間的融合點,通過合理的方式將之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才會被學生所接受,為后續教學策略發揮作用打下基礎。
例如:《靜夜思》是李白的詩作,體現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如果再深入思考,則可以感受到詩人那濃厚的感情是源于對家鄉所有的人和物的熱愛,包括家鄉的山水草木和家人朋友,從側面反映了詩人的道德情操。試想一個在道德情操方面存在較大缺陷的人,是不會對所有的家鄉事物都有如此濃厚的情感的,反之亦然。教師應該將此作為德育和古詩文教學的結合點,啟發學生的聯想,讓學生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非常想念某些人或物的時候,具體想念的又是什么。比如想念很久沒見的爺爺奶奶,也是在想念爺爺奶奶對自己的好,帶著一種感恩之情。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這種道德思考,再從這種思考出發去理解詩人創作這首詩的心情,既實現有效德育,又促進古詩文教學。
德育和小學古詩文教學的融合既可以選擇德育作為切入點,也可以從對古詩文的學習入手,逐漸引導學生去理解其德育內涵。對后一種途徑來說,古詩文鑒賞是有效的渠道,因為鑒賞帶有比較強烈的感性因素,更容易調動學生的情緒,活躍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認識,將學生的思路導向道德層面。所以,教師在開展古詩文鑒賞教學時,不能只帶領學生從文學審美的角度去認識古詩文,還要讓學生理解道德是怎樣影響作者的文學創作,古詩文的文學審美價值又是如何透出道德的光芒。當然,學生要達到如此深入的理解存在較大的難度,教師要有耐心,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展開研究和體會。
例如:《贈劉景文》這首詩,如果僅從寫景的角度去賞析,其實是比較好理解的。教師只要能夠給學生帶去畫面感,比如良好的語言表達,展示相關圖片或利用多媒體設備,都能幫助學生理解這首詩的字面意思,而且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這首詩的“妙處”,把景色描寫得非常到位。但是,這其實是一首托物言志詩,而且代表著詩人對朋友的勉勵,體現著詩人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對友人的深厚感情,這首古詩在德育上的價值就來源于此。所以,教師還要向學生介紹這首詩的相關創作背景,然后將詩人及友人的人生遭際代入詩里的景色中。這樣一來,學生才能明白這首詩的寫作目的,體會到詩人的良苦用心并受到道德上的熏陶,實現古詩文鑒賞與德育的融合。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課外閱讀成為教師選擇的主要教學指導方向。除了一般的課外書之外,古詩文也應該包括在內。我國古代有大量蘊含著深邃思想與高尚道德情操的古詩文,直到現在仍然能夠起到激勵人心的作用,比如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于謙的《石灰吟》等,不勝枚舉。教師要從中選擇適合小學生能力水平的內容,推薦給學生去認真閱讀體會,并通過課外閱讀指導等活動來指點學生,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理解和體會古詩文的方法與途徑,實現德育的滲透。
例如:教師向學生推薦了《唐詩三百首》作為課外讀物,每隔一段時間,教師應該組織讀詩分享會,請學生說一說最近哪首詩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己從中得到了哪些心得體會。隨后組織學生交流討論,拓展思路,加深認識。教師則以學生分享和討論的內容為基礎,從中挑選帶有德育價值且具備一定代表性的古詩文作品,為學生進行分析,給學生帶去更加深入和新鮮的讀詩體驗。或者也可以組織學生根據古詩文的內容來進行模擬表演,在表演中體會作者當時的所思所想,感受道德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只要此類活動能夠堅持下去,經常變化組織形式,吸引學生的充分參與,學生一定能夠受到越來越大的影響,從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滲透效果。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一環,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措施。對于德育和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的融合來說,要看到教學工作是否潤物無聲地觸動了學生內心,切實有效地指導了學生的生活。評價標準來源于課程標準,來源于教師,更來源于學生學情把握。為此,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對古詩文知識的掌握,又要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情感態度、參與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如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口頭表達、文字表達,思維、創造、實踐等能力的發展情況,以及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能力提升等多方面,重點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和激勵性功能。
評價形式可以有多種選擇,可以是即時性隨機評價,教師在課堂隨時關注學生的表現,針對每節課學生的生長點,進行表現性評價,把學生能力、素質、學習態度等多方面納入評價標準,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也可以采用活動性量化評價,以活動為載體,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修養,體現以生為本的育人導向。
例如:在學完《憫農》和《四時田園雜興》后,為了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可以讓學生進行勞動周體驗,如從整理房間、衛生打掃、洗衣擇菜、照顧家人等方面進行活動性量化評價。也可以采用延遲性評價,如學習《游子吟》后,可以開展孝行周末實踐活動。評價方式由單一的等級分數顯現轉變為自評、同學互評、教師家長社區輔導員的表現性評價為主,從而實現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同育人。另外,教師要意識到評價對教師自身提升教學專業素養的作用,要讓評價成為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一種有效的互動過程。
總之,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德育價值,理應在德育這一教育熱點問題上發揮相應的作用。教師應該繼續加強在該領域的教學研究與實踐活動,只要能夠堅持下去,一定能夠取得良好成果,為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提供更充足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