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野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高校開設藝術類課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擁有崇高藝術品質與文化修養的新時代音樂人才,并為國家經濟及藝術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樂器教學是音樂藝術類課程體系的主要構成部分,其不僅重視學生的伴奏技巧和訓練方法,還強調課程教育內容對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熏陶。手風琴伴奏技巧教學,有助于豐富音樂藝術類專業的教育內容,促使音樂教育工作,不斷朝著高層次、高水平的方向發展。高校手風琴伴奏技巧教學,通過技術和藝術的充分融合,最終呈現完美的音樂審美藝術。在教育內容選擇層面,手風琴伴奏追求呈現技巧的基本特色,重視發展學生的潛質。基于此,從高校手風琴伴奏技巧的教學必要性和教學現狀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對推進高校手風琴伴奏技巧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手風琴具有廣泛的音域范圍及較強的音色表現力,和聲十分豐富,且便于攜帶。手風琴不但在音樂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教育實踐中實現了廣泛的運用。手風琴伴奏是為歌曲表演而服務的,所以每首歌曲均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與特殊的藝術形象。成功的手風琴伴奏,有助于曾強歌曲的個性特點,深化歌曲主題內涵,還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人物形象,從而幫助表演者能正確地把握音高、速度、音準與節奏等。同時,手風琴伴奏也能兼任歌曲指揮,為歌曲表演增添色彩,并與主旋律產生交相輝映的藝術效果。通過手風琴伴奏的和聲效果,可切實渲染歌曲演唱氛圍,實現裝飾歌曲的積極作用。手風琴憑借其特殊的合成效果與廣泛的音色變化范圍優勢,既能夠發出優美的音色旋律,也能夠彈奏出多聲部復調和聲,其適宜在高校音樂教育實踐中充分應用。手風琴伴奏技巧,作為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不但要掌握科學、正確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編寫手風琴伴奏曲譜的實踐能力。因此,在手風琴伴奏技巧教學中,要以基礎知識訓練為著眼點,深刻分析作品的創作背景與思想內涵,加強伴奏技巧實踐訓練,借助案例與課堂教學實踐,總結與歸納學習策略,這樣才能不斷提升手風琴伴奏技巧的實踐應用能力。
手風琴伴奏技巧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教師不但要掌握科學、正確的手風琴伴奏技巧理論知識,而且還要能夠將其靈活地應用到教育實踐當中。目前,因為有關音樂教材當中,應用于手風琴伴奏技巧的相關音樂曲目較少,所以,教師所掌握的手風琴伴奏技巧知識還有待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可見,科學、正確的手風琴伴奏專業理論基礎知識,是教師運用于教學的必要前提。正是由于部分教師欠缺科學、正確的手風琴伴奏的理論指導,使得許多教師未能在教學實踐當中,充分表達音樂作品的演奏內容。基于這樣的運用現狀,高校音樂教師,需不斷充實與完善手風琴伴奏技巧理論知識,注重平時積累,借鑒并融合中西方演奏理論知識與演奏實踐技巧,多聽、多看、多練,這樣才能在教育實踐中,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并有效提升自身的手風琴伴奏技巧與水平,不斷促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擁有諸多傳統樂器,且廣泛用于風格各異與不同種類的音樂作品當中。通過手風琴,演奏者可以實現重奏、獨奏以及合奏等多種表演。同時,伴隨著藝術形式持續發展和創新,手風琴逐漸與民族樂器合作和西洋樂器合作,這在很大程度上充實了手風琴的表演形式。與手風琴獨奏相比來說,合作演奏對手風琴表演者的彈奏技巧具有更高的要求。這要求表演者掌握高超的手風琴伴奏技巧,才能與琵琶、二胡等民族傳統樂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西洋樂器實現完美的結合,使演奏者從中產生最佳的音樂體驗,從而保證整場演出得以完美落幕。但是,在高校手風琴伴奏技巧的教學中,由于學生掌握的相關知識、伴奏技巧存在顯著差異,致使演奏水平表現出參差不齊的現象,這對整體的演奏成效具有反向影響。為此,教師應持續加強學生合作能力與演奏技巧培育的有效融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轉變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態度,持續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為未來的合作表演夯實基礎,不斷提升學生的手風琴伴奏技巧與演奏水平。
