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橫扇學校 黃成成
學科育人不僅僅單向面對學生或者教師,而是聯結師生雙方互動提升的過程。由于技術的發展、教師隊伍新生力量的加入、國家層面塑造出的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縱觀目前音樂學科育人現狀,總體呈現著蓬勃生機,但其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現今,音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普遍依照音樂新課標的三維目標要求進行教案的寫作、課程的進行,但由于形式主義,目標在真正的教學實踐中并沒有很好付諸踐行。
我曾聽了一節人音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沃爾塔瓦河》的公開課,開課教師直接以《沃爾塔瓦河》這一主題音調導入,在初步感受之后,進行了相關音樂要素的分析與相關律動的解釋,其后聆聽音樂、解釋音樂,最后鞏固練習。聽完之后可圈點處暫且不談,總覺得欠缺些什么——其導入還是有待商榷(情感性體驗不理想)、問題設計還不靈活、部分問題學生回答不出則得過且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也相對匱乏。
盡管從國家層面素質教育一直不斷被推進,音樂課程作為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也在不斷地被優化實施,但是推進力度與進度依然無法被充分保證。與此同時,在音樂教學中,初中學生對于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普遍較陌生,甚至連最基本的音符都難以認全。每當課堂教學進入音樂賞析環節,教師在課堂中提問學生基本音樂常識時,學生通常會普遍的緘默不言,更別談運用簡單的音樂要素分析音樂了,課堂氣氛顯得尷尬。
中小學音樂教育屬于基礎音樂教育領域,是義務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學音樂學科同其他學科一起,組成了中學學校課程體系,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共同促進學生一般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現如今,“新基礎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新基礎教育”研究始終將“育人”置于教學思維的基點,開發教材內含的育人資源,運用復雜思維對要素間(教學)關系進行長效、整體、轉化、生成式策劃,從整體把控基本教學設計方面強化音樂教師對音樂學科育人價值的重視。
綜合目前多方面因素,大多數音樂教師對音樂學科認識不足。總體而言,骨干教師比一般教師對音樂學科認同感更強,音樂教師們幾乎都認同音樂學科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但并不知其所以然。我曾在蘇州市級公開課中聽了幾節課,發現除了課堂教學直接指向“家國情懷、救亡圖存、母愛鄉情”等之外,音樂的育人因素在課堂中的滲透并不明顯,對于教科書中育人因素不明顯的版塊,育人因素發掘相對欠缺。
在對本人任教的初一初二所有學生的調查中得知,學生普遍認可音樂可以幫助緩解疲勞,但對于其他方面,比如認知能力、綜合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等育人因素的認知甚少,也就是說從觀念上,學生對音樂課重視度不夠,主動學習意識不強。盡管學生認同音樂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相比其他學科,對音樂學科價值認同感不強。其中最直接表現就是被其他學科占課后,學生從意識上對音樂課的疏離。同時,中高考影響學生學習意愿,學生對音樂課價值認識不足,是學生對“重分輕育人”背景的真實反映。
目前師生的課堂觀、知識觀被異化,學生常常被當作知識的容器、教學的產品,自己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做,只重視考試中所謂明確的能夠拿分的知識,輕視甚至忽視有助于培養重要能力和品質的知識。一切教學活動不是圍繞“育人”而是圍繞“中高考”團團轉,導致教師身心俱疲,學生苦不堪言,學科育人也完全被狹義“育分”所代替,音樂學科陷入育人的窘境。
在學校教育中,學生能否深度發展,與教師能否在各種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主動發展的空間密切相關,而主動發展的空間也就是育人的空間。2017年《吳江區中小學德善品格課程實施方案(試行)》發布,11月始,“德善品格”課程全面推行。在此基礎上,真善美的育人價值可在音樂學科的教學中得以實施與體現。
初中音樂學科育人價值能否有效實現,這與教師本身對中學音樂學科育人價值的認識息息相關。音樂教師需要從觀念上不斷自我更新和持續主動發展,需要主動關注本學科的動態發展,具備內容判斷調整意識、課程資源有效利用意識、過程反思重建意識、學科育人價值日常滲透意識、育人價值靈活創造意識等,這對中學音樂學科育人價值實現具有重要的影響。
教師需要深入研讀課標及相應教學參考書,深入領悟育人內涵,如上文中所提及的《沃爾塔瓦河》一課,可如下設定目標要求: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文化自信、正確對待他文化,通過對長江之歌的導入,使學生初步建立基本認知,再進一步運用相關教學法,如啟發式教學法、對比式教學法等,使學生掌握音樂知識,達到育人效果。
音樂課程的育人價值具有豐富的內涵與外延,它以審美為核心,通過“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方式,彰顯“知音識曲,向善尚美”的課程育人價值。因而,音樂教師應從育人的角度設計教學,讓學生有感知、有感悟、有感動。只有教師自己真正理解、掌握了音樂課程的育人價值,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有的放矢,具備更好地培養學生品格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最終將學習看作一件快樂的、有意義的探究過程。如對于長江之歌一課的學習,首先需要引導學生識譜唱譜,其次啟發引導學生運用交流協作、分析探討、創設生成等學習方法,掌握音樂譜面、歌詞、詞曲關系、創作背景等音樂知識并提高學習能力、協作能力與創造能力,使學生關注自我成長,不斷創新音樂課堂。同時,在對音樂欣賞課進行學習時,尤其當需要分析樂曲的情緒風格時,可以利用詩歌分析法進一步引申相應的情境意象,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我曾上過人音版七上第二單元《溜冰圓舞曲》一課,在對音樂進行賞析時,引導學生在知悉大致樂曲的情緒后,要求其用一句詩二次概括。剛開始學生的積極性不高,但在把欣賞過程范式化后,課堂氛圍頓時活躍起來,紛紛舉手想要表達自己了解與音樂情緒風格相關的那一句詩。
也就是說,在音樂的聽賞過程中,首先要能基于學生目前的各種與聽相關的經驗,其次經驗之中又有感性與理性的聽的經驗。感性之中聽作品的情緒(喜怒哀懼)與風格(典雅、局促、舒緩、優美),理性之中聽作品的音樂要素(節奏、速度、節拍、力度等),這些因素綜合為最后的情境意象,也就是說可以用已有的經驗(一句詩)表達,以此達到育人目的。
不可否認,跨學科互動交流是實現學科育人的有效策略之一。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己經知道了很多育人模式,比如:自學-輔導式、探究式教學、范例式教學、合作學習模式,等等。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任何一種教學育人模式的選擇,都是相應育人策略的體現。
任何教學都是以學生積極參與為基礎的。有效的師生互動不僅有助于學生各方面的成長,而且對教師自身的發展和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均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反映了學生對于學習活動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的投入狀態,它是衡量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指標。因而,只要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為基礎,運用相應策略,那么實現音樂學科育人的路途就不會那么遙遠。
教育的內涵及育人的本質是形成道德人格、使人健全發展和實現個體社會化,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活動。學科育人價值內涵豐厚,包括生命成長的導向性價值、知識性價值、方法性價值、情感性價值、道德性價值、審美性價值等。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需要我們在日常音樂教學中,認識音樂學科的育人價值和育人途徑,做好課程的整體設計,聯結不同學科,有效提高音樂教學的實效性、高效性、功效性。