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周曉明
有效追問能夠充分凸顯學生主體地位,豐富教學層次,引導學生以科學、高效的方式進行學習與探索,進而保障課堂效果。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追問的實施情況并不樂觀,有著不少的誤區與問題,導致追問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發揮,不利于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故而教師必須深化對有效追問的認知,并在實踐中積極進行嘗試與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持續彌補不足,真正在課堂中做到有效追問。
提問是語文閱讀教學中較為常用的手段,主要是引導學生基于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從而幫助學生找準思考方向、探明探究要點,同時培養相應的邏輯思維、創新思維、理解和解決問題能力等。而追問是提問中極其重要的一種,其主要是針對既有問題進行深化或延展,能夠引導學生更進一步、更深一層地進行思考,是傳授高階知識與技能、發展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追問本身的有效性關系到追問在教學中的作用發揮。有效追問能夠充分發揮追問的作用與價值,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并實現良好成長,而抵消追問、無效追問能夠起到的作用就較為有限,對教學活動的推進以及教學水平的提升意義不大,還會浪費不少時間。
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僅要引導學生掌握最基礎的文字語言知識以及閱讀方法、技巧等,還要落實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方位培育。而思維能力作為語文核心素養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有效培養與發展。學生實現形象、抽象、創新等思維能力的良好、協同發展,不僅能夠更進一步地提高閱讀能力,也能為自身的良好成長及全面發展提供支持,有利于語文學習乃至終身成長。
部分教師對有效追問的認知、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在實踐中往往會出現流于形式的情況,即為了追問而追問,缺乏明確的目標性與指引性,導致追問效果較差。在進行追問的過程中,教師在問題設置的范疇層面較為局限,僅僅停留于閱讀內容本身,缺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意識。這導致追問的效果主要體現在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上,并不能成為引導學生實現思維能力全面成長的關鍵。
部分教師在追問過程中對問題銜接性的控制不到位,導致前后兩個問題間的聯系性較弱,這使得學生的思維很容易被打斷,不能根據上一個問題進行延伸與深入,相應的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育作用較為有限。特別是當追問的問題與上一個問題間跨度較大時,學生很難將二者有效聯系起來,自然會影響學生思維的流暢銜接以及思維能力的良好發展。
對追問時間的把握同樣是決定追問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師在進行追問時盲目地提出問題,采取連珠炮一般的方式進行連續追問,給學生留出的思考時間較少,導致學生并不能從上一個問題中有效消化并進一步展開思考,給學生造成巨大壓力,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健康發展。
合適而正確的追問方式能夠激發學生持續進行學習與思考的興趣,同時也能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思考,順利解決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水平、發展思維能力。反之,追問方式不恰當的情況下,追問效果將大打折扣。
教師需要以閱讀文本、學生水平等作為基礎依據,著重從閱讀方法和技巧層面進行追問,最大程度地增強追問有效性,幫助學生在理解文本內涵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一般來說,教師可以針對文眼、文本留白、文本矛盾、修辭手法、情感價值觀等進行有效追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通過追問幫助學生消除盲點、激發求知欲和拓展知識范圍、樹立自信等方面的作用,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更具針對性地加以落實。例如,在教《孫權勸學》時,教師先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并找出其中的文眼,也就是中心句“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圍繞這句話進行追問:“這句話表達了呂蒙什么樣的思想情感?這句話本身又蘊含著怎樣的內涵?”通過這種針對性的追問,學生有意識地從文眼處進行進階性思考,不僅理解了全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更從中有了更多具有實踐意義的領悟和思考,而且實現了抽象思維能力的良好發展。
有層次性的追問往往具有問題間銜接性良好、難度適宜的特點,能夠更加有效地推動教學活動開展以及引導學生思考。教師應當按照基本原則,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點到面地進行追問,通過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圍繞閱讀文本進行綜合化、深入化、拓展化思考,保障追問教學的實際效果,并根據學生在不同層次的思考及作答情況更加準確地把握學生閱讀水平、思維能力。例如,在教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先帶領學生閱讀古詩,理解文本意思。再進行一系列有層次的追問:“本詩蘊含著多個層次的嘆息、分別是嘆‘自己’、嘆‘其他窮苦人民’、嘆‘戰亂之苦’,分別圍繞這三嘆進行探究,作者究竟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安得廣廈’一句又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與品質?”教師為學生閱讀理解指明了方向,帶領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點到面地進行思考,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
在適宜的時機進行追問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幫助學生實現高效思考。故而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追問時,教師還需要合理把握有效追問時機,盡量最大程度地從追問時間層面保障有效性。一般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需要通過及時追問來糾正錯誤,點化思維;在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較為粗淺時,通過及時追問來引導學生深化理解和思考;在學生思維較為局限時,通過及時追問來引導學生創新思考,拓展思維;在學生按部就班進行閱讀和思考時,及時追問來引導學生轉變思路,于尋常中進行個性化解讀。例如,在教《秋天的懷念》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課文閱讀,并思考相應問題,理解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在此基礎上,教師圍繞結尾處進行追問:“結尾處為什么要寫多姿多彩的菊花?”此時一個簡單的追問讓學生進一步深化思考,理解環境描寫在文本中的作用,并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兒子對母親的無限懷念之情。
探究式的追問方式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往往形式更加靈活、多變,可以有效消除長期應用單一、死板追問方式給學生造成的疲勞感與厭倦感,也能充分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和動力,促使學生在探究思考中實現思維能力綜合化發展。教師有必要通過追問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及創新探究,讓問題作為引領學生思考探究的重要工具。例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并通過一系列追問來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課文的標題有什么深刻含意?課文主人公究竟是誰?課文是如何巧妙安排情節的?信在課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課文中環境描寫有何作用?課文運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有什么好處?‘我’默念叔叔與‘我’的關系這三句話為什么重復寫且表達了‘我’怎樣的心理?”等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進行合作思考與探究,通過交流、討論、分享、爭辯等方式,解決了所有教師追問的問題,并逐步對整篇課文有了深度理解,實現了思維能力的有效發展。
綜上可知,有效追問具有激發興趣、查漏補缺、拓展深化、發展思維等作用,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至關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教師應當持續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素養,在教學實踐中合理進行追問,始終將學生放在首位,引導學生基于問題展開思考和探索,讓教學過程變得更為輕松、生動與高效,促使學生在理解閱讀文本、收獲閱讀技巧的同時實現思維能力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