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霞光東路幼兒園 莊藝芳
對幼兒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應簡單地集中在一節課、一次實踐中,對于幼兒進行核心素養的培育時機暗藏在每一個不為人重視的細節里,存在于每一次師生的互動過程中。在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時,教師應充分結合幼兒的習慣與特點,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的結合,并充斥在每一個地方,在不同的小細節中進行培養。本文將通過實際案例的形式講解如何培養核心素養,希望能提供一定的參考。
教師所選擇的課程內容需要充分貼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同時滿足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的需求,充分遵從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此舉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作用。比如,在“甜甜蜜蜜”的主題活動當中,甜甜蜜蜜的糖果以及蛋糕等都是幼兒群體所相當喜歡的,所以更加愿意在此種活動中投入,幼兒在“想吃”的情緒的調動下,對于周邊事物、周邊現象等的興趣都相當深刻具體,能夠學習如何利用感官來感知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身邊的各種現象,進而便可以獲得更深層次的成長與發展。
幼兒的生活可以說是現代幼兒園課程的基礎,同時也是幼兒園課程當中的重要著力點,幼兒的每日生活以及和幼兒相互關聯的社會生活等都是相當重要的課程教學資源。教師所實行的班本化教學將會貫穿落實在幼兒教育的每個環節,幼兒的認知特征以及學習能力等要求幼兒園課程要在兒童的生活當中引導,使其形成良好的認知能力。幼兒園課程與幼兒的生活世界的距離相當近,因而如果能夠更為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幼兒的學習質量將會在此種情況下獲得顯著提高。所以,教師需要充分結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當中的思想,以更為廣泛具體的視角進行思考,開發更為多樣化的課程資源,以此來保障幼兒園課程能夠真正意義上滿足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需要。
在實行相應的教學主題以前,教師通常都會先行完成對幼兒的基礎經驗儲備以及學習興趣的調整,進而改善優化主題目標,選取符合幼兒實際成長和發展需求的活動內容,滿足促進幼兒的深度成長需要。例如,教師在開展“有趣的植物”的教學主題活動的時候,部分班級教師發現幼兒對種子的興趣非常顯著,因此便選擇將植物的種子作為活動的核心切入點,引導幼兒探索種子的多元性以及傳播方式,以此為基礎深刻地感悟植物種植的樂趣,這對于幼兒的學習成長來講,促進作用是極為明顯的,在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下,教師需要積極地強化對幼兒的核心素養教育,促進其良好的學習能力的形成。
以教師對班級的了解為基點,內容包含班級情況以及幼兒的興趣發展現狀,以幼兒興趣及問題為導向,記錄教師與幼兒共同經歷與成長的過程,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作用。構建班本的出發點是在幼兒與教師的動態互動中,班級框架與理念的建立。
例如,淘氣的孩子發現了西瓜蟲,引著好奇心強的孩子爭先恐后地去角落尋找,這時教師想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到自己身上的想法是不合乎實際的。于是教師開始引導孩子們觀察第一個發現西瓜蟲的孩子的行為,當發現問題時再找老師進行解決,于是第一個發現西瓜蟲的孩子扮演起了示范者的角色,教師對示范者的行為進行講解,在一來一往的交流互動中,幼兒們釋放了自己的天性,以寓教于樂的形式進行學習。充分展現自我天性的班本課程,想必最受幼兒們的青睞。
