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海虞中學 盛振宇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學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環節。發揮學科德育的主渠道功能,推動學科育人是新時代學科教師的使命和擔當。常熟市海虞中學將2020年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資源當作特殊的教科書,主動作為,組織在線教學,在線教研、在線討論,引導學生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發揮了學科德育功能。
教育家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取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引導學生在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思考和探究。疫情期間,中國政府的積極部署、科學決策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進行著,關乎每個中國人,關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政府的科學決策呼應了居家隔離中的人民的真實期盼。政治組的王老師在進行《政府的權力:依法行使》教學時,引入抗疫期間政府工作動態,促使學生關注生活、體驗生活,以及理性思考。
根據疫情發展情況,江蘇省政府決定,全省各級各類學校(高校、中小學、中職學校、幼兒園、托育機構)2月底前不開學……延遲開學期間,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充分發揮在線教育平臺和網絡媒體作用,為學生提供輔導、答疑等線上教育教學活動,做到停課不停學。嚴禁各級各類學校在開學前組織集中教學等聚集性活動,嚴禁培訓機構在開學前開展線下集中培訓活動。(江蘇教育發布)
請學生思考:(1)你是否支持這樣的決策?(2)政府為什么會采取這樣的決策?(3)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決策?
借助“江蘇教育發布”抗疫期間發布的信息為背景材料,以問題串的形式設置三個問題。教師旨在引導學生理解省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并進一步探討省政府如此決策的原因,增強學生對科學決策的認同和對省政府領導的擁護,理解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等一系列知識,感悟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的抗疫精神,提升學生對中國精神的認識,增強民族自豪感。這三個問題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關注時事,增強公共參與的主人翁意識,培養核心素養。教師創設“抗疫過程中江蘇省政府動態發布”這一生活化的教育情境和課程活動,在學生的感動點、醒悟點等節點上展開思考和探索,使學生在實際生活情境中感受學科知識的價值,獲得學科思想的理解與應用,引導學生樹立愛黨、愛政府的科學世界觀和價值觀,達到知識性與價值性的有機統一。
視頻資源中動感畫面能將抽象的書本理論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使教學變得多樣化、生動化、形象化。從人的認知能力考慮,形象認知也要強于抽象認知。因此,播放視頻能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情感與思維交融中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新冠肺炎疫情相關視頻進行生命教育和自然教育,引發學生對生命與自然的重新思考。生物曹老師在進行《免疫調節》導入新課時,播放視頻。該視頻展示了新型冠狀病毒的結構、生活、繁殖,以及我國對新冠肺炎的防控情況。教師通過介紹正在對人類的生命和尊嚴發出威脅的新冠病毒,引導學生對該病毒進行關注。
(1)為什么短時間內會有大量人員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2)新型冠狀病毒具有什么樣的結構,它是怎樣生活和繁殖的?
問題一讓學生了解新冠病毒結構簡單,繁殖快,宿主是細菌和動物細胞,并且可以在環境中存活,易傳播,潛伏期長,不易被發現。問題二讓學生知道新型冠狀病毒由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RNA組成,沒有細胞結構。病毒寄生在活細胞中,以自己的遺傳物質為模板,利用宿主細胞的物質,增殖產生子代。
教師創設視頻情境,豐富了教學的內容,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知,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剖析感染新冠病毒的原因,解構新冠病毒的結構,了解應對新冠病毒的布防,從而樹立人類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并付諸行動,珍惜生命、愛護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學生在與視頻資源的對話中自主辨識,在與視頻資源的交匯中關愛生命。
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涌現了一大批先進人物,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陳薇院士帶領科研團隊,爭分奪秒地研制搶救生命的疫苗和藥物;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醫療隊奉命出征,強力支援湖北;無數的普通人慷慨解囊、捐資捐物。這些榜樣人物匯聚了戰勝疫情的強大力量。抗疫先進人物事跡,激勵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物理王老師在講授《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這一內容時,以抗疫期間熱心市民向醫療工作者、人民警察捐贈物資所用的無人機為對象,研究物體受力與運動狀況的規律。
抗擊疫情期間,許多熱心市民紛紛為我們人民警察和醫療工作者捐錢捐物,由于疫情嚴重,很多人想到利用無人機運輸捐贈物品。四旋翼無人機,是一種能夠垂直起降的小型遙控飛行器。一架質量M=2kg的無人機,其動力系統能夠提供的恒定升力,F=36N,運動過程中所受空氣阻力大小,恒為F=4N (g取10m/s2)。
(1)無人機在地面上,從靜止開始,以最大升力豎直向上起飛。求在T=5s時的位移。
(2)當無人機懸停在距離地面高度H=100m處,由于動力設備故障,無人機突然失去升力而墜落。求無人機墜落地面時的速度v。
利用熱心市民捐贈物資這一感人事跡,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和運動分析。由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體的加速度,在理解物理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理解災難無情人有情,幫助學生筑牢精神底座,堅定理想信念,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由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超長假期,學生長期不能外出,引發“焦慮成癮”“身體有一點不舒服,就會不由自主地往新冠肺炎上想”等心理問題。解決好這些心理問題是引導青少年形成健康心理的現實訴求。對此,學校開展“我們不孤單,一起攜手,共渡難關”的線上專題教育活動,開通了在線心理教育課程和心理支持熱線,引導廣大師生理性面對疫情,從而撫平學生的焦慮和恐慌情緒。復課期間,學校心理老師呼吁學生做“喜歡且有意義的事”更好地度過心理危機期。教師充分利用這些鮮活的心理案例,讓學生在分析案例產生心理問題的具體原因的過程中擁有積極心理,在擺脫不良情緒的過程中促進身心和諧發展,在不斷調整自己過程中陽光快樂成長。
周老師上了一節《活在當下 把握今天》的心理輔導課。她展示了新冠病毒疫情導致心理問題的案例:
求助者女,16歲,每天早上都會拿起手機,刷疫情信息刷得停不下來,壓抑又焦慮,沒有干勁,不想學習工作,只想睡覺,還有疑病癥的行為,每天多次量體溫,每天胡思亂想,分析新聞,感覺焦慮成癮了,不知道該怎么停下來。
案例的主人公是我們的同齡人,她面對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時的恐懼、焦慮及無能為力也或多或少存在我們身上。此時,我們要審視當下,審視當下所做的事,所待的地方,周圍一起生活的人。“過分擔憂未來會發生的事情是毫無意義的。”“現在是通往未來的唯一道路。改變了現在,便改變了未來。”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官方信息,不信謠;從改善心態做起,從積極的信息中獲取心理正能量;有規律地生活,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多看有益的書籍,適當調試自己,恢復可控感和安全感;通過各種方式,尤其是遠程的方式,加強與家人及親朋好友的聯系;對身邊的人給予積極主動的關心和幫助,通過積極的情緒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增強抗擊疾病的能力。
通過分析典型心理案例,學生深刻理解了“只有把握了當下,才可能有我們想要的未來”等觀點;也懂得了如何正視問題,尋找對策,走出心理危機的路徑。這樣的心理疏導也符合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同學們在思考自己、幫助他人解決心理問題時,開發了自身潛能,無條件地積極接納自我,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過有意義的生活,培育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通過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的格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整體把握學科育人價值,是每門學科每個老師的職責所在。在這場全人類與病毒的戰爭中,14億中國人團結協作,眾志成城,彰顯了人民的偉大力量。各學科教師要充分挖掘此次抗擊疫情重大戰略成果中的典型事例,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德鑄魂,用視頻資源探問生命,用先進人物事跡讓“人民有信仰”,用心理案例促使“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