現階段,我國多數高校均在音樂專業中開設了手風琴伴奏技巧教學,學生可以通過一對一形式或者小組教學形式進行手風琴伴奏技巧的學習。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的手風琴伴奏技巧與演奏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通過一對一形式進行學習的學生,其將手風琴視學習作自身主修樂器,手風琴的表現力明顯優于其他學生。而通過小組教學形式進行學習的學生,其將手風琴視學習作自身輔修的第二樂器,學習形式以選修為主。學習的主要目在于,掌握和了解手風琴伴奏的基礎技巧,可以熟練彈奏一些簡單的音樂曲目。上述兩種手風琴伴奏技巧教學形式,所觸及的手風琴伴奏練習曲目相對單一,主要包含中外樂曲、音階、練習曲以及琶音等。而這些作品均傾向于培養學生的獨奏能力,并未充分考慮手風琴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對此,教師應充分發揮手風琴所具備的音域廣泛、音色多變以及音色洪亮的特征,勇于打破傳統獨奏的局限性,從而使手風琴的藝術魅力,更好地呈現在多元的表演層面上。
在我國高等院校音樂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中,其課程具有種類繁多和復雜的特點,且手風琴課程教學開展的時間相對較晚。如果學校方面把教育培養目標,僅僅設定在培育學生手風琴獨奏能力與演奏技巧層面,則難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成效。在高校手風琴教學工作中,如果缺乏演奏技巧的基礎訓練,缺乏樂理和聲等基礎知識的支撐,高校將難以有效開展手風琴伴奏技巧的教學工作。對此,教師應深入研究與探索手風琴伴奏技巧教育的基本方法,以基礎訓練、練習曲目、伴奏類型、樂曲結構及和聲配置等內容為分析的著眼點,積極引導學生掌握這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巧,并不斷應用到手風琴伴奏實踐當中。同時,要熟練掌握并運用復調、和聲、節奏以及肢體等技巧,通過深入研究和持續練習,不斷提升手風琴曲目的伴奏能力,進而實現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最終目標。
高校音樂專業大學生在入校之前,普遍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音樂基礎,無論是鍵盤技術較佳的大學生,還是鍵盤基礎較為薄弱的大學生,其均具備大致相同的特征。在手風琴伴奏技巧練習成效方面,鍵盤技術較好的學生,相對于鍵盤基礎薄弱的學生,學習效率相對更高。在高校手風琴伴奏技巧課堂教育中,教師普遍會引導學生以手指練習為基礎,而后針對具體的練習曲目展開伴奏技巧練習。這種常規化的教育流程,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手風琴伴奏水平。如果要大幅提升手風琴伴奏技巧課程的教學效果,則需要教師不斷增加部分的課堂教學內容。其中,視奏的能力培養是強化手風琴伴奏技巧練習的基礎所在。若想為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進行伴奏,首先,應具備精準演奏該作品節奏與旋律的實踐能力。而這一能力需要通過實踐經驗的不斷累積,從有旋律節奏的伴奏,過渡到無旋律節奏的伴奏,進而豐富手風琴的伴奏形式。其次,為了充分利用手風琴音色的多變性特點,需要教師培養學生對作品進行準確的判斷,擇選適宜的音色為作品進行伴奏,從而最大程度地突出作品的音樂特色。
和聲是音樂演奏與伴奏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音樂元素,通過和聲能更好地呈現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深刻內涵以及思想情感,為觀眾提供美好的音樂體驗。在高校在開展手風琴伴奏技巧的教育活動中,和弦學習是學生正確應用和聲的基礎條件。通過和弦學習,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和弦知識、和弦技能及相關使用技巧。為此,教師應從兩個方面展開教學:首先,使學生們充分掌握各種和弦類型、和弦特征及互相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后根據學生群體的學習效果與音樂基礎水平,逐步講解和弦伴奏相關知識與技巧。其次,教師要注重培育學生群體對于和弦的正確認知與合理選擇能力。不同的和弦,所表達的思想與情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深刻領悟各類和弦所蘊藏的思想內涵及情感色彩,將和弦伴奏和音樂曲目進行充分聯系,使學生掌握音樂曲目與和弦伴奏之間的正確搭配方法,以便今后進行精準的手風琴伴奏技巧應用。
多數學生在為音樂作品進行手風琴伴奏的過程中,如果曲譜中并未明確表現整部音樂作品的前奏、間奏和結尾,學生往往會忽視為這部分音樂進行伴奏。前奏作為整部作品藝術形象的關鍵開端,其反映了音樂作品的藝術風格。優質的前奏能夠快速地讓演唱者融入音樂情境當中,有效帶動歌曲演唱者的演唱情緒。同時,良好的前奏亦可以將觀眾們帶入到音樂作品的思想和情緒當中,為觀眾群體提供最優化的視聽效果。在配奏、間奏的過程中,應選擇適宜的創作技巧,選取作品中所蘊藏的音樂要素,并為其進行間奏、伴奏處理。同時,間奏篇幅要適當,不可過長亦不能過短。間奏篇幅過長,會導致演奏者在舞臺表演中出現手足無措,或者跳出音樂作品情緒;間奏篇幅過短,會到導致演奏者還未調整到最佳表演狀態時,便倉促地展開歌唱表演。在結尾部分的配奏時,多數學生會存在虎頭蛇尾的問題。前奏通常呈現出輝煌大氣的特點,而結尾卻草草結束,導致音樂作品表演形成有頭無尾的情況。完整的音樂作品應滿足首尾呼應的原則,這樣才能使音樂以完整和飽滿的形象呈現給廣大觀眾。
綜上所述,為落實技能型與應用型人才培育目標,把手風琴伴奏技巧教育滲透到手風琴教學中已是必然趨勢。高校作為手風琴伴奏專業人才培育的主陣地,應注重實施手風琴伴奏技巧課程教學,重視手風琴伴奏和弦基礎教育,豐富學生伴奏技巧與理論知識,強化手風琴伴奏技巧的練習,注重手風琴作品演奏的完整性,為國家培育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