幼兒的想法大多比較單純直接,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對幼兒的真實想法進行了解,并進行合理引導,幫助幼兒用更加令人舒服的方式進行行為展示。在幼兒的日?;顒又?,幼兒往往會語出驚人,教師應注重幼兒對內心想法進行輸出的行為,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引導,幫助幼兒實現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進行班級游戲時,教師與幼兒進行互動,加深幼兒對行為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也應注意到在游戲中并不活躍的幼兒,觀察幼兒的狀態變化。這時有位幼兒想要去安慰這位“落單人員”,但是該幼兒的安慰舉動并不能有效地貼合這名幼兒的需求,此時教師應主動了解這名幼兒的心理,了解其做出這個動作的原因,了解到這名幼兒只是想安慰一下“落單幼兒”,此時,教師不應阻止,而是需要提供科學合理的疏導,尊重該名幼兒對“落單幼兒”,以及將幼兒的行為合理化,用更能讓別人接受的方式進行安慰。了解幼兒內心的真實想法,才能合理地進行疏導,更好地進行幼兒核心素養的培養。
通過上文所述的兩個事例,教師應進行反思與總結。一方面,幼兒對于情緒的表達并沒有構建成更加合理的體系,因此對于情緒的表達力度過大而引起別人的誤會,甚至對他人造成傷害;另一方面,不同幼兒的性格各有不同,在進行集體游戲時更應注意這類幼兒的行為變化。在經歷不同的班級事件后,教師應對在事件中發生的轉折點進行歸納與總結,積累成經驗,可以將各種實際事件轉化成小故事,啟發幼兒的思想。
例如,在發生上文所述事件后,教師可以增設小故事環節,將該類事件轉化成小故事,并邀請幼兒積極闡述自己的想法,對于正確的想法進行鼓勵,對于過當的行為進行有效引導。在與幼兒進行互動的環節中,教師應具有發散性思維,由“抱抱”這個詞,可以想到在《抱抱》這本書中大猩猩的行為,邀請幼兒進行模仿,由此可以開展“照鏡子”游戲等,通過對幼兒行為進行觀察、順應幼兒的天性、激發幼兒的自主創造能力,在此種模式下設計的班本活動是最符合幼兒教育的核心素養的培育理念的。
進行核心素養的培育過程中,不應僅僅把核心素養的培養運用到一堂課、一次活動中,更應將核心素養的培育貫穿始終,以提高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
1.在集體游戲中學會笑
幼兒教育的理念應注重在活動中的體驗,而不是簡單的填鴨式的教育。例如,在“碰碰好朋友”的活動中,教師通過幫助幼兒主觀地在活動中增強社交能力,并鼓勵幼兒通過講笑話、扮鬼臉的形式讓朋友笑。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把這個表達微笑的過程變成通俗易懂的兒歌,幫助幼兒理解笑的表達形式。
2.在區域游戲中讓幼兒感受笑
通過幼兒區域中的自主性活動,讓幼兒在舒適的環境中感受笑。與此同時,教師應時刻關注幼兒的表現,為幼兒提供各種各樣的活動玩具。
例如,在小鏡子面前,幼兒經常會做出扮鬼臉、擺姿勢的動作,也常常因自己的舉動而笑得前仰后合,教師也常常加入幼兒的活動中,在這樣的氛圍下,幼兒和教師常常因為自己的行為捧腹大笑。
3.在一日生活中讓幼兒體驗笑
幼兒的學習與成長體現在了整日的生活中,教師應把讓幼兒體驗笑的環節,貫穿一日生活的始終。
第一步,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作為教師,在面對幼兒時,教師應始終面帶微笑,從幼兒入園到幼兒離園,教師的臉上需要一直洋溢著熱情的微笑。特別是在面對比較內向的幼兒時,不斷地表揚與鼓勵幼兒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使幼兒感受到關注的力量,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第二步,營造笑的良好氛圍。用夸張的行為去將幼兒逗笑。在睡前給幼兒講溫暖的故事,讓幼兒帶著微笑入睡。游戲時,發現能引起幼兒大笑的行為,并進行模仿,用聲情并茂的語言,營造快樂的氛圍,讓幼兒肆意地大笑。用微笑去感染微笑,去傳遞微笑,讓更多的幼兒去感受微笑的力量。在陽光快樂的氛圍中成長,在歡聲笑語中感悟學習的快樂,獲得充足的力量。
總之,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應僅僅體現在一次活動、一堂課程中,而是應該貫穿始終,也應長久地可持續地發展下去。作為教育者,更應身體力行,竭盡自己的力量,培養全面人才。把教育行為融入生活點滴,讓幼兒感受春風化雨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